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执行会长 何文波
中国国际钢铁大会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大会一直致力于聚焦行业发展方向性、战略性议题,为推动钢铁业的国际交流、促进世界钢铁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为推动构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生态圈,中国宝武倡议创立了“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得到了世界钢协和各国钢铁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响应,成功举办了两届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论坛,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绿色低碳技术交流平台。此次世界钢铁大会和低碳冶金创新论坛同时举办,并正逢世界钢铁协会执委会在上海召开,大家相聚同一城市、聚焦同一主题,我们期待大会和论坛取得新的成果、与会者都能有新的收获。宝武集团作为东道主,为这几个会议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我向宝武所有参与会议准备工作的人员致以谢意,你们辛苦了。本届大会和论坛,得到了世界钢协的全力支持,在此我也向会长崔正友先生和秘书长巴松先生表示感谢。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世界钢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步伐也一直在加速,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流程、新业态已经彻底改变了世界钢铁业的面貌。近年来,钢铁业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主题和方向,全世界的钢铁同仁聚焦绿色低碳主题,部署和展开了一系列关键行动和变革方案,钢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实现绿色转型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我们在座各位都是参与者和贡献者,共同的使命、共同的目标使我们汇聚在一起。
中国钢铁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综合实力和整体面貌也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与世界钢铁一样,正在全面实施面向未来的绿色低碳转型计划。回望中国钢铁发展之路,中国的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三大进程”造就了当今中国钢铁的发展基础。中国钢铁之所以有今天,受益于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城镇化为钢铁行业提供了持续几十年高增长的广阔市场;市场化给钢铁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注入了无限的经营活力;国际化有力促进了钢铁行业的理念提升和技术进步。正是这些伟大的进程,构建了当今中国钢铁的水平和实力,使我们有条件在现在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全新的生产技术、谋划和推行全新的生产方式,有能力并有意愿与世界钢铁一起迎接挑战、共创未来。
在清洁生产方面,中国计划在2025年之前完成占现有钢铁产能80%的超低排放改造计划,改造后高标准的绿色产能将足以支撑未来中国对钢铁材料的全部需求。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中国钢铁的环境标准、中国钢铁的环境绩效、中国钢铁的环境技术、中国钢铁的花园工厂,都将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这也将是清洁生产领域一个新的世界水平。在低碳发展方面,中国政府已经颁布了明确的发展愿景和目标,中国钢铁业肩负重任。包括宝武集团在内的一批先行企业已经部署和展开了一系列探索突破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世界最新低碳生产流程的工程化实践。这些新探索和新项目,聚焦于我们所选定的八大低碳前沿技术领域,每一项的突破、每一项的成功,都将对世界钢铁走向碳中和做出我们的贡献。
关于中国钢铁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本届会长、鞍钢集团董事长谭成旭先生将会做专题介绍,我这里不再详述。中国政府在工业领域特别是钢铁工业及其产业链方面所确定的方向和采取的政策,明天上午在世界钢协执委会上工信部领导也将有专题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与会者未来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我们深知,钢铁业的碳中和之路目标远大、路途艰辛,无数的挑战在等待着我们。对策有千万条,方法有千万种,但有一条是永远离不开的,那就是“合作”!这应该是我们的共识。今天,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坐在金色炉台下,这本身就是共识的体现。
去年,也是在上海,中国部分主要钢铁企业的研发机构负责人经过对世界钢铁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从技术创新这一根本路径出发,在钢铁企业如何有效履行使命,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加强相互合作三个方面达成了新的共识,这就是使命共识、责任共识和合作共识,我们内部称之为上海共识,或者说是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上海共识。其中合作共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间合作,二是跨产业合作(主要指上下游),三是国际合作,这就是今天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而且,在当今钢铁发展环境下,需要钢铁从业者关注并处理的问题已经日益复杂和广泛,既要关注生产线,也要关注产业链,还要关注生态圈。产业链是由产品形成过程和使用过程构成的资源和能源的完整循环,对应着跨产业合作;而生态圈则超越产品,涉及钢铁产业运行和发展的全部要素资源和环境资源。我们已经认识到,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社会工程,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任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目前已经启动的各项绿色低碳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已经在准备和筹划意在将上述认识转化为行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行动)的一份行业整体转型计划,这将是一份覆盖碳中和全进程的、以对基础产业的尊重为基础的,进取、公正、平衡、协调的一揽子整体转型计划。既要讲目标,也要讲过程;既要讲转型可能获得的收效和成果,也要讲转型可能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应该是一份在公正(产业间和社会主体间)原则指导下经过平衡的进取性协调发展计划。完成这个任务并非有绝对把握,因为它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决心和技术手段,它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的问题既有实体问题、又有传播问题,也有认知问题,某种意义上讲,认知问题有时会成为关键的障碍。
中国钢铁将成为全球钢铁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者和驱动者,这是意愿,也是现实,但钢铁业面临的很多共性问题和挑战,不是哪个企业或哪个国家可以独立应对、独立解决的。我们需要坐在一起讨论的问题很多,真的有很多。别的不说,首先,我们天天说的绿色钢铁到底是什么,什么是绿色钢铁,怎么定义?谁来定义?据此定义所设定的碳导向和碳激励政策真的会让减排贡献最大的主体受益吗?吨钢碳排放最低和吨钢碳减排贡献最大的产品或流程是等同的吗?传统的长流程和短流程的分类方法对判断钢铁走向碳中和过程不同阶段的激励导向政策的有效性和正当性是否有需要重估或重新定义的必要?钢铁减碳的办法有很多,核心问题是生态性与经济性怎样平衡?成本大幅增加的低碳排放钢铁产品真的是社会需要的吗,如果是,成本谁来分担?怎样分担?问题还有很多,而且还会出现,但是,如果我们基于合作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可能一直走在进步的道路上。
前面谈到了中国钢铁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积极举动和作为,也谈到了世界钢铁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性课题,但坦率地讲,对现阶段的中国钢铁来说,如果与世界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钢铁产业比差距,关键可能未必是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水平上,而是在经营观念的转换,要主动从需求总量持续扩张环境下形成的思维惯性中走出来,连续四十余年的需求总量扩张,造就了一个全新且强壮的中国钢铁,也固化了一些人的思维方式,这种转变的难度绝不亚于绿色低碳,这是思维方式上的软缺陷,在一些钢铁先行国家,这种转换也是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与这种软缺陷相伴,还有一个硬缺陷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国庞大的钢铁市场,生产主体集中度明显偏低,靠市场主体的自然行为,不足以支撑理性的市场秩序。两大缺陷一软一硬,对中国钢铁的高效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制约。迈过这道坎,解除这个制约,中国钢铁四十年积累的潜能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对此,我深信不疑。因而,我们不必悲观,虽然这一软一硬都是两个绕不过去的难题,但这两者也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必然要经过的历史阶段,有问题也是成长中的问题,需要理性分析、坦然面对。回顾世界钢铁发展历程,走在我们前面的国家无一不经过这样的过程。所以这样的问题,是这个发展阶段特有的问题,但不是中国钢铁特有的问题。退一万步说,即便是过程有错误,也是成长中犯的错误,也是“年轻人”犯的错误。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过来人,一个老年人,如果一味地告诫或指责热恋中的年轻人,要如何保持理性,要如何防止冲动,注定是徒劳的,甚至是可笑的。年轻人会变得越来越成熟的。问题摆在那里,动手解决就是了,否则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呢!
世界钢铁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是清楚的,需要在一些共性课题特别是突破性技术问题上展开全球性合作也是清楚的,至少在座各位是清楚的,即便我们能够哪怕是艰难地达成合作,究竟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很难预测。问题在于,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对全球有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所制定和出台的贸易和投资政策是否是在真正促进这种合作,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主张,要在世界范围内建设性地而非破坏性地逐步构建导向钢铁产业绿色发展的贸易与投资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而不是与之相反。促进和推动合作,符合全球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任何由地缘政治目的出发,人为性设置障碍,不仅是不明智的,而且是不道德的,世界钢铁业应该高度警惕。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开放共享之胸怀,以协同互利之格局,以绿色低碳之路径,以务实专业之手段,加强合作,加快创新,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携手共创全球钢铁工业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