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佩莹
(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广州 510030)
村级工业园是指面积在2 hm2或以上的成片集体工业用地,面积在2 hm2以下的集体工业用地视为零散用地。《佛山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到,佛山市5 个市辖区共有1 025 个村级工业园,村级工业园用地面积为19 577.35 hm2,零散用地面积为1 149.69 hm2,占地面积合计约207.27 km2,占佛山市总工业用地面积的42%。村级工业园大多分布在佛山市的东面,南海区和顺德区较多且相对集中,高明区和三水区分布数量最少且分布比较分散,出现东多西少、东密西疏的不均匀分布格局[1]。成百上千的村级工业园是佛山市乡镇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铸就佛山市早期工业繁荣的重要基石,它造就经济的腾飞,但也引发园区用地分散、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不利于佛山市迈向制造业强市。因此,要以村级工业园转型升级为突破口,破解制约佛山市高质量发展的瓶颈[2]。
佛山市村级工业园体量大,总面积大,但用地破碎,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特点。以南海区、顺德区为例,据统计,南海区在村级工业园总数、园区用地以及零散用地三方面均为最高,分别占全市的59.7%、61.3%、51.1%;顺德区村级工业园总数、园区用地以及零散用地在全市中的占比分别为21.5%、23.8%、21.2%。仅南海、顺德两区村级工业园数量占全市总数的81.2%,占地面积占全市总数的85.1%[3]。工业用地的碎片化极不利于城市化的有序发展。
佛山市村级工业园以家具、五金、纺织、陶瓷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多数企业以家庭作坊式和小型规模化经营为主,劳动密集型特征显著。这些企业多以低端技术为主,多数使用简陋落后的设备,导致产业层次整体不高、产业形态低端化、产出效率低。此外,佛山市行业同构现象十分明显,同一区域内存在较多产业结构类似的村级工业园,同一村级工业园存在众多同质化企业。产业同质化会导致地区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和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4]。
佛山市村级工业园面积约占全市工业用地面积的80%,但其产值仅占全市总量的20%。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意味着村集体拥有对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权,这能让土地产生可观的收益,直接提高农民收入,但也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土地产生的收益取决于工业用地的增量,因此,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村集体将大规模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转用,以增加工业用地供给量,导致土地严重流失;另一方面,村集体用低廉的土地租金或者自行建设简易厂房吸引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集聚,这些企业利用土地建设低矮厂房,这就导致土地利用粗放,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紧缺[4]。
由于土地租金低廉,村集体只关注土地出租产生的收益,而对园区内的工业污染缺乏重视,导致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普遍。此外,同一村级工业园利益主体多元,产权分散且复杂。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企业无法对工业污染物共同治理,各自排放,从而给周边地区带来环境污染。例如,村级工业园大多企业未配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或者部分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负荷率偏高,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存在工业废水超标排放或偷排的现象,这严重制约村级工业园的绿色发展。
据调查,大多数村集体通过出租集体用地给一些粗放型企业,获取土地收益。这些村集体只经营土地,不经营实业,这种经营模式直接导致企业入驻门槛低、管理落后等问题。村级工业园缺乏统一管理,导致历史遗留问题多,这也就使得政府在发展规划中缺乏有力的抓手,存在底数不清、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影响村级工业园成片连片规模改造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推进村级工业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拓展发展空间的主攻方向,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城乡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着力点,更是佛山市融入大湾区发展、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突破点。通过高水平规划引领,强化优质产业导入,高标准建设产业载体,推进“筑巢引凤”“腾笼换鸟”,激发产业升级活力,村级工业园才能更好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居则居、宜绿则绿,加快村级工业园绿色发展,是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系统、深度的重塑和再造的要求。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就是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等重点,以提高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效,开发和创造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的无穷经济价值和综合效益为核心,推动产业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生活休闲空间的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
作为制造业的“产床”,村级工业园必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环节,而村级工业园涉及面广量多,推进村级工业园绿色发展能更好地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园区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引导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碳甚至零碳排放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建设绿色低碳产业链,实现园区主导产业的低碳化和高价值化。
一是摸清村级工业园底数。组织村级工业园管理机构开展村级工业园基本情况自查,收集基础信息,建立村级工业园综合数据库,为园区的规划、开发、建设提供依据。二是强化总体规划引领。园区开展总体发展规划设计时,依托园区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工业经济发展条件,按照“一园一策”的要求,科学确定总体发展框架。园区总体规划要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开发、建设、运营的全过程,降低污染物产生,实现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引导园区绿色发展[5]。三是制定产业战略规划。结合各区产业发展体系,按照“一镇一品”或“一镇多品”的发展原则,园区应以产业集聚为导向,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或引入的产业方向,规避产业低端化、同质化竞争等问题。鼓励引导绿色低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业向产业园区加速集聚,推动绿色低碳。四是加速土地资源整合。开展村级工业园工业用地效率评价,识别认定低效工业用地,实行差别化配置政策,增强工业用地供给能力。科学合理连片规划土地,整合碎片化产业用地,整合区位相邻、相近的工业园区,对小而散的园区进行清理、整合,实行统一管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以村级工业园改造为抓手,推动优势传统产业按照园区规划的产业发展定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现有园区根据原有主导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等绿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广先进环保技术,推动园区产业结构绿色化、低碳化。二是打造园区绿色制造体系。园区企业应结合相关行业的特点与要求实施绿色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工艺。鼓励园区企业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开发绿色设计产品、打造绿色生产线,推动企业从制造加工环节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一是实施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生产废水含有相近污染物的企业应统一入园管理,使用统一的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确保废水达标排放。推进现有保留园区的老旧管网及清污分流管网改造,保证入驻企业生产的废水实现分类收集、分质处理,推动市政污水管网及雨水管网建设延伸至村级工业园区。二是规范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园区管理机构应配合排污单位按规定自行配套建设符合要求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所。有条件的园区应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配套建设与园区发展规模相匹配的工业固体废物集中收集、贮存场所,并由园区管理机构统一委托有资质的公司、固废处理处置中心或专业环保园区进行处置。三是加强园区大气污染防治。新建工业园区厂房设计宜预留废气收集管道路由,废气排放口宜结合工业园区面貌统一设计。对于已建设废气集中处理设施的园区,园区管理机构应当按规定设置与生态环境部门监测监控平台联网的大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监控设施,保证监测监控设施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
一是开展绿色低碳招商。开展招商引资时,园区根据项目所在地的产业基础做好规划,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引进绿色供应链企业、绿色产业项目,引入有实力的园区开发运营商参与整体运营管理,实现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二是设置园区准入门槛。准入的产业项目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的相关要求,重点引入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引入绿色新兴产业。新建项目产业方向须符合所属区、镇(街道)主导产业要求以及园区规定的产业定位,形成产业集聚。三是推动数字化赋能。推动村级工业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定期发布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信息,披露园区污染物排放状况、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等情况,分享绿色低碳相关新闻、产业政策动向、技术应用发布等资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佛山市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快村级工业园绿色发展,对佛山市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