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与碳中和

2023-04-16 07:01:13宋思彤
中国煤炭地质 2023年12期
关键词:核证温室效应配额

张 洋,杜 松,丁 晏,宋思彤

(1.中煤玮坤(北京)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2.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北京 100039)

0 引言

能源为人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然而,在能源矿产消费过程中,每消费1t 化石能源会产生2.6t温室气体,其中50%被生态系统吸收,50%留在大气系统,随之地球系统开始发热、升温。全球变暖而引发的自然危机的范围、规模、频率也在不断增加,开始影响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物种安全、海洋安全、水资源安全,如果进一步失控,会直接影响人类生存[1-2]。

温室效应加剧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加速地质灾害形成,造成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地功能退化,必然会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威胁。温室效应加剧会打破植物生长规律,诱发动物栖息环境变化,进而影响动物的食物链和迁徙规律,导致大量物种灭绝。温室效应会导致河流断流,影响全球水资源安全[3]。

1 研究背景

现阶段,全球面临了三大自然危机,可以分成五大类:全球变暖问题、飓风与极端热浪问题、生态系统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和淡水危机问题。温室气体效应是上述危机的根源。目前确认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共6种。

全世界多位学者对温室效应进行了广泛研究。1896 年,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首次对温室气体的增暖效应进行了定量计算,并预测大气中CO₂浓度每增加一倍全球会升温3°C。1938 年,英国工程师、业余气象学家卡伦德尔(Guy Stewart Callendar)首次研究了人为产生的CO₂对温度的影响,认为此前半个世纪中,人类已向大气中排放了1 500 亿t CO₂,导致全球气温以每年0.005°C的速度上升。1958 年,相关学者开始直接测量空气中CO₂,监测结果是280ppm。据研究发现从1850年以来空气中CO₂浓度一直在增加。世界气象组织公布2020 年全球CO₂平均浓度已经达到了413.2ppm。截至目前,全球已经建成31个温室气体全球大气本底值监测站,400多个区域本底值监测站。

我国的温室气体检测始于1990年,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建成117 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在青藏高原东北坡瓦里关建立了全球大气本体观测站,并陆续建成了由1 个全球大气本底站和6 个区域大气本底站组成的大气本底观测站网[4]。

2 国家自主贡献与碳中和

1896 年,瑞典物理学家斯万特·阿赫纽斯首次把温室效应与CO2排放联系了起来,并提出了“温室效应定律”。1938 年,英国业余气象学家卡伦德尔首次研究了人为产生的CO2对温度的影响,认为人类必须行动起来阻止温室效应。

全球科学家经过多方努力、尝试组织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保护地球,始终没有成功,直到2015 年签署《巴黎协定》,现有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是以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15 年签署的《巴黎协定》为核心的体系。

巴黎协定之前,全球气候减排的责任分担主要采用任务下达的模式,分配各国减排任务。这种模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各个国家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最大限度团结更多的国家参与。《巴黎协定》改变了责任模式,确立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核心的责任分担新模式。新模式既确保各方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又通过自主承诺减排贡献,体现各自能力的区别。同时根据巴黎协定要求五年更新一次NDC(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即每一个国家根据上次提交的国家贡献的推进,每5 年更新一次国家贡献目标,并向《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更新的NDC(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2015 年,我国正式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国家自主贡献目标:CO2排放力争在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提前达峰;国内CO2排放总量比2005 年下降60%~65%;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45 亿m3左右[5-6]。2021年,根据《巴黎协定》要求,我国正式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和《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更新版国家贡献目标:中国CO2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CO2排放总量将比2005 年下降65%以上,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 年增加60 亿m3,风电、光电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kW以上。

截止到2022 年,全世界195 个独立主权国家中的194 个缔约方已经提交了NDC(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3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与碳中和

我国的节能减碳之路也很艰难,首先,减排基数大、减排时间紧,从达峰到中和比发达国家少10年[7-8]。第二,资源禀赋差,我国资源禀赋有着“相对富煤、绝对贫油、少气”的特点,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原料,目前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者合起来占比接近85%,其他非碳能源的占比只有约15%[9]。在煤、油、气三类化石能源中,碳排放因子最高的煤炭占比接近70%[10]。第三,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例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高耗能行业占比偏高,我国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玻璃等高耗能产品均占到全球50%以上,2019 年我国生产了12亿t 钢,占全球钢年产量的一半,我国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70%。第二产业占比过高的产业结构加上高耗能产业过于集中,形成了我国单位GDP 能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局面。以上条件决定了我国碳中和之路必须另辟蹊径,不能走寻常之路。

我国碳中和的时间、基数、产业结构,需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全行业参与[11]。首当其冲的就是引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是指依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经国家发改委备案并在国家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单位为“吨CO2当量”。同时,要建立并逐步完善碳市场。碳市场是引领全行业共同参与的碳交易平台。一般来说,政府或其他指定的权威机构决定碳市场参与控排企业(必须控制排放总量的企业,简称控排企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限额。超过了排放配额的控排企业可以向有多余配额的控排企业购买排放权[12-13]。相应的,排放量低于配额的控排企业可以在碳市场出售配额。这种限额与交易机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财政激励措施,促使控排企业节能减排,将碳排放量降至限额以下。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两类交易产品,一类为政策制定者初始分配给控排企业的减排量(即配额),另外一类是CCER,是通过实施自愿减排项目降低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14]。

控排企业在履约过程中,如果超出了碳配额,就需要购买其他企业的配额,这就形成了碳交易。非控排企业也可以通过减排项目、新能源等方式自愿减排,自愿减排量经过国家认证之后,可以进行交易或核减碳排放。碳交易的推行不仅可以适当降低企业的履约成本,同时也能给减排项目带来一定收益,促进企业从高碳排放向低碳化发展,加速企业更新换代转型升级,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因此,CCER 抵消使用对于全国碳市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2010 年首提碳市场建设的概念;2013—2014 年,7 个试点碳市场启动;2016 年,2 个非试点区域市场上线;2021 年,全国碳市场以电力行业为基础正式启动。

当前全球范围内24 个正在运行的碳交易体系已覆盖了16%的温室气体排放,还有8 个碳交易体系即将开始运营。截至目前,同碳市场之间开始尝试进行链接,但尚未形成全球范围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2014 年,美国加州碳交易市场与加拿大魁北克碳交易市场成功对接,随后2018年其又与加拿大安大略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对接;2016 年,日本东京碳交易系统成功与琦玉市碳交易系统进行联接;2020年,欧盟碳交易市场与瑞士碳交易市场对接。

纵观全球控排行业,76.5%的工业企业、76.5%的电力企业、52.9%的建筑企业已经覆盖[15]。这三个行业是全世界各碳交易市场重点纳入减排的行业。根据2021年最终核算结果,我国碳市场覆盖约45亿t碳排放,推测占我国全部碳排放的40%左右。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全国碳市场成交量达1.79亿t,占中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的31.90%。

碳市场进行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随着全球碳市场的建立、联网,必将进一步扩大CCER 的影响力,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必将成为碳中和的内核动力。碳交易必将成为碳减排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

4 结论

为了抑制地球升温,人类走上了推进“碳中和”之路。《巴黎协定》提出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世界各国积极响应。全球各地开启碳市场,鼓励全行业共同参与碳交易,完善碳市场机制的同时,叠加财政激励,引导控排企业降碳、低碳、节能、减排,开创低碳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核证温室效应配额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新疆钢铁(2021年1期)2021-10-14 08:45:42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当代水产(2021年5期)2021-07-21 07:33:08
北京:节能量核证方法学工具软件开展第二批公开测试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当代水产(2019年5期)2019-07-25 07:50:52
神奇的樽海鞘
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拍卖机制研究
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核证自愿减排量机制探讨
上海节能(2015年8期)2015-12-02 04:46:56
浅谈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抵消机制的运用
浅议城市进化程度与温室效应
河南科技(2014年18期)2014-02-27 14:15:09
温室效应、低碳经济与我国减排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