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顺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了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我也没有像在这里一样强烈地感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服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选自《文化苦旅》,有改动)
巧学一技
以物拟人,让景物生动形象。都江堰作为古人留下的水利工程,在写景的文章中并不多见。余秋雨先生这位擅长描写风景的作家在选文中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都江堰的水的磅礴气势。这里的景物本不新奇,但一经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之后,便妙趣横生了。所以说,写景不在景俏,而在笔巧。作者临近都江堰,先闻其声,“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写出了场面的震撼之感。走近了,作者愈发感受到水势浩大、奔腾不息的力量,有时“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有时“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原本静止的,没有生命的景物能变得如此活泼灵动,得益于作者将水拟人化,将无形之水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境,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运用修辞手法将景物人格化,写出其活泼生动的一面,能让景物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