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源起
这封信是刘少奇于1958年5月29日给侄孙女刘维孔所写。信纸长21.2厘米,宽15.4厘米,呈长方形,略微发黄,保存完整。信长6页,字数近1500字。2022年1月,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工作人员在刘少奇夫人王光美住所处征集到此信。
在生活上,刘少奇严于律己,家风严明,为全党树立了典范。他写给侄孙女刘维孔的书信,虽然是讲些家长里短的小事,但谈得更多的是学习成长和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体现了一个伟人的家国情怀。
劝侄孙女回到农村建设家乡
刘维孔是刘少奇的侄孙女,长时间在刘少奇身边上学读书。刘少奇看着她长大,对她十分疼爱。刘维孔读高中时一心想要考取大学深造,可是高考成绩不够没能考上。
刘少奇知道此事后非常关心。他专门找到刘维孔谈心,询问她今后的打算。刘维孔说自己想去广州找父亲,在那里复习一年再考一次。对于这样的想法,刘少奇并不赞同。他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对刘维孔说道:“你是革命者的后代,应该到人家不想去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你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好不好?”但是刘维孔想上大学的想法非常坚定,根本没有务农的思想準备,对于叔祖父的建议默不作声。
刘少奇看出维孔的固执,便谆谆教导她:“我们应该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外国人说我们贫穷、落后,我们就应有志气,使祖国富强起来。我们这辈人把反动派打垮了,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责任,就落在你们这一辈人的肩上了。现在,农村要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批有文化的农民。你有文化,应当回家去,立志改变家乡的面貌,做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这是光荣的,一定会记载在历史上。”刘少奇就是这样时刻注意加强对家人的思想品质教育。
刘少奇特意强调道:“回农村后要服从社队的领导,当一个好社员,和群众打成一片。”最后,刘少奇关切地说:“下去以后多给我反映农村情况,多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和要求。有什么困难可以来信。”还专门嘱咐夫人王光美找了一些有关农业劳动方面的书送给即将离开北京的刘维孔。
其实刘少奇心里知道,在那个时期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能留在城市,可是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后辈都能够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刘维孔听从叔祖父刘少奇的教导,于1957年冬愉快地回到了家乡宁乡花明楼炭子冲,积极参加农业生产。由于她在党的教育下能够苦钻实干,在劳动中获得很大的提高,深受群众拥护,被选为人民代表,出席了县和省的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5月,她在宁乡县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上作了《要在劳动的熔炉里炼成钢》的发言。
提高侄孙女的思想认识
刘维孔在劳动之余经常给刘少奇写信,汇报乡下的情况。一次,刘维孔在信中又提到了自己想考大学的想法。图片中的这封信就是刘少奇收到刘维孔的信后于1958年5月29日给她的回信。
刘少奇在信中表明了自己的确切态度:“我还是劝你今年不要考大学,继续在农村劳动,这比你在大学中所学到的本事,会要多一些。你在农村劳动三五年之后,你会有机会进大学学习的。那时,你会学到更多的本事。”
接着,刘少奇为了提高刘维孔各方面的思想认识和能力,在信中对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你应当抛弃一切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确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你应当确立鲜明的阶级观点和阶级路线;你应当确立坚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你应当向劳动人民中的先进人物学习,不要接受一切落后思想的影响;你除开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学得知识以外,还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求得进步,你才会有好的发展前途。”
刘少奇还在信中建议刘维孔:“为了你的从事共产主义事业的远大前程,你应当全力以赴,不要为家庭琐事所牵累。你应当把婚姻的问题摆在次要的地位。”
最后,刘少奇还答复了刘维孔提出的“是否可以由合作社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立公共食堂,以及公共的洗衣、作衣、补衣、作鞋……等组织?”的问题以及要注意的事项。
大学毕业也要下基层
刘维孔收到刘少奇的书信后,在农村积极参加劳动锻炼,思想认识不断提高。1959年,她当选为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后因表现优秀,组织上准备送她上大学,征求她的意见。因为刘维孔心里特别想读大学,而且准备读工科,就写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刘少奇。后来刘少奇回信给刘维孔说:“如果执意要上大学,就上农学院。”1959年9月,刘维孔由组织上保送进了湖南农学院。
1962年暑假期间,刘维孔北上北京去见刘少奇,谈到她农学院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刘少奇的意见还是让她先去基层锻炼。因此,刘维孔农学院毕业时,遵照刘少奇的嘱咐,在毕业志愿书上填写了“下基层”3个字,此后在农村基层当了10年农业技术员。刘维孔从农民身上学到了许多高贵的品质,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时,她才真正懂得了叔祖父让她去农村做基层工作的深远含义。
刘维孔回忆当年的情况时说:“当时我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已买好去广东父亲那里的车票,准备复读再考,走前去跟刘少奇叔祖父一家打招呼告别,叔祖父就劝我回老家宁乡农村去锻炼,因为农村需要有文化的农民。还说‘知道苦,才能为人民服务’。”
(作者单位: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见证人的话
李桂芳(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研究员):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刘少奇坚守一生的准则,也是他家风中最鲜明的特点。刘少奇总是要求家人多从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自身的选择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从他给刘维孔的这封信看,他始终希望自己的晚辈都能够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去锻炼,从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和思想认识。刘少奇心中装着人民的这种高尚品质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