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仙,段科
(贵州省盘州市农业农村局 贵州六盘水 553537)
散养动物疫病防控是动物疫病防控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相较于规模化的养殖而言,散养动物的养殖成本和风险虽然比较低,但养殖活动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程度却比较低,很容易因为不科学的养殖行为而引发动物疫病的发生[1]。近年来,因为基层散养户不规范、不专业的动物养殖行为而引发的动物疫病风险屡屡发生,而这也凸显了对基层散养户动物疫病防控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虽然基层散养户对动物出现疫病可能造成的损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技能,导致其对影响动物疫病防控的因素的认识存在不全面、不深刻的情况,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可能影响动物疫病防控效果的问题。综合来说,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基层散养户在畜禽养殖方面过多地受传统散养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认为只要畜禽不出现疾病,就没有接种疫苗、进行疫病防控的必要[2]。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少有散养户会主动联系动物防疫员为动物接种疫苗。并且,由于缺乏科学的疫病防控知识和能力,当饲养的畜禽真正出现疫病时,散养户往往会盲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这不仅可能降低动物自身的抵抗力,还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疫病传播风险。再者,在平时的动物养殖过程中,散养户往往会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不愿意购买好的饲料和消毒剂等有助于动物疫病防控的物资,也不愿意建设标准化的养殖场地,这也使得动物疫病防控行动相对滞后甚至缺失,使动物养殖存在疫病发生的风险。
与规模化养殖选择在专门的养殖场进行养殖不同,基层散养户多是在自家院内进行畜禽饲养,这种饲养方式看上去比较方便,也节省成本,实际上却存在很大的疫病风险[3]。一方面,散养户的饲养圈舍选址和布局不合理。多数散养户是在自己庭院中修建圈舍,而由于庭院面积过小,导致圈舍外围的隔离范围过于窄小、整体空间拥挤,普遍存在空气流通不畅的情况。另一方面,散养户多是将多种畜禽进行集中性、混合性的饲养,这种饲养方式导致圈舍出现病毒传播的风险偏大。再者,在平时的饲养过程中,散养户并没有及时对圈舍中堆积的粪便、尿液等进行及时的清扫处理,导致圈舍内部存在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滋生与蔓延的情况,增加了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
在疫苗接种方面,基层散养户通常会表现出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忽视疫苗的接种。在畜禽饲养过程中,部分散养户会受以往经验的影响,认为没有必要给畜禽接种疫苗,或者认为发生动物疫病以后再接种疫苗也可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其为畜禽接种疫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不强,也很难做到定期接种疫苗的要求。其二是疫苗选择和使用不科学。在接种疫苗时,散养户关注的并不是疫苗的免疫效果,而是疫苗使用的成本。而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多数散养户选择的是价格虽低但免疫效果欠佳的疫苗,很难保障畜禽免疫的效果[4]。
在畜禽饲养过程中,散养户很少将出现疫病的畜禽与其他健康畜禽进行隔离处置,而是仍然在同一个圈舍中进行饲养,这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其他畜禽感染疫病的风险。同时,在处置病死畜禽时,养殖户也只是简单地将病死畜禽的尸体进行简单掩埋,或者直接丢弃在水塘、水沟、厕所或者圈舍的粪池内,并不会进行无害化的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疫病传播的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基层散养户动物疫病防控思想、行为和结果的因素比较多,并且这些因素可能存在交叉作用的情况。因此,在平时的畜禽养殖过程中,散养户应当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控和干预办法,避免动物遭受疫病的侵袭。具体来说,散养户应当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办法。
散养户作为养殖主体,其对动物疫病防控的认知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日常的疫病防控行为。因此,为保证动物疫病防控的效果,散养户要在平时的畜禽饲养过程中深化对动物疫病防控的认知,增强科学防控动物疫病的意识。首先,多渠道了解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基层散养户要通过参加农村工作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的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培训活动,在了解畜禽饲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物疫病情况的同时,对各种疫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以及救治方法等进行详细的学习,丰富自己对科学防控疫病的认知[5]。同时,在平时的畜禽养殖过程中,要借助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查询关于动物疫病防控方面的相关内容,丰富自己对动物疫病防控的认识,用科学知识替代自己大脑中的传统疫病认知。其次,加强与畜牧兽医人员的沟通交流。在平时的畜禽饲养过程中,散养户要结合饲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畜牧兽医人员进行针对性、深入性的咨询,了解畜禽出现某种症状或者现象的原因,并听取畜牧兽医人员在该病防控方面的措施建议,从实践中丰富自己对动物疫病防控的认识。第三,强化规范化养殖的认知。散养户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理解动物养殖投入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充分认识到采取规范化、标准化养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认识到使用较高价格购买合格的饲料和消毒剂对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养殖行为安全、稳定的重要性,进而树立规范化的养殖意识。
环境方面存在脏、乱、差的情况,是基层散养户畜禽饲养过程中容易出现动物疫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平时的畜禽饲养过程中,散养户要注意科学开展畜禽饲养环境的管理,以降低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首先,科学选择饲养圈舍。圈舍,是畜禽饲养的主要场所,也是很容易发生动物疫病的地方[6]。在选址时,散养户要尽可能地选择在居住房屋外的空地建设圈舍,以保证动物圈舍与人居房屋的分离。在圈舍修建时,要按照利于通风的原则设计相应的圈舍朝向和围墙高低,使圈舍拥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其次,合理划分饲养圈舍。对于同时饲养多种畜禽的情况,散养户要为不同畜禽安排相应的圈舍空间,使不同畜禽在不同的圈舍空间中活动,避免畜禽混养造成的环境状况差的问题。第三,要定期清理圈舍中的粪便、污水等可能滋生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废弃物,并对圈舍进行清洗消毒,确保圈舍良好的卫生状况。
接种疫苗,是提高畜禽免疫能力的有效措施。基层散养户要将接种疫苗作为畜禽饲养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首先,要严格按照兽医站和畜牧兽医人员的安排进行疫苗的接种。在畜禽饲养过程中,散养户要定期邀请畜牧兽医到圈舍中查看畜禽的生长状况,并商讨确定相应的疫苗接种程序和方案,定期为畜禽接种疫苗,确保畜禽自身的免疫效果。其次,要选择免疫效果好的疫苗[7]。在疫苗接种时,散养户除了考虑疫苗的价格以外,还要重视接种疫苗在防范畜禽出现疫病的效果,尽可能地选择免疫效果比较好的疫苗进行接种,以保证疫病防控的效果。
在平时的畜禽饲养过程中,散养户要加强对动物疫病发生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动物疫病问题。当发现畜禽中出现疫病情况后,要及时联系畜牧兽医进行疫病的分析调查,确定疫病存在的范围,然后对感染疫病的畜禽进行单独的隔离性治疗,避免畜禽混合活动造成的疫病传播风险。当出现患病畜禽病死的状况时,要对病死畜禽的尸体进行无害化的处理,避免简单掩埋或者丢弃。在掩埋时,可以在坑底铺厚度在2cm 左右的生石灰,并将掩埋土夯实[8]。
基层散养户的小规模、分散式饲养,是当前畜禽饲养中的一种普遍性、典型性现象。虽然这种饲养方式比较灵活,但也存在较大的疫病发生风险。通过对影响基层散养户动物疫病防控因素的分析发现,目前的基层散养户畜禽饲养过程中主要存在动物疫病防控意识不强、畜禽饲养环境管控状况欠佳、疫苗接种不科学、疫病应对处置不规范等几方面影响动物疫病防控效果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散养户要在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意识的同时,合理管控畜禽饲养环境,科学开展畜禽疫苗接种,规范化进行疫病应对处置,以解决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