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平
(贵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指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2版。。打赢脱贫攻坚战、告别绝对贫困,是向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告别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在此基础上推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战略性转型。因此,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的历史关键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分析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内在逻辑、前置基础、关键挑战与推进路径,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伊始,学界便开始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主要从二者的内在关系,二者有效衔接的意义、困境与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是相互联动的关系。白永秀、苏小庆(2022)等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把促进农民增收贯穿于二者衔接的全过程;①白永秀、苏小庆、王颂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人文杂志》2022年第4期,第50-57页。张琪仔、伍业君(2022)等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对象上具有差异性;②张其仔、伍业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的理论基础及实现路径——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产业发展视角》,《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第98-110页。邓悦、吴忠邦(2021)等认为,内生式脱贫迈向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重要举措与必经之路;③邓悦、吴忠邦、蒋琬仪、汪禹同:《从内生式脱贫走向乡村振兴:山区脱贫质量分析》,《宏观质量研究》2021年第2期,第1-15页。黄承伟(2021)等人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都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都是补齐短板的实践探索,都是共同富裕的具体措施;④黄承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基于理论视野和大历史观的认识与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5-10,176-177页。刘焕、秦鹏(2020)等认为,二者除差异性之外,还是相互联动的关系;⑤刘焕、秦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逻辑、现状和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1期,第155-157页。朱启臻、吴玉敏(2020)等认为,脱贫攻坚在社会动员、产业发展、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为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⑥朱启臻、吴玉敏:《乡村价值: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行动范式》,《党政研究》2020年第5期,第35-41页。豆书龙、叶敬忠(2019)等认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着内容相融、主体一致、作用互通的互涵式关系,为二者有效衔接奠定了理论基础;⑦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改革》2019年第1期,第19-29页。高强(2019)等认为,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和优先任务;⑧高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逻辑关系及政策安排》,《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15-23,154-155页。庄天慧、孙锦阳(2018)等认为,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强化,脱贫攻坚是对乡村振兴发展短板的补齐。⑨庄天慧、孙锦杨、杨浩:《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12期,第113-117页。
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王克岭、唐丽艳(2022)等认为,探索两大战略的衔接,有利于在产业带动、经济驱动、民生保障、环境支撑等方面构建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为乡村振兴进行路径探索;⑩王克岭、普源镭、唐丽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衔接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基于西南五省份的分析》,《世界农业》2022年第2期,第42-54页。颜德如、张玉强(2021)等认为,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衔接,有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①颜德如、张玉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及其衔接》,《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8期,第167-175页。张润泽、胡交斌(2021)等认为,两者衔接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解决三农问题与应对百年变局;②张润泽、胡交斌:《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问题与逻辑进路》,《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第45-52页。张青、郭雅媛(2020)等从反贫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逻辑两个方面论证了二者有机衔接的必要性;③张青、郭雅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有机衔接》,《理论视野》2020年第10期,第55-60页。贾晋、尹业兴(2020)等认为,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农村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问题将更加突出,通过政策的有效衔接,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切实解决相对贫困问题;④贾晋、尹业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内在逻辑、实践路径和机制构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68-74页。左停(2019)等认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衔接有利于巩固产业脱贫成果、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⑤左停:《升级扶贫产业价值链是高质量减贫的关键》,《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23期,第33-39页。汪三贵、冯紫曦(2019)等认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缺乏衔接机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利益最大化。⑥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8-14,154页。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困境主要在体制机制方面。王克岭、唐丽艳(2022)等认为,产业发展耦合质量低、 “三农” 发展生态系统未定型、政策制度框架缺乏,是导致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基础不牢的主要原因;⑦王克岭、普源镭、唐丽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衔接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基于西南五省份的分析》,《世界农业》2022年第2期,第42-54页。胡志平(2022)等认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存在的协同机制困境、技术赋能困境、干部动力困境、农民参与困境、经济组织服务困境,限制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共富、增长功能;⑧胡志平:《公共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探索》,《学习与探索》2022年第3期,第49-57页。刘学武、杨国涛(2020)等认为,两大战略的衔接面临农村空心化、劳动力素质低、乡村产业水平低、 “三农” 服务体系不完善、社会参与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难度大等现实困境;⑨刘学武、杨国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与转型》,《甘肃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第87-93页。陈明星(2020)等认为,短期效应与长期目标冲突、贫困治理与减贫行为分离、市场不足与市场过度并存的现实困境,急需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在理念、目标、成果、作风等方面的有效衔接;①陈明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第149-155页。豆书龙、叶敬忠(2019)等认为,两大战略的衔接虽然取得了新进展,但仍面临产业升级困难、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困难;②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改革》2019年第1期,第19-29页。高强(2019)等认为,两大战略衔接的风险隐患与苗头问题,具体表现是体制机制不畅、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发展战略落地不够;③高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逻辑关系及政策安排》,《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15-23,154-155页。李小云、许汉泽(2018)等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之间、城乡之间的 “相对贫困问题” 将长期存在。④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62-66,149-150页。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产业、机制、理念等方面。朱东亮(2022)等认为,通过完善现代扶贫体系、健全防贫制度、增强脱贫地区的外生动能与内生动力,构建国家、社会与脱贫户多元参与、相互协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共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匡亚林、马健(2022)等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 “2W1H” 文献分析框架,从目标耦合、政策接续、联动扶持、成果巩固等方面归纳出二者衔接的路径;⑤匡亚林、马健:《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理论视野》2022年第3期,第56-62页。张永丽(2021)等认为,要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衔接、体制机制衔接、政策内容衔接,推动 “三农” 工作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⑥张永丽、高蔚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139-147页。黄承伟(2021)等认为,一方面要强化班子建设,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另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培训等方式,实现二者有效衔接;⑦黄承伟:《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三重逻辑及演进展望》,《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1-9页。颜德如、张玉强(2021)等认为,实现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有机相接,关键是增强乡村发展的主体性资格、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把 “乡村带回来”⑧颜德如、张玉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及其衔接》,《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8期,第167-175页。;姜正君(2020)等认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在于组织振兴,要坚持党的领导,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实现乡村治理上的无缝对接;⑨姜正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贯通:逻辑、难题与路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2期,第107-113页。张琦(2019)等认为,要在深刻理解二者 “异” 与 “同” 的基础上,从产业、组织、生态、文化等方面,推动政策、资本、技术、服务、管理向农村倾斜,推动二者有效衔接,实现乡村振兴。①张琦:《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年第1期,第84-86页。
综上,学界从多维度多视角深入研究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问题,研究成果对于纾解历史交汇期两大战略协同颇具参考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可拓展空间:一是现有研究侧重于经验总结、概念剖析和政策解读,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的较少;二是相关研究整体上呈现为碎片化、零散化状态,针对性与系统性成果缺乏。立足现实系统全面地加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前置基础、关键挑战、实施路径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学术研究更好服务于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具体的参考性建议。因此,共同富裕视域下,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加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理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增长点。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衔接不是凭空想象的,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第一,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与创新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消除三大差异理论、城乡关系理论、反贫困理论、共享理论和三农思想为基础,立足中国国情提出的重大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理论基础。第二,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贫困地区长期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发展生产力、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任务。第三,二者都是坚持 “人民性” 的具体实践。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第四,二者都是治国理政思想中强化底线思维的要求。针对经济社会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困境, “补短板” 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不同历史阶段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底线任务和重要举措,是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战略抉择。
千百年来,贫困一直是制约人类社会的顽疾,消灭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才迎来希望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使广大农民翻身做了主人,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为新中国的减贫事业奠定了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贫困问题,中国坚持 “以生产自救为主,政府救济为辅”③李小尉:《新中国七十年扶贫工作的历史与经验》,《兰州学刊》2020年第5期,第33-46页。的方针,通过生产自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帮扶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贫困状况,也为后来的扶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要 “先富带后富” ,分四个阶段推进扶贫工作,提前实现联合国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必须切实抓好脱贫致富这个战略任务” ,实施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9页。,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十三五” 脱贫攻坚规划》等文件,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向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展望未来,乡村振兴一以贯之于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之中,顺理成章地提上国家发展日程,体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历史逻辑的连贯性。
如何界定和区分政府、社会、个人在乡村发展与贫困治理中的角色与定位,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先后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两大战略,描绘了政府、社会、农民协同参与的美好图景。两大战略都强调要广泛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形成 “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 协同配合的乡村发展格局。其一,党政主导。党委和政府是资源和政策的供给主体与实施力量,党政主导是两大战略的重要保障与鲜明特征。两大战略的高质量推进要发挥党委和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既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安排及其贯彻执行,又要建立健全基础服务设施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其二,社会参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在资源调动和统筹力量方面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注重社会力量的组织与动员,调动经济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的广泛参与,通过东西协作、对口支援、万企帮万村等形式,汇聚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磅礴力量。其三,农民主体。农民是推进两大战略的主体, “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根本上取决于农民”②《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日报》,2015年5月2日,第1版。。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关注点都是乡村,要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并始终保持。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二者都以消灭贫困为目标。脱贫攻坚的目标是解决 “两不愁,三保障”③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有保障。问题,消灭绝对贫困。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尽管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有所差异,但二者都统一于中国减贫事业的历史进程。其二,二者都统一于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都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脱贫攻坚着眼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乡村振兴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二者层层推进、相互衔接、不断深化。其三,二者都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部署。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社会现实,决定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旨在推动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关系,在此基础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总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内容相融、目标相通,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保障与巩固。绝对贫困不解决,乡村振兴则无法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必须作为扶持力量。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契合性逻辑,理论上决定了二者衔接的客观可能性,但要把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变为现实,为下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还必须具备一些前置基础与现实条件。经过前期的实践积累与不懈探索,中国已具备了相应的基础与条件。
脱贫攻坚的直接成果是如期实现 “两不愁,三保障” 的既定目标,补齐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短板,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十年完成联合国 “消除一切极端贫困” 的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脱贫攻坚的间接成果是贫困地区、贫困县(自治县)、贫困乡(镇)、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脱贫攻坚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许多长期以来阻碍基层治理的堵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更应该看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从消除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的历史性战略性转变。2021年3月以来,中国进入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阶段, “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近70%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其余人员均已落实帮扶措施”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新办举行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发布会》,2022年2月 23日,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7673/47901/wz47903/Document/1720560/1720560.htm,2022年2月23日。。中国不断出台系列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强脱贫户的就业帮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定了160个国家层面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472个省级层面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调整衔接资金和涉农资金的使用安排,有效化解了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效明显。
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都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2021年3月以来,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的体制机制初显,衔接成效初现。一方面,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为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级书记一起抓” 的扶贫责任制, “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 的工作机制, “东西扶贫协作、定点扶贫、社会力量参与” 的协同机制,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的扶贫模式……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展现出强大的政治优势与治理效能,已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设计,必将为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领导体制与政策框架初步建立。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机构队伍平稳过渡,中央、省、市、县、乡等各级党委和政府陆续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负责制定重大政策、实施重大举措、采取重大行动。同时,考核机制稳步衔接,各地陆续公布《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考核方案》《关于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不同领域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工作,细化相关政策,为两大战略的衔接提供有力保障。
在产业方面: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二者的衔接点在于产业振兴。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经验,也是产业兴旺的路径选择。在生态方面:从生态扶贫到生态宜居,二者衔接点在于生态振兴。在扶贫阶段,涵养生态文明,加强农村突出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建设宜居乡村,引领绿色发展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在文化方面:从扶志扶智到乡风文明,二者的衔接点在于文化振兴。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与升学率,有利于根除贫困的代际相传,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治理方面:从脱贫责任制到治理有效,二者衔接点在于组织振兴。科学有效的脱贫责任制嫁接到乡村振兴,有利于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治理格局”①王克岭、普源镭、唐丽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衔接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基于西南五省份的分析》,《世界农业》2022年第2期,第42-54页。。在生活质量方面:从解决 “两不愁,三保障” 到生活富裕,二者衔接点在于共享发展成果。脱贫攻坚让绝对贫困人群实现了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实现了人民生活质量的立体跨域与迭代升级。总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种价值取向始终不变。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 “思想理念相融,路径举措相通” ,决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创新做法与宝贵经验,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借鉴。如,将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运用到乡村振兴,结合下派 “第一书记” “驻村工作队” 的方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将产业扶贫经验推广到乡村振兴,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助力乡村振兴;持续践行 “两山论” ,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面向治理有效的目标,巩固 “移风易俗” “新乡贤治理” 等成功经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2021年3月以来,在中央和各级地方的协同配合下,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创新做法继续涌现。如,山西开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冬季行动” ,创新运用 “四个三” 工作法;①“四个三” 工作法:建立 “三大体系” 形成政策衔接新机制、用好 “三个载体” 拓展政策衔接新平台、打造 “三支队伍” 凝聚政策衔接新力量、落细 “三项举措” 提升政策衔接新成效。浙江成立乡村振兴协调处,承担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与综合协调工作;青海创新 “1+7+10+N” 顶层设计,有序推进机构职能转变;湖南通过 “抓两头,促中间” 的方式,分类分步骤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宁夏聚焦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移民搬迁致富等重点工作,编制过渡期规划。这些创新做法与宝贵经验,为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智力支持。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还存在一些严重困难与关键挑战。这些困难与挑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衔接成效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质量。
当前,一些地区与群体临界贫困问题突出,返贫风险较大。能否破解发展难题,防范返贫风险,关乎乡村全面振兴,关乎城乡共同富裕。其一,在脱贫进程中,脱贫政策的 “悬崖效应” 使大量资源流向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由于收入略高于贫困线的欠发达地区缺乏政策支持,导致贫困地区与边缘贫困地区、贫困县与边缘贫困县、贫困乡与边缘贫困乡、贫困村与边缘贫困村发展失衡,这些贫困边缘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其二,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及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初步衔接,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 “两不愁,三保障” 得到了基本解决,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新变化。但是,脱贫地区粗放的生产方式总体上未得到根本解决,相对贫困、多维贫困成为农村的新问题。其三,当前各地乡村产业同质化严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不稳,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基础不牢,存在因病、因灾、因残、因失业返贫的风险。同时,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经济发展低迷态势持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带来困难。此外,社区治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衔接力度有待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难度大、任务重。
在体制机制方面,由于忽视了两大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与紧密联系,出现了立足 “脱贫” 谈 “脱贫” 、立足 “振兴” 论 “振兴” 的现象,体制机制亟待健全。首先,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衔接规划亟待进一步完善。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发展规划的衔接。然而,由于资源环境禀赋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脱贫地区的相对贫困人口多、衔接难度大。后时空的发展境遇导致脱贫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不够,融合程度不高,未能为乡村振兴预留足够发展空间,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其次,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衔接政策亟待进一步协同。脱贫攻坚带有明显的福利性质,乡村振兴则需要考虑长远的社会投资。由于近期效应与长远目标的内在冲突,加之扶贫政策的边际递减规律,需要以乡村振兴更好巩固脱贫成果。目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政策协同效果不理想,二者衔接的政策资源分散,政策手段与政策工具亟待健全与完善。最后,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工作机制不够顺畅。中央、省、县、乡层面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而市一级政府缺位,职责混乱;有些地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缺乏沟通机制,扶贫项目与乡村振兴项目重复建设。
目前,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思维转换亟待推进,对两大战略衔接的思想认识亟待深化。首先,少数农民内生动力不足。促进农民从 “被动扶” 向 “主动兴” 的转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目前,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脱贫乡村)的脱贫户自我发展意识不强,还存在 “等、要、靠” 的思想,安于现状;红白喜事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卫生意识淡薄,只信 “鬼师” 不信医生;思想封闭,难以接受新事物……不少地区还处于乡村振兴动员阶段。其次,个别干部思想松懈。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完成,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深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一些脱贫地区的极个别干部和乡村振兴工作者缺乏对乡村振兴目标艰巨性、长期性、全局性的认识,出现了厌战情绪,产生了 “歇歇脚” “喘喘气” 的思想。最后,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帮扶机制与政策体系的认识有待深化。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路径依赖,擅长从收入层面守住不返贫的底线与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治理模式,在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优化帮扶政策、提升脱贫地区综合实力等方面的认识不足、力度不够,影响了具体政策的落实与衔接工作的推进。
目前,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但也应该看到,脱贫地区基层支撑能力不强,还有不少短板与发展瓶颈问题,稳定脱贫与长期发展面临重大挑战。首先,基层治理能力弱。一些地区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党建与业务 “两张皮” 问题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淡化、虚化、弱化、边缘化;一些村两委班子年龄偏高,不熟悉基本的办公软件,缺乏基层管理经验,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一些村党员人数不足5人,且中老年群体比重偏高,存在数量过少与老化严重的问题,而青壮年群体由于外出务工、求学等原因,加之自身对党的认识不足,加入党组织的意愿不强,使发展青年党员受到诸多限制。其次,基层经济活力不足。随着公共预算收入与支出的下降,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的难度增加;一些地区县域经济缺乏活力,产业同质化、单一性、高风险、低竞争等问题突出;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一些地区的扶贫产业退出历史舞台,产业支撑能力下降。最后,基层改革协同性不强。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面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综合性不强,改革措施缺乏配套与衔接。
面向未来,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艰巨,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谋划、多措并举的原则,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必须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产业衔接,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的高品质生活。首先,壮大产业规模。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大势,是节约生产成本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要整合优势资源,壮大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提高产业的集约与规模效应。其次,做强产业龙头。龙头产业对产业发展起引领作用。要着眼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与龙头产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产业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农民增收与致富。再次,培育产业特色。做优产业特色,是实现以 “特” 制胜的重要手段。要立足当地的自然生态、文化根脉、技术条件、交通状况、劳动力资源,实施品牌战略,做好特色文章,支持脱贫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最后,推进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优势互补、产业联动的必由之路。要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工作,打造集循环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加快培育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乡村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动力。
体制机制在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构筑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二者有效衔接。1.做好参与合作机制的衔接。要构建多元主体持续协同参与的体制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政府—社会—农民 “三位一体” 的乡村振兴格局。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加强政策供给、财政支持、规划引导与组织安排,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企业和社会组织要完善参与机制,发挥专业与特色优势,通过层级联动等方式保持在场;参与机制上必须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做好资源配置机制的衔接。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要强化市场的主导作用,构建有效市场,提高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构建有为政府,优化市场环境。3.做好激励约束机制的衔接。在明确激励主体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借鉴 “双扶” 模式,通过提供岗位、加强培训、劳务补助、技术补贴等方式,激发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构建全面系统的干部考核机制,通过合理的政策手段,稳定干部队伍,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与社会责任感。
思想认识是具体行动的先导,乡村振兴要思想先行。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理念衔接,来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1.深化衔接认识,推进思维转化。各级有关部门和乡村振兴工作者要克服 “告一段落” “歇歇脚” “喘喘气” 等错误思想,从 “巩固” “拓展” “衔接” 三个层面深化对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的认识,深刻领悟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并不等于任务结束,推进乡村振兴难度将更重,激励各族干部群众以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更饱满的精神状态 “乘胜追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遵循发展规律,强化战略衔接。要认识到脱贫攻坚带有明显的福利性质,强调 “精准” “特惠” ,乡村振兴则是对脱贫攻坚的承续与超越,强调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富裕。要加强战略规划的衔接,坚持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发展实际与未来需要相促进,统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科学编制衔接规划、行动方案、专项计划。3.加大文化供给,消除精神贫困。要注重思想引领,提高脱贫群众的思想认识,树立致富信心;弘扬自尊自强精神,破除 “等要靠” 的思想;推进移风易俗,防止因婚因丧返贫;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生活富裕不仅是 “口袋鼓” ,更要 “脑袋富” 。必须在产业振兴的基础上,以宜居乡村为衔接重点,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水平。第一,推动生态扶贫同生态振兴相衔接。要以乡村卫生环境整治为重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 “脏乱差” 等问题,优化乡村人居环境;要遵循 “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 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涵养生态文明,做好生态修复、天然林保护和石漠化治理,着力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时空格局、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第二,推动精神扶贫同文化振兴相衔接。要在总结脱贫攻坚中促进 “乡风文明” 经验的基础上,立足脱贫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底蕴,结合乡村振兴进行文化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以农村精神文明新风貌、农民精神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力量。通过宜居乡村建设,实现广大农村绿水青山养眼、蓝天净土养肺、民族文化养心、传统美食养胃、田园生活养神……成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好地方,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