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王一涛、侯琮、毛立伟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6期撰文指出,一批新型民办高校的兴起预示着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成为可能。世界部分国家出现的新型私立高校与我国民办高校创办时间大体相当,时间轴上具有可比性,这些私立高校的成长路径和经验值得借鉴。世界高水平私立高校的发展得到所在国的大力支持,注重采取新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坚持“小而精”的办学规模和“少而专”的学科专业结构,聘用高水平、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新型高水平民办高校,就要完善适合新型高水平民办高校成长的政策环境,降低准入标准、注重“小而精”,扩展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经费,完善内部治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民办教育政策执行弹性度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1949—2019年191件政策文本内容的分析
原珂、赵天航、唐灿在《教育经济评论》2022年第6期撰文指出,近年来对民办教育政策的探讨愈发成为一门“显学”。现阶段,民办教育发展依然举步维艰,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因政策模糊而难以把握其执行弹性度,进而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通过对191件民办教育政策文本的分析表明,民办教育政策制定的时序特征、行政层级高低、政策事项分布状况、发文单位数量多寡等因素均对政策执行中的弹性度设置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政策主体应优先从整体上强化对民办教育政策执行的刚性要求,并在政策层级上遵循“高层弹性、基层刚性”的执行规定;在具体事项上遵循“横向刚性、纵向弹性”的执行规定;在部门协同上遵循“单一部门刚性、多元部门弹性”的执行规定。
民办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风险与对策研究
张家勇、朱玉华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10期撰文指出,民办教育集团在办学监管与运营上均存在很多风险,如:监管责任不清、监管手段有限、执法力量薄弱,以营利为目标的违规操作空置学校法人财产权、低估社会公共资产,跨界跨地域肆意扩张、政企校利益捆绑引发系列经营风险,集团公司化穿透管理侵蚀成员学校办学自主权,上市民办教育集团通过结构性合约违规关联交易或抽逃资金,股权融资可能引发野蛮人收购、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益外流,违规拆借挪用成员学校经费、投资非教育产业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国际资本投资民办教育集团、创办系列国际学校等可能损害国家教育主权。因此,亟待完善民办教育集团治理体系,防治结合严控资产管理风险,从源头规制过量违规违法关联交易。
间断均衡理论视阈下我国独立学院
政策变迁审视
魏署光、吴柯豫在《高校教育管理》2022年第6期撰文指出,基于间断均衡理论,系统梳理1997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与独立学院相关的49份政策文本后发现,独立学院政策在变迁过程中呈现三个政策均衡期和三个政策间断期交叠出现的状态。从央地互动过程来看,中央政策导向和地方政策调适共同促进政策场域转换,呈现长期稳定和快速变迁两种政策变迁状态。在此过程中,独立学院政策呈现中央政策统一性与地方政策多样性相统一的格局;不同层级政府间互动过程处于关键主导地位;政策变迁过程受政治高位推动及政策创新诱致的双重影响。推动独立学院顺利转设,中央和地方要综合配置政策工具,形成政策工具合力;强化政策目标引导,凝聚目标群体共识;促进公众普遍认可,打通社会支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