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卿 胡丽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人类社会进程就是伴随着技术进步、更新发展的过程,每次技术变革相应就带来了社会巨变,从而带动工作理念、生活方式的变革。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与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工作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所产生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技术,给经济发展、商务交往、教育文化交流、日常工作模式都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得应对来自新兴信息技术的挑战。具体到教育与文化交流领域,新兴信息技术促进了翻译领域的变革,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翻译技术,深深促动了传统的人工翻译模式,给外语教学、跨语境交流、商务往来等领域带来了翻译便利,标志着新兴翻译模式的兴起。但是,面对着计算机翻译技术广泛实践冲击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反思,传统翻译模式该如何发展,各个院校培养的大量跨语言翻译人才该如何应对来自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挑战,都应进行深度思考。
1.起步期(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自电子计算机进入了日常经济社会领域中,部分学者就开始探讨用计算机代替传统人工翻译的尝试。美国科学家瓦伦·维佛第一次提出计算机翻译的设想,1954年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与IBM公司进行科研攻关,成功开展了用计算机实现英俄互译的机译实验,开启了计算机翻译的先河。我国翻译学界也与科学界相结合,将计算机翻译技术纳入到科学攻关发展规划中,1957年我国相关研究院所也完成了英俄互译的机译实验,这就意味着我国计算机翻译技术的发展也正式起步。
虽然计算机翻译技术已经起步,但是,毕竟当初计算机硬件设备较为落后,这些翻译操作依然处于低水平阶段,普遍只能进行直译法,难以对汇编语言进行深度翻译处理,翻译出来的文章差错率较高,使得教育学界对这种技术的发展前景充满了疑惑,故此,这项技术的更新力度较慢。尽管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个国家对翻译人才需求数量持续增加,高校语言学院培养的翻译人才远低于国际社会需求,一些国家又加大了对计算机翻译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大量资金的投入、计算机性能的更新等,一些大型跨国公司陆续开发了计算机翻译系统,我国也把计算机翻译系统的开发纳入了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先后研制了“KY-1”英汉机译系统与“863-IMT”英汉机译系统等,标志着计算机翻译技术出现了巨大突破,但是,由于翻译成本较高,这项技术并没有进入到普及应用阶段。
2.普及应用期(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期)
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以来的10年,是计算机翻译技术的普及应用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地球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的开始广泛适用于商业与日常生活领域,人类社会的交往频次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加速了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业务量也大幅度提升,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计算机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学界集中对大规模文件翻译处理技术进行攻关,1993年IBM公司推出了基于词语对齐的翻译模型——现代统计机器翻译方法,这就为计算机翻译技术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临近2000年年关时,社会各界对计算机领域所出现的千年虫问题的担忧,对这项技术的未来使用也充满了一定的担忧。
3.黄金使用期(21世纪初期至今)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顺利越过千年虫这一关口,使得全世界对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担忧一扫而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过程,全世界几乎融为一体,加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互联网深度结合而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形态的出现,计算机翻译技术进入了黄金使用周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翻译从统计机器翻译模式升级到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式,翻译效率大为提升、翻译成本也大幅度降低,更为重要的是翻译质量也大幅度提升,几乎不亚于人工翻译,但是比人工翻译更为迅速、便捷,故此,计算机翻译技术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积极适用于每一个行业之中。我国相关互联网企业巨头也抓住了这一机遇,在计算机翻译领域加大了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大批机器翻译系统纷纷让用于提供了几乎免费的机器翻译服务,如百度、有道、译星、雅信、通译等。
1.可以实现储存文本的重复使用
计算机翻译技术运用于文本文件的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文本格式中存在的重复、交叉、多次使用等内容,计算机翻译技术中携带的翻译记忆系统就会自动识别相关内容,可以直接转移到翻译工作区,操作人员就不用再次输入了,这就有助于节约翻译时间。这一功能就可以广泛应用于出现重复、交叉内容较多的文本,尤其是一些地名、人名与数学物理公式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翻译记忆系统自动生成的翻译词组数据库可以将下一组将要输入的内容进行完全匹配或模糊匹配处理,操作人员就可以直接复制数据库中出现的提示内容,完全匹配内容直接复制粘贴就行,重点关注、核对模糊匹配内容,需要再次核对、修改的内容选择另外的延伸进行标注,进行再次核实。对于一些不能匹配的特殊字符、符号与字段,计算机翻译技术也可以进行自动匹配加工处理,操作人员进行重点核实就行。故此,翻译记忆数据库中存储的字符、字段越多,后续的翻译操作就更加便利,工作进度也会大幅度加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操作,操作人员与翻译人员共同合作,重点进行核对、校对操作,达到信达雅的效果。
2.可以实现多格式转换的翻译操作
传统的翻译过程中,针对文档、文本中存在的大量的脚注、分栏、页眉与页脚等格式设置方式,以及不同的文本格式如CAJ、PDF、HTML等,翻译人员就得做好先期准备工作,将其他格式的文本转化为Word文档,这就得耗费大量时间。尤其是在处理PPT格式的文档时,翻译人员需要删除原有文件、再进行重新导入文字内容,这也是一项较为麻烦的操作。在使用计算机翻译技术时,翻译人员或操作人员不需要过于关注复杂设置与文件格式问题,仅仅关注翻译内容就行,机译技术在识别到工作人员上传的文档后,SDL技术模块会自动识别不同格式的文本内容,一旦识别到特殊格式的字符,翻译出来的内容就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字体,以提升操作人员进行重点关注。如果开展非技术类人文翻译时,计算机翻译技术的SDL模块还可以实时对时间、单位、特殊数字等字段进行智能化处理,避免了传统的需要操作人员手动输入操作,从而大大降低了翻译劳动强度。
3.持续提升翻译的准确度
作为一种大受欢迎的适用翻译工具,操作人员在输入操作时,会生成大量重复性文本,这些内容就会自动存储到数据库中,尤其是一些专业词汇、生僻字符时,一旦生成存储文件后,再次出现时计算机翻译技术可以在数据库中寻找到对应内容,然后正确翻译出,这就可以进行重复内容文件、常见结构与一些专业术语进行实时翻译转换处理,就可以有效节约翻译时间,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作为一种沟通桥梁媒介,跨境交流离不开翻译媒介,传统的翻译过程中,不论是口语翻译还是笔面翻译,对翻译人员的要求十分严格,翻译人员时时刻刻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有时会造成关键信息没能即时翻译出来,或者是信息丢失情况,这就会影响双方的交流效果;在使用计算机翻译技术时,人工智能的使用就可以有效提升翻译精确度,计算机的自动识别模块可以完整提取双方的语言或文本信息,及时准确翻译出制定语言,不会出现信息丢失行为,也可以确保翻译过程的连贯性,不断提升文本翻译的可读性与精确性。
1.构建翻译系统架构
计算机翻译技术的使用,操作人员应首先构建翻译系统架构,建立起数据库作为翻译信息源,完整的翻译系统架构应包括用户管理、文本管理、专业术语数据库管理、翻译过程管理、自动校对、检索管理与CAT数据库等模块。工作人员然后创建出索引关系,对于一些重点文本、格式、特殊字符、符号等重点词汇,形成译文底稿,重点储存,作为后续翻译的蓝本;还应设置好自动校对操作,最终形成翻译文本。设置结束后,操作人员就可以按照系统提示进行翻译操作,开启翻译记忆数据库管理功能,选择合适的译文通道进行匹配翻译,同时起到校对模块,边翻译边核对,不断提升翻译文本的精确度。
2.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搭配使用
当前计算机翻译技术的使用存在简易化倾向,部分操作人员把需要翻译的文本复制到百度或有道网页中,点击开始翻译,然后复制出翻译内容,误以为在线翻译就这么简单,殊不知,这种简易化操作会形成僵硬、错误百出甚至是字面化的结果,造成大量信息丢失,故此,正确的计算机翻译技术的使用应该是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搭配使用。机器翻译也叫机译,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在线翻译,工作人员点击网页链接,让一种语言文本在线转化为另外一种目标语言。从词源学的角度看,机器翻译就是一种较为低级的计算机翻译,主要依靠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运用,计算机按照最初的预定设计程序,将源语言自动转换为目标语言,这种技术随着计算机配置的升级、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的运动得以广泛应用,而上文提供的一些网页在线,就是典型的机器翻译,这种翻译方式虽然便捷,但是翻译质量大打折扣,只能进行简易、普通文本内容的翻译;一旦对一些重要文件、精确文本进行翻译时,如科研论文、实验报告、商务合同等,就得搭配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拥有翻译记忆与构建术语库这两项核心技术,会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规则,将需要翻译的本文分解为单独的句子,甚至是单词或词组,再结合系统内的数据术语库进行自动匹配操作,然后输入对应的翻译文本,这就可以大幅度提升译文的精确性,故此,这种翻译模式深受专业人士的欢迎。
3.校对、核对操作
翻译文本形成后,操作人员就应进行最后的校对、核对处理,操作人员可以使用CAT技术来进行核对操作,同时搭配MT技术,构建出这两项技术交叉使用的校对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发挥出CAT技术的技术优势,仔细核实、调整翻译内容;CAT技术还会自动出现修改的建议条文,将核实的翻译修改建议,或者是更为准确的翻译句子推送给操作人员,以供操作人员参考,确保翻译出来的文本完完全全转换原文信息,而且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使用习惯,便于双方的沟通与理解。
1.扩大文本翻译词库的储存容量
具体运用实践情况来看,计算机翻译技术有效运行的前提就是操作人员,或者使程序人员事先构建好文本翻译词库,这一词库的专业化水准越高,计算机翻译软件的语码信息转换就越精确,因为词库与词典不同,只有翻译文本库中存储的词条与译文内容就能实现以一一对应,才能确保准确地翻译出输入内容。故此,后台操作人员、程序设计人员就应加大对翻译文本库的代码写入力度,不断扩大翻译文本库的存储容量,才能有效提升计算机翻译技术的工作效率,译文也更加精确、通畅与流利。
2.持续更新翻译语料库
操作人员、翻译人员在使用计算机翻译技术进行译文操作时,后台技术模块就会自动生成翻译语料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就会存储大量语码内容。操作人员在开启新的翻译操作时,计算机就会自动识别以前出现的语码信息内容,直接显示翻译结果,供操作人员进行识别、甄别与选择。尽管需要翻译的内容过于庞大,语句、段落重复的频率较低,但是,一些常用的单词、语句、符号、公式等,重复出现的频率较高,有时还会出现内容完全相同的语句。这些常用内容就可以直接写入到翻译语料库中,尤其是一些经常使用的语句,操作人员也可以激活计算机翻译技术的语句存储记忆功能,把这些句子也自动写入到翻译语料库,持续更新翻译语料库,便于后续翻译操作。随后的翻译操作时,一旦计算机提示出现现成翻译语料,操作人员直接复制就行,这就以助于提升翻译工作效率。
3.有效使用翻译文本术语
在翻译实践开始前,计算机翻译技术会对翻译文本进行预处理,涵盖文档拆分、术语提取和预翻译等。提取翻译文本术语后,文本语言亦会获得统一化规范。同时,翻译工作者所译内容亦会在翻译数据库当中进行即时传输,文本审校工作者在得到翻译文本后对其实施审核,经过这一系列流程,审校工作质效可得到明显提高。面对一个翻译文本,计算机翻译技术会提取文本内容中包含的专业领域特殊词汇,把提取的翻译文本术语导入术语库当中,如此一来,翻译效率便会得到有效提升。现阶段,计算机翻译技术提取翻译文本单个术语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在提取多词汇术语方面的速率便相对较慢。计算机翻译技术中,术语管理是较为关键的功能,每个翻译文本均涵盖一定数量的术语词汇,如医学类文本涵盖诸多专业性术语,在具体翻译工作中,针对专业术语实施有效管理,可确保专业术语在翻译文本当中始终保持统一性,在审核校对译文时亦需要针对该问题实施严格控制。若在译文当中存在术语翻译不一致问题,会导致上下文脱离,使译文质量有所降低。因此,应通过计算机翻译技术设置翻译文本术语管理工具,面向专业性术语词库实施规范管理。在该管理平台当中,翻译工作者可构建包含多个专业术语词汇的表格。翻译技术在实施文本翻译实践过程中,会自动筛选特殊结构的术语词汇,按照表格内容显示相应翻译内容。
4.有效开展翻译文本对齐匹配操作
所谓对齐,是指让原文与译文文本能够根据翻译单位落实一一对应,计算机翻译技术可对其实施自动匹配,而翻译工作者要在此基础上实施编校,确保文本翻译内容正确性,而进行对齐的单位可界定为语句或词组。在现阶段计算机翻译技术当中,以语句为基准进行对齐设置的情况较为常见,通过文本对后,计算机翻译技术能够把翻译结果进行直接显示。与此同时,对齐结果亦会被导入至记忆库当中,促使翻译记忆库不断扩大,便于翻译工作者再次应用。
总之,计算机翻译技术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翻译理念的变革,翻译实践也千变万化,有效降低了翻译成本,提升了翻译工作效率和精确度。但是,这种技术的使用也引起了教育教学界、翻译学界的反思,这种依靠人工智能的机译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未来机译技术会彻底取代传统的人工翻译吗?面对这种技术冲击,我国相关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就应成为计算机翻译技术的操作人员,而不是被这种技术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