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龙
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
对财务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的内控管理是必要的。财务工作人员更要根据内控状况开展实际工作,全面地创新内控方式,构建良好的财务工作模式,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保证财务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各项工作水平。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财务工作人员要根据内控管理工作内容,提出有效的财务内控管理措施,从而促进单位全面发展。
1.有利于提升管理团队素质
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会直接决定单位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但当前单位管理人员并未对储备的管理知识进行及时更新,且个人职业素养偏低,这就导致管理者在实施财务管控工作期间难以运用创新性的理论和技能开展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形成不利影响。通过开展相对严格的内控管理,提高培训的频率,主动掌握相对前沿的管理知识,可促使会计与管理知识信息相融合,建立起具有更高专业素养的管理团队,最大限度提高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侧重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从根本上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施质量,充分发挥先进理念的指导作用,为优化实施财务管理指明正确的方向。
2.有利于服务型社会建设
单位的工作宗旨在于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内容,因此需从社会的需求着手,以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首要目标,如组织实施慈善活动、向社会募捐等。为避免单位内的权责划分不够明确,出现滥用职权等问题,需进一步提高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实施力度,侧重对资金运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控,通过制度手段对人、资金和权力行使进行必要的管控,尽量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财务管理风险,以此提高单位的服务质量,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可,为单位打造服务型形象奠定基础。
3.有利于提升资源合理配置
单位在开展财务内控工作期间,要侧重提高工作的实施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这样才能辅助单位切实达成服务性的工作目标,充分体现出单位的公益属性。当前,单位在实施管理工作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资金预算缺乏合理性、资金用途不够明确等。对此,单位需进一步提高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真正发挥政府职能,在实施管理工作时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保障财务工作的顺利实施。如在组织开展慈善活动时,单位需对该项活动提供的服务进行科学规划,并全程监督活动的实施过程,保证服务人员按照既定流程和制度要求开展工作。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进一步优化资源的配置情况,促使政府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进一步树立单位的社会形象,打造良好的行业口碑。
1.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较为有限
当前,多数单位已经深刻认识到开展内控工作的必要性,并在内部运用有效的举措推动工作的全面实施。但部分单位在制定管理目标时更侧重于对执行情况进行细化设置,而未在不同环节,如经济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实施必要的监控,这就导致内控工作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实现预期的目标。形成更为科学和全面的内控制度需要单位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全面分析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而在此方面单位开展的工作存在弊端,因此也影响了内控效果,不利于推进内控制度的落实,同时也会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的产生。
2.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不足
单位在形成内控制度体系期间,除了需全面衡量工作的系统性等特征,尽量优化制度内容,形成更为广泛的制度辐射范围,同时还需依据单位的发展需求和财务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使制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符,尽量避免出现员工的岗位与制度要求不符的情况。与真实情况不符的制度内容也难以顺利落实,这样会导致单位出现更多的资金浪费情况。此外,部分单位在建设内控体系时,并未与考核机制融合设置,对内控工作的实施质量、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分析,难以形成更为完善的工作总结。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就会导致工作人员形成相对消极的工作态度,这也会严重影响内控工作实施的质量。
3.内控制度的整体环境有所缺失
相对理想的内控环境和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内控工作的顺利开展。部分单位为表现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促使员工形成更高水平的内控意识,便会由管理人员担任内控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各相关科室和人员对该项工作加大重视。但由于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相对繁忙,因此会普遍将该项工作的职责移交给其他管理人员,并责成财务部负责具体落实,这样就会让其他科室人员形成错误的认识,以为内控工作会对资金的运用和配置情况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容易形成抵触情绪。加上单位对该项工作实施的必要性宣传不够,这也难以激发员工形成更高的工作热情。
1.优化财务管理机制
从建立内控制度的角度,可将财务预算管理的核心确定为预算,主要囊括编审、执行和债务管理等多方面的业务内容。不同的业务存在相互关联性,预算编审和采购预算、科目预算等可同时实施。在制定绩效目标时,可将收入分为债务管理和非税收入等类型。在预算收支平衡期间,需对预算规划进行评估。但需注意,在执行预算期间,需保证预算的编审和资金流建立必要的衔接,分别处理相应的事项,明确预算的批复制度。进入采购环节也需做好全程监督。资产管理可作为财务管理的最终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资产的处置等。在开展预算管理期间,需形成更为全面的评价体系,细化设置预算收入,保证财政预算能够覆盖各项业务。此外,基层管理人员也需明确掌握业务的具体内容以及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作出客观评估,采用有效的策略化解风险,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
为扎实开展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需形成更为健全的财务报表体系,全面掌握单位的财务和资产情况,以此提高单位的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需明确设置职权范围,形成更为规范的内控评价机制,依据相应的标准针对单位的内控效果和财政管理实施质量进行评价。当上述工作在资金预算中出现偏差时,需及时进行修改和验证,以此提高工作的完善性。此外,还需对日常工作加大管理力度。基于明确提出财务数据的填报要求,真正落实财务与其他部门管理的责任。通过深入分析发挥财务数据的应用价值,全面掌握单位在税收、资产和经营等方面的情况,准确分析单位财务的发展趋势,为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在报送方面的要求需进行持续完善。明确设置报送季报、年报的时间,并细化设置报表的填报、审核和分析环节,对财务分析、资本保值增值等报告的编制进行持续规范,不断提高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2.科学运用内控手段
在实施财务管理内控工作期间,要侧重发挥审计和监督的功能。在构建审计体系期间,须对监督和审计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设置,配置专门的工作人员完成相应的审计工作,杜绝非专业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承担任务。可设置相应的审计部门提高审计工作实施的独立性,保证该项工作能够高效完成。此外,在制定预算编制期间,还需依据严格的标准侧重提高预算的精准性,以此保障审计结果具有更高的权威性,所发布的财务信息也可成为单位管理者的可靠依据。管理人员需充分认识到内控工作实施的必要性,并合理把控内控工作意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自身在内控方面的知识储备,必要时可采取科学的方法避免出现管理风险。单位在经营期间会持续优化自身的管理思路,这也会随时形成各类风险。因此单位在制定决策时,也需应用前沿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如在购置高价值的设备时,需提前形成风险预案,并准备采取可行性的风险化解措施,保证风险预警机制更为有效。同时还需开展必要的监管工作,凸显该项工作的层次性和多效性。
3.构建风险预估体系
单位需主动在内部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提前对单位在运行期间可能形成的不同风险进行准确预测。不同单位的性质存在差异,但均需将现金作为重要的管理目标。从单位的角度来讲,若想保证单位运行的稳定性,必须储备足够的资金,以此灵活解决各类问题。单位须保证资金预算结果相对准确,在具体实施期间减少资金应用效率偏低或浪费等情况发生,从根本上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系数。单位须在保障经济收益的前提下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通过实践可知,可靠的经营策略可有效降低风险系数。单位须在保证收益回报的同时准确把控自身的运营方向,同时也需全面了解财务情况,从而保障单位的稳定发展。通过科学地进行风险预估,构建了良好经营模式,从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4.加大内部控制力度
单位须在内控制度的搭建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同时应用科学手段提高单位管理的有效性,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单位也需客观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将其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如单位存在大量应收账款未收回,或者存在部分坏账,此时需形成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上述不良账目进行科学管理,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作出妥善的处理。从预算工作的角度来讲,尤其需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以此体现管理机制的实施作用。需依据单位的发展目标开展核算工作。工作人员也需结合财务预算的情况做出科学分析,客观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原因并进行纠正,保障该项工作顺利完成,同时也可避免单位承担过大的经营风险。单位还需在风险防范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定期针对相应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以此提高员工的风险管控和防范意识,形成更高水平的职业能力。内控管理过程,要重视全面的开展预算工作,预算是内控管理过程重要部分,如何通过预算提高内控水平,更加需要根据单位财务工作内容,针对性地开展内控,加强内控力度,提高内控水平,进一步推进单位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5.完善内部信息流通
在部门和员工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桥梁,可作为单位高质量完成内控工作的必要保证,也是提高财务内控工作实施效率和质量的前提。形成更为顺畅的信息沟通能够及时共享信息,提高风险评估的客观性,为评估提供及时和准确的数据信息,以此完善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如单位可在已经搭建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形成更为完善的操作系统,并聘请专业团队,依据单位的具体项目内容对系统功能进行合理开发,进一步拓展系统的服务范围。
单位须保证及时保存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基于财务数据做出信息化分析,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还可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财务风险。形成信息化的财务内控体系不但可加强各部门沟通的频率,同时还可提高信息风险管控的力度,保障单位的稳健经营。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系统能够扎实开展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提高信息的可靠性,为后续对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提供必要的平台。因此,单位需在系统开发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如某单位在具体应用期间,可聘请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依据单位的业务特征和财务管理情况搭建适用的信息平台,完成日常数据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传输等工作,以此提高各部门沟通的效率,形成信息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数字化形式及时反馈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
6.强化内控风险管理
对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能够辅助单位逐步达成预期的战略目标。从单位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完成效果来讲,财务内控并未实现深化落实。单位需形成更为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保证持续和系统控制单位内各项业务的开展。相关工作人员也需形成必要的风险管控意识,持续优化工作质量。单位在实施财务内控工作期间,也普遍面临信用、欺诈、管理等多种类型的风险。如果在开展财务内控工作期间出现上述风险,需严格追责,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以此降低单位所需承担的风险。
除上述内容,单位还需切实提高内审工作的实施力度,全面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职能,将该项工作作为财务内控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审工作主要评价内控体系的落实效果,通过该种方法尽量辅助单位降低风险系数,提高风险管控的能力。在具体开展工作时,单位也可依据审计结果对财务管理内控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保证形成更为完善和有效的内控体系。若想持续加大对风险管理的审计力度,要突出保障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如在单位中可形成独立于管理层之外的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由单位管理者直属领导,直接对单位负责。同时还需进一步拓展审计的工作范围,提高该部门在单位内的权威性,要求各相关部门均需配合审计部门完成相应的审计工作内容。
总之,全面地提高单位财务内控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单位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作为单位财务工作人员,更要根据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结合内控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不断强化内控管理,构建良好内控监管体系,促进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