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森
(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中具有一定潜在危险,包括筹集资金管理风险、向外投资管理风险、存货资金管理风险等,是企业管理者都应着重关注并积极处理的风险问题。财务管理风险规避过程中,不仅需要企业通过已有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经营内容等进行改革与创新,还应保证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全局视角,全面掌握风险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规避活动,防止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并造成其他损失。
财务管理风险,具体指上市公司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对各种风险未能进行有效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财务管理结构、融资活动不科学,引起偿债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削弱、营运能力低下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困难,使公司在后期运转过程中难以顺利开展项目活动,财务管理风险是每一个上市企业都必须积极对待、处理的现实风险问题,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与措施,将财务管理存在的隐性风险发生概率有效降低,从而实现预期经济效益的财务目标。
1.筹备资金管理风险
由于市场环境变化,资金供需模式发生改变,引发企业经济环境也产生一定动态变化,使上市公司在执行资金筹备活动时,难以有效预估最终得到的经济效益。筹资管理风险,可细分为利率管理风险、再融资管理风险、债务杠杆效应管理风险、汇率管理风险及购买能力管理风险。其一,利率管理风险。企业在金融市场环境中,金融资金发生的波动趋势,影响着筹备的经济成本变化。其二,再融资管理风险。由于财务市场环境中,金融工具种类较多,融资形式变化多元化,导致在上市公司再次融资管理风险活动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或者个别上市公司内部的筹资管理机制不规范,使再融资管理存在风险。其三,财务杠杆效应管理风险。指上市公司参与杠杆投资活动时,与企业利益相关管理者提供的经济效益产生不稳定性,而形成的财务风险。其四,汇率管理风险。指经济金融市场环境中的汇率变动,导致上市公司外汇业务的经济利益变动。其五,购买能力管理风险。由于币值产生的变化,影响了筹备资金的数额。
2.向外投资管理风险
投资管理风险具体包括利率资金管理风险、再投资资金管理风险、汇率资金管理风险、通货膨胀资金管理风险、金融衍生工具资金管理风险、道德资金管理风险、违约资金赔偿管理风险等存在的多种财务风险。具体指上市公司针对项目已经投入了一定资金之后,由于市场需求大幅度变动,导致最终的实际经济效益与预估效益产生较大差距的风险。
向外投资管理风险主要包括直接投资管理风险、证券投资管理风险。而证券投资管理风险,又可细分为股票投资管理风险与债券投资管理风险。股票投资管理风险展现的是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资状态。而债券投资管理风险,同接受投资的企业财务活动不存在直接影响关系,仅需要在指定的时间收取利息固有值,存在的风险因素是指接受投资企业出现难以偿还债务的情况。
3.企业经营管理风险
上市公司在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供给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等存在的隐患,导致企业资金呈现迟缓运动状态,影响企业的整体价值。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具体包括采购管理风险、生产管理风险、存货变现管理风险、应收账款变现管理风险。其一,采购管理风险。具体表现在上市公司执行原材料购买活动时,原材料市场供应商由于产生变动,而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或者企业与供应商两者之间制定的信用条款与付款形式存在隐患,导致实际资金付款日期与平均资金付款日期出现差距。其二,生产管理风险。信息技术创新和对应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变化,影响企业内部生产工艺活动中的改变。或者企业运营过程中,由于库存原材料不足,导致企业出现工程停止,销售迟滞的现象。其三,存货变现管理风险。具体指产品经济市场存在变动,影响产品销售速度。其四,应收账款变现管理风险。上市公司由于存在赊销业务过多的行为,导致其实际应收取的财务资金账款管理经济成本数额增加的可能。或者由于财务市场环境中赊销政策的变更,导致企业的实际回收资金额度与预期应收额度不一致。
4.存货资金管理风险
上市公司针对库存中存货管理质量的监督,是保障其正常运营、生产的主要前提。现阶段,如何将存货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升级,是上市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若是企业存货资源过多,将导致产品呈现积压现象,并占用较多的存货资金,具有供过于求的风险;若是企业存货资源过少,其原材料不足,将无法维持企业顺利生产,具有供不应求的风险,甚至出现违约现象,降低上市公司的信誉。
5.流动资金管理风险
上市公司的流动性资金管理风险,具体指企业在针对资产处理过程中,由于存在资产难以维持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现金转移,或者上市公司在处理企业债务及付现方面未能依据相应标准,造成资金管理风险。可以说,针对上市公司的流动资金管理风险,具体从企业变现能力、偿付能力两个角度开展深层次探索、分析及评价。因为上市公司资金支付能力及资金偿还能力存在一定问题,被称为企业现金不足,或者企业具备的现金数额,难以将债务完全还清的风险,导致企业资金流动过程出现问题,将其称为上市公司的变现力风险。
总之,财务管理风险因素种类相对较多,需要企业财务管理者深度剖析每一个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并加大管理力度。
国内投资市场环境发展历程相对缓慢,正处于改革的重要阶段,许多融资模式还有待加以整改、优化。然而,由于上市公司的融资模式存在一定不足,单一融资方式容易引起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不可控制风险。例如,公司由于投资规模较大,单一依靠股权融资、增发股票等措施进行融资,这种风险问题将导致企业股权呈现过于分散状态,不利于公司实现整体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运营,并造成多种不确定因素出现,影响资金流通。
现金管理业务直接关乎着上市公司能否正常偿还债务。然而,有些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因素,对资金管理业务的意义始终没有准确了解,导致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往往忽视资金管理,如某些企业长期存在“存贷两高”问题,未能进行科学筹划,有效进行资金利用。
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个别企业在运营过程时,总会面临各类经营风险,包括产品风险、运营控制风险及市场经营风险等,均有可能成为企业运营的阻碍因素。企业如何避免上述经营风险,直接影响了企业在社会上的立足空间。而经营风险和企业的内控制度密切关联。高效的企业风险内部监控机制,能够把风险消除在萌芽时期,这也是保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手段。不过,在上市公司中,企业风险意识缺失,内控制度不健全也是常见现象。而且很多企业缺乏独立高效的内部审核制度,企业即使建立内部审核体系,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最后结果也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得到实质性效果。
现阶段,部分上市公司仍采用传统经营理念下的财务管理风险机制,依然把企业标准生产活动中产量、工时等作为主要成本额度的基本标准。然而,以工业化领域分析,此种形式仅适合于工业企业,如果将其引入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中,则表现出该方式的局限性。同时,随着我国工业领域快速发展,相关市场产业分工也开始细致化。上市公司逐渐朝着产品加工、绿色运输等经营方向进行转变、发展,导致传统的风险机制难以有效适合当今发展形势。
财务管理信息公开,直观影响着财务管理信息需求者(即投资人)和会计信息产出者(即管理者)的信息对称性,其水平的好坏对资本的使用效率有直观决定性意义。保证会计信息公开,既有利于企业(即管理者)内部的利润控制活动,又有利于提高企业社会资源配置效益,从而增加企业投资效益。因此,虽然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透明度要优于其他一般企业,但并不代表财务管理信息公开没有风险问题。在现实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部分企业借助某些特殊粉饰手段去设法掩饰对外的财务报告,导致其数据在公开时不真实、不准确,以及信息内容不完整等现象,无法适应现实需要。财务管理信息公开缺失问题已形成了普遍现状,对资本市场的健全和蓬勃发展有极大阻碍。
公司可以通过融资租赁、发放短期融资债券、公司债等方式进行融资,不能局限于银行贷款或者股权融资。在实际工作中,公司也可以通过零成本行为达到筹资方法多样化的目标。所谓零成本融资,就是公司在保证自己信用制度稳定的最大前提条件下,以供应商账款为主要对象,有效利用应付账款周期,以达到与筹措资金同等的效果。
另外,上市公司在针对自身财务管理风险规避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模式,如,BOT融资模式、ABS融资模式等。其一,BOT融资模式。上市公司在国内及国外运营过程中的投资工作人员,或者企业相关项目的发起者,依据当地相关政策,取得项目的建设权益及运营权益,进而建设项目,并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融资、设计、开展及运营等进行科学性的规划,为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规避提供保障。其二,ABS融资模式。又称资产收益证券化融资,此融资模式具有极高的信用价值,上市公司针对投入项目资产,以得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作为保证,结合具有科学性、信用性的运营方案,在市场环境中通过发行债券获取资金,降低资金效益难以把控的风险。
针对日常现金流,各上市公司可按其置储原因分为三种,其一为交易性需要,其二为资金性需求,其三为预防性需要。而对于企业日常现金的收付管理,则应该遵循以下准则:其一,必须力求与资金流同步;其二,必须尽量减少应用的现金浮流量;其三,必须注重加快收取;其四,必须尽可能推迟应付账款的支出。而对于企业现金持有量的测算,则建议首先做成本费用分析,待进行成本费用分解之后,再进行风险评价,最后再参照上述依据,决定企业现金的最终持有数量总额。
此外,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资金预算编制的手段,科学有效掌控资金变动情况。当上市公司资金短缺时,可以将资金投资到风险控制的短线投资中,换取合理的收益回报。为了确保正常的现金收益,企业经营者务必要衡量好其中的风险和回报,防止由于采取不当的决策,对企业造成意外的经济损失。
人员素质自始至终是影响上市公司经营过程的主要要素,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决定性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又离不开企业财务人员的有效支撑。根据这一情况,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企业财务工作的总体水平,也将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优秀的企业财务人员,不但对于重大投融资项目具有较强的管理意识,对企业的整体财务情况也能予以恰当管理。因此,各上市公司都应该采取有效方法,努力培训和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并借此实现企业改善财务管理质量的目的。关于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方面,可以通过理财知识学习、法规教育、思想素质训练等方式着手,帮助企业财务人员提高专业知识、法规素质和思想觉悟,让企业财务人员了解更多专业知识。在完成自身职业目标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了解财务职责的意义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便更好地约束自身、提升自我,以积极热情、客观认真的态度进行工作。
上市企业要及时掌握最新的财税信息和最前沿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还要重视运用动态分析法,对企业的日常财务状况进行客观的动态分析,并通过收集的资料逐步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与此同时,上市企业还要形成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责任制,对财务操作岗位责任做出明确划分,特别是在资金管理岗,不但要明确工作任务,而且还要设立资金盘活制度。另外,上市公司要组织财务风险人员经常开展查询业务和现金等项目检查,把握公司财务操作全过程的各个细微环节,仔细审核会计凭证记录、财务报告撰写和操作是否合规,如发现有违法情况出现,将对问题当事人予以处罚。
上市企业要完善经营风险防范制度,让全体员工都意识到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性及严重性,培养员工自主性的经营风险防范意识。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成立财务风险管控部门,针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加以有效规避与管控。同时,上市公司也应不断加强风险预警系统的完善性,对企业重大财务风险及时预警。
另外,上市公司应建立内部监督和控制体系,使公司的治理制度有章可循。在具体实施上,企业应把内部控制体系列为关键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体系是当前阶段上市企业掌握内部情况,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手段。基于此,上市公司需要在公司内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同时要进一步创新,根据企业现状拓展公司的内部审计范围,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全面的风险防范和全方位跟踪控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
基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环境都时刻发生着变化。因此,上市公司通过加大风险管控力度,构建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风险规避机制,能够有效防止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同时,有效维护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推动上市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