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立平,张宗兰,2,王 帆,付 萌
(1.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2.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4;3.河北农业大学 园林与旅游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4.河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立德树人。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即“三全育人”),到教育部党组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界和教育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对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的政策解读、理论构想与育人模式[2]予以持续关注,对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和常态化[3]进行了探讨,极大地推进了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创新。在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键期,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高度重视全员育人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地位与价值,探索高校全员育人协同体系建设路径,对于进一步形成协同育人工作格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的目标在于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系列讲话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4]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强调高校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因此,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全员育人的根本目标。
在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担负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使命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员育人就是适应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党和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和技术创新的需求更为迫切,高校工作必须服务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其中,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答时代主题,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6],才能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和实现内涵式发展,不断满足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构建高校全员育人体系,构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以全员育人带动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工作。
站在历史新阶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青年大学生不仅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还应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特征。
1.时代新人应是创新型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为此,党和国家倡导高校进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旨在通过学科整合与深度融通,培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基础性和价值性引导功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功能,有助于激发青年学生灵感,生成“顿悟”思维,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2.时代新人应是实践型人才。高校必须培养实践型人才,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中才能变为现实。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崇高理想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使得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重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当代大学生动手操作、创新发明等实践能力。
3.时代新人应是复合型人才。高校专业设置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师范、医学、农林类等高校都应发挥各自院校优势,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在学生就业和现实经济发展需要中个别专业存在错位现象,目前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多数都存在着“眼高手低”现象,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全员育人的重要目标在于发挥价值导向与引导功能,结合院校优势和特色,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全员育人,指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全体人员都应该参与育人实践,发挥育人作用。教育主体实现工作协同才能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必须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洞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特点,廓清大学生思想迷雾,明确育人工作主体,方能形成教育合力,进而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在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生成与发展的实现状况与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8],前者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工作必须解决这种矛盾,培养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党和国家对教育与人才培养涌现出新的期待和要求,但是人们的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现实,思想未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到国家与民族所处的时代方位、历史方位,能否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抓住机遇,能否切实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员育人的重要目标在于引导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紧跟时代发展脉搏,解决大学生思想状况还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不能满足党的期待和要求之间的矛盾,推进思想教育向现代转型和发展创新。
我国教育发展立足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主动建构和完善人的意义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形成育人合力。在“三全育人”的理路研讨与实践中,“人”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已成为共识,但全员覆盖哪些教育主体,全员如何合力育人,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厘清。其中,全员育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前提,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全员育人的核心地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者隐而不现或现而无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亦会有所损益。因此,推动高校“三全育人”取得实效,应对全员育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努力推动全员育人工作落实落细。
全员育人的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其内涵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既包括专职教育者,也包括兼职教育者,还包括那些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对特定对象开展某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9]因此,高校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到党政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上述所有人都在不同层面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属于立德树人工作的主体。就其外延来看,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有着主体性,对教育者的工作有正向和负向的影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教育。但在现实育人工作中,有些高校各育人主体之间合作欠佳,高校大学生的主动性常常被忽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教育者取得教育对象的认可和配合,以促成思想行动的一致。因此,高校全员育人必须高度重视“全员”这一育人主体,需要进一步考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即各种层面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理顺。
总之,破解全员育人格局的诸多现实困境,唯有构建全员育人协同体系,才能明确全员的主体地位,打破全员“各自为战”的狭隘阵地,呈现出大思政格局,从而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成效。
全员育人协同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2个或者2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同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一套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体系需要整合各要素,“协同构建育人的整体合力,践行同向同行的实践原则”[8],实现从理念到机制再到文化的圈层联动。构建高校全员育人协同体系,要以知促行,以行践知,将刚性制度与柔性文化涵养结合,构建理念协同、机制协同和文化协同,实现教育者内部合一以及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共情,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导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地培养合格建设者。
实现高校全员育人协同,需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入手,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大思政课、以人为本、新发展理念等重要指导观念,构建全员育人理念协同。
1.重视全员育人前提: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增强育人主体的系统性。高校领导层面需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增强育人工作的系统性,是确保全员育人工作扎实有效的重要前提。实现高校全员育人涉及多部门合作,要树立“大思政课”理念,方能实现联动协同工作机制。“大思政课”理念的核心要义就是“遵循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注重‘社会即课堂’的现实关照,强调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结合的全球视野。”[10]贯彻“大思政课”理念,需要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大协同”,即“要坚持系统观念,做好整体设计,不断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11]具体来说,树立大思政理念要求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的整体联动,总体工作布局和发展战略规划要有整体性观念,统筹规划、增强系统性。在各职能部门工作上贯彻大思政课理念,要以大局和整体利益为重,增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部门的合作意识,从官僚本位和管理本位转向为教育教学服务本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功能,也要推进课程思政协同,明确各部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角度和行为方式,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所有部门的共同任务,人人皆有责,人人需尽责。在育人要素上,实现从主客体环境、线上线下课程、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的整体谋划。从上至下、从群体到个体、从一部门到另一部门之间需做到思想统一、目标一致、步调一致,降低日常工作磨合成本,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
2.把握全员育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增强育人过程的服务性。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增强育人的服务性,是把握全员育人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把人作为最高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满足现实社会中人的多方面需要,警惕和防止现实工作中的“物本主义和以事务为本的倾向”[8]。当前高校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主要是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服务性部门与大学生之间直接作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存在,情感共鸣与合作机制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涉及与大学生学习、衣食住行相关的具体事务面前,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与工作方式过于机械,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育人工作的思想认同。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工作只有形成协同,才会取得育人实效,而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协同的前提是大学生对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认同,认同感形成的前提是行政管理部门各项工作要以学生为本,做到服务到位。但是服务学生并不等于屈就和无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一切诉求,良好的服务需要具有整体规划性,在前瞻性引导基础上进行服务。具体到实际工作中,要将服务学生的工作落实、落小、落细,畅通意见渠道,关注学生反映较大的诉求,排查解决安全隐患。
3.抓住全员育人关键: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育人课程的高阶性。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思政课的高阶性,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抓住全员育人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前高校思政课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解决好思政课供需关系,“实现新发展理念的问题体系与思政课的问题体系实现有机对接”,[12]不断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打造高阶高能的“金课”,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一是必须深刻领会党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政治工作精神,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紧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步伐,调整专业设置,持续加强就业指导,注重实现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功能,以及教育服务于“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功能,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事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二是精准把握学生发展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敏锐把握不同代际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捕捉不同年龄、地域、民族、阶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预测研判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成长可能带来的冲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增强释疑解惑的针对性。三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阵地,探寻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与传播方式,推动全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思政课教师亲和力和学生的获得感,有效应对各种错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侵蚀,使得全员育人工作更具有时代感、科学性和针对性。
打好全员育人攻坚战,要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育人主体需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统一、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校园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13]。实现高校全员育人成效,需要统合育人主体,即抓好四支队伍协同、推动四个平台协同、实现教育者主体机制协同。同时,也要关注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的主体性,构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机制协同,增进师生共识、共情和共育。
1.构建各教育主体机制协同:抓好四支队伍协同、推动四个平台协同。思政教师队伍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结构如何、素质怎样,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高低、成效好坏。”[14]必须理顺教育者内部关系,形成育人主体协同。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来看,当前高校各部门职责明确,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条块分割、局部利益为重的倾向,从全校整体工作的角度进行系统谋划部署不足。部分行政部门较为机械地执行规章制度,服务于一线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足;有些一线教学人员在事务性工作中疲于奔波,不注重开展课程育人工作,极易影响育人工作效果。思想政治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也是课程思政的要旨所在。但在一些高校,专业课教师和某些行政部门教师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在此意义上,“实施‘协同攻坚’行动,健全协作体制机制不同部门、不同队伍之间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15]需重点解决教育内部的思想认知、行为逻辑存在的矛盾,构建育人主体机制协同。
在大思政背景下构建全员育人主体机制协同,要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育人各环节协调有效运作。一是要抓好四支队伍建设,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队伍、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协同工作平台,将学校直接承担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部门和人员协同起来,形成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联动机制。二是健全高校党委抓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构建教学平台、科研平台、管理平台、服务平台的协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校党委要起到领导和统筹作用, 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组织部、校团委、教务处等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党团活动的部门”[16],要落实各部门思政工作细则。三是贯彻“大思政课”理念,倡导构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如整合思政课教师队伍,以点带面集全校师资队伍打造思政品牌,邀请专业课名师、优秀辅导员、优秀党政干部和思政课教师同上思政课;突破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各自为攻”,打好“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合拳[17];建立完善“政学协同、产学协同、研学协同、用学协同”[18]的实践育人新机制等,从而实现价值导向与能力培养并重的育人效果。四是建立配套考核和绩效奖励制度,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奖惩,以奖为主,激励育人主体工作热情,创新育人方式,提升育人效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和科学化。
2.构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机制协同:做好教育、引导、服务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短板,就会影响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的进度与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在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否同频共振、产生共情。教育对象亦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指教育对象不是作为完全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19]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会对教育产生顺向的认同心理。如果缺乏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离开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作用就无从谈起。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作为被教育对象,其主体性往往被忽视,长此以往会导致教育者苦心付诸东流,育人成效大打折扣。
全员育人的重要内涵就是要实现他育与自育的同频共振,构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机制协同。全员育人应始终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驾驭能力,努力做到青年学生的思维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其一,搭建课堂对话机制。教师要站稳讲台赢得学生,通过科学、民主方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线上线下与学生对话。思政课教师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专业课教师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知识传递中塑造价值,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其二,搭建学生第二课堂思政机制。辅导员通过各种方式走近学生生活和心理,敏锐捕捉学生发展需求,做好大学生心理和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其三,搭建党政管理、行政、后勤部门服务引导学生机制。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工作作风,将日常管理工作柔性化、人性化,充分体察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解决学生反映强烈的问题,畅通学生意见表达渠道。总之,只有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和后勤部门做好教学、引导、服务工作,才会赢得学生的认同与尊重,才能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产生共情、达成共识、实现共育,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帮助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
实现高校全员育人必须注重构建立体育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4],不断发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涵育德行、滋养心灵、培根铸魂的作用。通过挖掘校史与特色文化,营造网络文化环境,构建新媒体时代育人网格,濡养线上、线下校园文化协同,为全员育人营造充满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化之境,大学生身处其中耳濡目染,修炼其品性中的气节与温度,对全员育人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1.挖掘校史与特色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濡养浸润功能。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校史与精神的凝结,对学生有着文化滋养浸润的功效。高校全员育人不仅要从协同理念出发,构建刚性的协同机制,更要关注校园软环境建设,以校园精神、校园文化为氛围,发挥文化协同育人作用。其一,充分发掘校史馆的隐性文化,释放其精神之光。校史馆是一所高校发展历程的浓缩,悠久而厚重,校史发展中的人物与事件凝聚为精神力量,值得后辈瞻仰与学习。高校育人应当首先抓住新生开学之际,进行校史馆的参观学习活动。新生对高校既陌生又新奇,其精神世界尚属空白,通过校史参观活动能够先期占据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产生强烈的校园归属感与认同感。其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校园生活。新时代的文化育人着重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和第一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时代特色,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标的出现代中国文化的风向和尺度,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找准切入点。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精神和李保国精神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体现与写照,应将其融入校史与校园文化,激励新时代学子求索奋进、成长、成才。其三,因时因地制宜,创办校园特色活动,展现独特校园文化魅力。丰厚的校园文化需要营建,亦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如某高校与共和国同生共长,当时种下的银杏树成为历史的见证,秋季借银杏文化节创办各种文娱活动,学生深受感染,生态文化思想深入其心,报国之志油然而生,切实做到了文化育人创新,成为红色文化与特色校园文化融合涵育的典范。
2.营建网络文化环境:构建新媒体时代育人网格。高校全员育人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育人工作理念与方法需呈现时代特征。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影音、即时通信、游戏娱乐APP满载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其中不乏似是而非、兼具迷惑与煽动性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具有显性特征。在新形势下,育人主体亦需了解掌握育人客体的思想动态,可通过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以促其辨别是非、站稳立场、决断行动。一是高校党政机关、学工部门尤其要善于运用校园公众号、学生网络服务平台、校园广播等多种媒介,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先锋模范事迹,聚焦学生个性化与专业化发展需求,推介价值引导、生活趣闻、就业服务等深受学生喜爱的信息资讯。二是进行网络文化综合治理,强化校园网络安全的日常维护与监管,严格落实校园网络谁审核谁负责制度,净化校园网络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三是充分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软件进行互动与深度研讨。针对网络社交平台互动性强的特点,以师生双主体为理念,勇于发声、善于发声,创建“教师引导、朋辈引领、知行合一”的新型网络思政理念与文化。
总之,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工作须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考量。全员育人作为高校三全育人的主体和核心,在时代新人的培养过程中起着思想价值塑造与引导功能。全员育人通过整合“全员”各个要素,以协同理念和协同文化推动形成协同机制,构建起协同育人体系,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但是,构建全员育人协同体系并不意味着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工作等量齐观,而是要发挥各自优势,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尤其要处理好思政课教师教学主渠道与辅导员育人常态化的关系,处理好相关各要素的育人关系。全员育人也不意味着青年学生即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应充分重视和激发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形成教育主体、客体的互动连通。因此,构建全员育人协同体系必须充分重视全员育人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激发各育人主体的系统性联动和协同运行,发挥育人客体的主体性,以推动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进而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提升高校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