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工作通讯写作方式探析
——以怀化日报“走向胜利——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为例

2023-04-16 05:28李青青
新闻传播 2023年4期
关键词:通讯攻坚受众

李青青

(怀化日报社 湖南 418000)

在新闻体裁类属中,通讯与消息、评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新闻通讯作为“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内容上比消息更翔实、更丰富,写作上也比消息更灵活、更多彩。通讯按内容分,一般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作为通讯类别中细分出的工作通讯,也称经验通讯,是地市级党报中常见的写作题材。

工作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相比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稍显枯燥乏味,写作难度更大。尽管如此,工作通讯对于重要的新闻要素的提炼、基层经验总结与传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再加上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众的要求越来越高,紧扣时代主题,锤炼出喜闻乐见、见微知著,有厚度和广度的精品工作通讯,是当下全媒体记者不可不学的一堂必修课。

一、全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特点

“全媒体”概念的提出,至今在学理上尚未有严格的界定。在内外重大事件中,陆续涌现出全媒体应用于春晚、全国两会、“马航失联”等,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由此而言,全媒体的覆盖面广、载体的集成化、技术的先进性、受众面的全社会性,使得社会大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多元方式掌握最新、最全面的新闻要点。

“人人皆记者”的时代,传统媒体以其权威性、严肃性而取胜。但海量信息中有重大社会价值、严肃政治意义的信息如何凸显也成为传统媒体工作人员的题中之义。适应全媒体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求新闻写作的转向:

一是新闻写作要有全面性。使用全媒体方式的新闻,具有重要性和全局性,受众具有全社会性。新闻写作者要有全局性视野、全盘筹划,以成为信息流通的动力。

二是新闻写作要有亲近性。作为“意见交流的桥梁”,如何发布政令、解读政策,要求新闻记者要有专业素养,但由针对性、新鲜性、显著性、生动性共同构成的可读性、亲近性能使新闻传播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是新闻写作要有互动性。全媒体背景下,新闻主体和客体的界限逐渐消融,平面化的文本较难引起受众互动交流的兴趣。在遵循真实性、客观性原则的同时,新闻写作具有更强的创意性和创造性能形成更好的新闻引领性,同时更具新鲜感、接近性、互动价值的新闻更能引起受众参与的欲望。

二、工作通讯与脱贫攻坚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曾经全市13个县市区均为贫困县的怀化脱贫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一个又一个攻克贫困的具体人、事、精神,共同构筑了伟大丰碑。如何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减贫故事讲出来,并赓续传承,成为一线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命题。为此,怀化日报策划了一组“走向胜利——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从易地扶贫搬迁、教育、道路、产业、扶贫贷款等内容全面盘点,历时两个多月,一共采写了12篇深度工作通讯。此系列报道篇篇深入基层,内容贴近群众,形式灵活多变,工作亮点纷呈,充分展现了怀化奋战基层一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拼搏精神。于2020年年末至2021年年初刊发后,读者、网友纷纷点赞,怀化以外许多媒体纷纷转载。作为怀化日报一次典范式的系列报道,提高了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三、“四亮”方法下的工作通讯——以《怀化日报》“走向胜利——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为例

怀化脱贫攻坚工作的典型经验,要化为生动的媒体内容,一方面要遵循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特点,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亮点。《怀化日报》新闻工作者也以找亮点方式,形成了工作通讯写作的“亮点”经验。

(一)框架中营造“视角亮点”

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渠道甚多,信息接收应接不暇,浩瀚的文字海洋中,让人觉得“眼前一亮”,方能吸引更多读者关注。

新闻框架有两个相关含义:1.新闻活动者对新闻事实所持的认知模式;2.该模式在新闻文本中外显成的特定的主题思想和话语特征。[1]对于“脱贫攻坚”这一宏大叙事,在建党百年的大背景下,其叙事模式已经确定。我们也看到过不少的典型扶贫报道,是至于大框架的大精神。对于地市级媒体受众而言,受众更希望感受到的是鲜活的脱贫攻坚人与事,使得传播主体在具体建构典型案例时,需要以更细化的方式进行新闻再现和话语建构。

眼前一亮,可以表现在标题新颖,可以是文章开头故事新颖,也可以是文章的主题新颖。抓住了一个“吸引人的亮点”,把这个点作为整篇文章的写点、看点和独特点,文章才能活起来。如何抓住这个亮点,最关键在视角选取要独特、巧妙。

无论是叙事或状物,视角都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框架确定的情况下,视角就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2]就显得更加重要。本着新闻必须客观真实的原则,当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叙述事实,一一展现事件的全貌时,感受到一篇通讯的视角选取可以说是引领通篇文章各个节点的精华所在。

例如,怀化市扶贫小额信贷助农发展产业报道中,记者的第一稿标题为《“贷”来幸福新生活》,虽然抓住了怀化市首创“小额信贷”模式,帮助老百姓脱贫增收的主题,但是,显得平淡、普通。“小额信贷”屡见不鲜,如何做到让受众“眼前一亮”?记者从简单明了的数字入手,把视角对准贷款的额度“5万元”,把稿件标题改为《“5万元”贷款破解了啥?》,整篇文章围绕这具体的“5万元”展开,讲述了从贫困户如何能方便贷到款,到用好贷款发展产业致富,再到积极还款的整个过程。文章框架相应改成“5万元”贷得到,“5万元”用得好,“5万元”收得回。通过分析具象化、明了化的“5万元”这一角度,把怀化市首创“小额信贷”模式这一特色工作的成效:破解了过去金融“嫌贫爱富”的堵点、农户“发展无门”的难点、“有借无还”的痛点,逐一生动展现。

传播者建构的符号世界,以更具有生动性、接近性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比平铺直叙简单明了,又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这首诗所描述,视角变换可带来不一样的感官体验。记者在写作时需要寻找最佳的视角,获取写作的灵感,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二)把关中塑造“主题鲜亮”

工作多而繁杂,若是不好好“把关”,容易以絮絮叨叨、面面俱到的方式写出材料味浓、平平无奇的通讯。写工作通讯宜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用“点”突出中心,用“面”反映全貌。怀特在“把关人”研究中,如此感叹:真正的新闻传播,是如何地依赖把关人自身的经验、态度、价值判断和期望!在众多的脱贫攻坚素材中,如何写出怀化工作特色、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好好地把关素材。

一方面,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新闻事件的“内核”采访时,记者要敏锐地去捕捉鲜活的能折射时代深刻变化的新闻题材,去捕捉冒着烟火气的能见微知著反映主题的新闻故事。写作时,要善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另一方面,需要新闻工作者们以全局性眼光,筛选出怀化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色,首创或是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方面。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重大的主题也可以从平常的小事中体现。在众多素材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主题的事例,更能深化稿件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不能忽视细节描写。在通讯写作中,通过细腻的描述新闻事件场景,选择有深刻意义的画面加以细节描写,让读者置身其中感受真实的事实,更能打动人心。

在写怀化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确定的标题是《“小题大作”幸福来》,成稿用的四个镜头:“微菜园”解了乡愁、“小课堂”寓教于乐、小车间圆大梦想、小楼长解烦心事。这四个温馨的画面虽然很日常,却有效地体现了易地搬迁贫困户的幸福生活场景。十万乡亲“挪穷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浩大的工程,通过四个日常生活画面,从教育、就业、情感等方面突出了怀化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细致入微,甚至“小题大作”,为搬迁户服务的工作亮点也就跟着尽现笔端了。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一线工作者需要以敏锐的“把关人”经验,实现“点”“面”结合的效果。选材唯其“小”才便于精雕细刻,才容易生动活泼。多花笔墨采写精彩故事,把工作通讯变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从而能把主题表现得更为充分。

(三)全媒引领下的“结构清亮”

全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主体范围扩大,既有专业人员也有非专业人士,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新闻写作的专业性。从现有的案例来看,全媒体中报道鱼龙混珠的案例也不在少数,非专业新闻写作中暴露出的眼球经济下的专业素养不足、“标题党”等问题,使得传统媒体工作人员更需要引以为戒。

媒体传播可以兼具声音、画面、文字等,很便于阅读,这些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可将受众有效吸引。那么,以长文为特色的工作通讯写作,提倡用故事技巧来写,能够更灵活、更具体地适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

如何加重故事化技巧?可在形式结构上寻求突破。如利用画面、解说词、延伸阅读等方式,把整篇文章分解成几个有效镜头,既讲了故事又分析了经验做法,在化解了长篇累牍的叙事时,又紧扣主题凸显成效。形式多样,结构清晰的表现形式能让文章显得更活泼灵动,让稍显沉闷的工作通讯“亮”起来,可读性变得更强。

在采写怀化市“四跟四走”产业扶贫一稿时,副标题为《怀化市“四跟四走”产业扶贫精彩画面》。稿件就采取了“画面+延伸”的模式,精选了四个画面,也就是讲了四个不同地方的精彩故事。画面分别为:一个“能人书记”的作用,一剂“脱贫良方”的效果,一家品牌茶企的愿景,一项综合改革的探索。每个画面的故事讲完,再配写延伸阅读,在这里进一步阐述故事背后的来龙去脉,点出怀化扶贫工作的特色方式,即:资金跟着贫困人口走、贫困人口跟着致富能手走、致富能手带着贫困人口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

打破传统媒体写作者思维固化、缺乏创新性的弊端,以严肃性、权威性发挥众声喧哗中的引领作用,需要借助创意性的表达形式和结构。不拘一格,清晰明了,有血有肉,有理有据的表达,方便了读者阅读,也更突出了文章主题。

(四)强可读性中追求“文字闪亮”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相对于消息,通讯是可以更灵活多样、更形象生动的。我国著名记者穆青就主张新闻报道要有文采,他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不仅内容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而且语言文字、表现形式也是新颖的,也是美的。”“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以及向各个领域不断延伸的过程中,新闻问题无可避免地随之产生一些较之以往所没有的特征。”[3]

新闻的原则是客观真实,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不必过分拘泥。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尝试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借用更跳跃、更活泼、更优美、更精练的表现手法。

采写怀化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时,最终成稿标题为《那山•那水•那人》,文中写到“时至年末,走进怀化访山、看水、观剧,一幅幅精彩的美丽乡村画面和脱贫故事,让记者耳目一新。山还是这些山,水还是这方水,人还是这些人。这是一首山水人的变奏曲。”这样写是借用了有名的文艺片电影《那人那山那狗》,该影片曾在怀化通道侗寨取景,些许的散文化文字描述,美丽的山区风景仿佛已出现在眼前,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这是怎样一部青山变金山的变奏曲呢?带着美感的文字让通讯像文学作品一样具有赏心悦目的效果,让读者跟着记者的笔端去游历。

不过,相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新闻通讯的语言美还得强调一下用词准确、贴切、简练、精当,做到“文约而事丰”。考虑到阅读的方便,尽量造句要短,加强语言的概括力。也可适当运用口语,俗中见奇,使语言呈现出淳朴之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要做到更“亲民”,还可了解一些当下流行的“网言网语”,适时选用新的知识和词汇,以创新性的思维和网络趣味的表达来增强报道的趣味性。

要做到工作通讯写作语言清新质朴,自然贴切,文采斐然又妙趣横生,就要求记者平日广阅读、善积累。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新闻工作人员要以工匠精神自励,精益求精地去追求文辞优美,让新闻通讯更有“韵味”。

结语

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生产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受众接收的速度。碎片化模式、受众转瞬即逝的注意力使得一篇新闻报道要脱颖而出确实比较困难。而地市级传统媒体工作人员的处境似乎又更加尴尬:“太大”对地市级媒体而言不够生动、不够有吸引力,而“太小”又有迎合之嫌。如何将大主题落实为“小”人物、“精”故事,《怀化日报》在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中,充分利用全媒体、融媒体特性,以精准的“四亮”思维方法提高了新闻工作通讯的写作质量。地市级媒体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主动承担起专业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需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练就具有创新、创造力的“快笔”。用手中的笔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唱响奋进凯歌。■

猜你喜欢
通讯攻坚受众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通讯简史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