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手表参与儿童媒介素养培育的路径探析

2023-04-16 05:28张瑶
新闻传播 2023年4期
关键词:圈层交友手表

张瑶

(安徽师范大学 芜湖 241000)

一、“儿童电话手表”的定义及使用现状

(一)“儿童”及“儿童电话手表”的概念界定

随着可穿戴设备行业的蓬勃发展,儿童可穿戴设备迅速进入市场。2015年步步高品牌旗下的“小天才电话手表”开辟了国内儿童电话手表的市场。此后其他品牌手表如雨后春笋般面世,功能也愈发多样。儿童电话手表是一款集无线通信设备、穿戴设备以及儿童玩具于一体的移动电子穿戴产品。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儿童电话手表具备了精准的定位系统、多种学习软件以及简便的社交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儿童的安全问题。因此电话手表迅速占领了儿童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成为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1]。

由于本文的研究主体是儿童,主要探究儿童在使用“电话手表”时的社交行为特点,因此首先要明确儿童的概念。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对于儿童的定义都是0-18岁。但考虑到儿童使用电话手表的实际情况,年纪过小的孩子对相关社交功能不够熟悉,年纪过大的孩子对电话手表的使用较少。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范围缩小到3-6年级,以期对儿童使用电话手表的社交情况有更针对性的研究成果。

(二)儿童电话手表的主要功能

目前市场上的电话手表功能较为齐全,几乎相当于手机的功能。为了方便区分,这里将儿童电话手表的功能分为四大类,分别是通信功能、社交功能、定位功能以及学习游戏功能。本文主要研究重点在于儿童使用电话手表的相关社交行为,因此将重点放在通信和社交功能上,其余功能不做具体阐释。

近些年儿童电话手表的功能愈加完善,首先支持双向通话功能,能够让家长和孩子随时保持联系。通话功能需要自己购买电话卡放在手表上,且需要开通数据流量。家长可以通过手机软件绑定手表,设置通讯录,陌生电话可以自动拒接。其次就是电话手表中的社交功能,不同品牌支持的社交软件不尽相同。小天才电话手表支持“微聊”功能,米兔类产品支持“QQ、微信”等功能。由此可以看出电话手表中的社交行为是比较广泛的,每个品牌的社交平台有所区别,但功能大致相似,通常包括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发动态等功能[2]。

二、儿童在电话手表中的社交行为特点

(一)儿童人际交往圈层简单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他把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称为初级群体。他认为这些群体虽然是初级的,但意义是多方面的,主要指它们对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儿童的人际交往圈层理解为初级群体。

从笔者访谈的5名学生来看,他们使用电话手表通常和同伴、家人联系,与其他群体联系很少。由此可见儿童的人际交往圈层是非常简单的,主要联系的群体包含同伴、家人、老师这三个群体[3]。因此儿童在使用电话手表时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简单、初级的社会圈层。虽然社会圈层较为初级,但儿童在这个初级的社会圈层中,也同样会产生情感需要。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受访的几名儿童都会使用电话手表与现实中的朋友联系甚至相约游玩,因此儿童在初级社交群体中已经产生了合作、情感和支配的需要。

(二)儿童圈层分离及核心圈层

儿童在使用电话手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微聊(微信、QQ)等功能选择性地与不同的人结为好友关系。而由于不同品牌支持社交软件不同,又将儿童的社交圈层分为不同群体。在儿童使用电话手表加好友开始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实则已经将其社交圈层进行分离,形成了以自己的人际交往喜好为纽带的核心圈层。这里我们可以将这个圈层称为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日常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利机构批准的群体,它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通过相关访谈与观察,儿童会使用电话手表与现实中的不那么亲密的朋友联系,并加速其感情的培养。因此实质上儿童使用电话手表会拓宽其交友圈层,而虚拟的网络社交圈层对其现实生活的交友圈也存在影响。从访谈的5名学生的信息来看,在网络上聊天比较密切的好友,也会在现实中相约游玩。并且儿童会因为现实中的同伴使用电话手表,产生买电话手表的冲动。由此可见,儿童在电话手表中的虚拟社交会对其现实中的社交产生影响。

儿童在使用电话手表中的社交功能时,是以自己的人际交往的喜好为纽带形成的核心圈层。而这个圈层脱离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老师和同学的人际交往,儿童可以完全自主的、有意识的去选择自己的朋友。这种自主选择又与手机等媒介不同,电话手表的使用是儿童唯一一个不会受家长、老师限制的媒介,儿童有更大的自主权。因此在电话手表的使用过程中,更有利于儿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4]。

(三)媒介认知变化加速其社会化进程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对于媒介的含义做出了相关阐释。他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一种新的尺度。而新技术会带来传播媒介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发生作用。电话手表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的产生,为儿童的社交带来了新的传播模式。儿童通过自发加好友进行社交,与朋友语音聊天、通话等行为来维持自己的核心圈层,儿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实现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学习适宜他们性别和年龄的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适应了社会的传统,形成了信念、价值观以及他们群体的习惯[5]。其中与同伴交往和发展同伴关系、学习使用大众媒介拓展生活等等都是通过社会化来完成的[6]。相较于其他媒介,儿童在使用电话手表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自由地参与到人际交往中来。这也导致儿童将电话手表与其他媒介区分开来,带来新的媒介认知。在这种媒介认知中,更充分认识社会和自我。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基础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其需求决定着他们选择媒介、接受媒介以及运用媒介进行人际交往。同时儿童在使用电话手表的过程中产生人际交往期待,这种期待会促使儿童主动使用媒介,完成人际交往并加速社会化进程[7]。

三、儿童使用电话手表的社交行为归因

(一)儿童交友圈影响其媒介选择

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圈层是非常少的,大致包括同伴、家长和老师,很少可以接触到陌生人并产生联系。在笔者访谈的5位儿童中,在使用电话手表原因的这个部分,都选择了“同伴在使用”这个选项。由此可以看出儿童交友圈对其媒介选择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倾向于与自己的同伴使用相同的媒介[8]。

而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对距离比较近的同伴有一定的偏好,因为面对面的对话更加便利。因此距离是限制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电话手表突破了距离的限制。儿童也会根据自己的社交需求来选择不同的交友方式,有效地避免了距离带来的不便。而近距离的交友圈更容易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媒介选择,会出现盲目跟风或攀比的现象。而儿童一旦做出了某种媒介选择,也同样会对其交际圈起反作用,将会扩大其交友范围,解决同伴交往中距离上的问题。但同时也会缩小其交友圈层,形成自己交友圈的核心圈层。

(二)儿童本能的社交需求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中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需求,一类是衍生需求。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和自尊需要。衍生需求分为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与爱包括从属关系、接受性和友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在实现温饱和安全之后,友谊是人类最渴望的需求。那么在儿童时期的社交需求这里也将其概括为最基本、与生俱来的社交需求。

儿童时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模仿成人,并且人际交往动机是比较单一、思维较简单的,大多是出于本能的社交需求。从笔者访谈的情况来看,儿童对人际交往的欲望是比较强烈的,而这种社交的需求是纯粹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交友行为。而电话手表的使用是儿童社会交往的催化剂,会让他们与同学、朋友的联系更加亲密。

(三)从“刚需”到“心理需求”

实际生活中,儿童能够接触到的上网工具大多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但这些电子产品对儿童使用网络的行为起不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尤其是在网络环境还未得到较为系统的管控的情况下,负面和消极影响较多,不利于儿童的发展[9],因此家长和老师在儿童网络使用上加了很多限制条件。例如禁止儿童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虽然儿童在使用电话手表的过程中也受到家长的监督,但这是他们能够完全自我支配的电子产品。它可以对孩子的上网时间进行限制,并且可以对孩子进行定位,保护儿童的安全。所以电话手表不仅满足了儿童的社交需求,也满足了家长的诉求。

因此电话手表的这些功能本来是用于替代手机,家长可以快速联系到孩子,加上定位系统来保障孩子的安全,属于刚需。但在与5位儿童的深度访谈中发现,电话手表的使用变成了心理需求。儿童和家长对电话手表逐渐形成依赖,会降低家长对儿童人身安全的担心。同时儿童也会对电话手表的通信、社交、游戏等功能形成依赖,电话手表的存在逐渐从刚需转变为了一种心理需求。

四、儿童使用电话手表的潜在危害

(一)媒介依赖

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儿童每周使用电话手表的平均天数为4-5天,使用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因此很容易产生对儿童手表的依赖情况。这里的媒介依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由于电话手表里面的游戏和社交相关软件,虽然儿童电话手表的基本功能是通信和定位,但由于电话手表里包含一些游戏和社交软件,儿童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上瘾萌芽,会出现不完成某些任务而不愿意停止使用的现象。现在的电话手表为了满足更多的娱乐需求,里面可以下载很多娱乐软件。再者儿童花费在和同伴或同学聊天的时间也相对较多,但如果频频跟好友聊天,也会导致儿童不能放下电话手表好好学习。这些现象都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是已经出现了上瘾萌芽的状态了。二是家长和儿童对这个媒介本身的依赖,比如家长会习惯性地利用手机去看孩子的定位等等。正如上文所述,电话手表的使用逐渐从刚需变成了心理需求。

(二)攀比从众

在使用电话手表原因方面,5位同学中都选择了“同伴在使用”这个选项。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和孩子在选择购买电话手表的时候,同伴和身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影响还包括对于电话手表品牌的选择[9]。以小天才电话手表为例,这个品牌的电话手表中有“碰一碰加好友”的功能,孩子之间加好友就可以进行微聊视频、聊天,但不同品牌之间是不可以互相加好友的。因此如果孩子买的是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的品牌,则会导致无法进入圈子聊天。而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的社交又有这样的需要融入圈子,会导致家长和儿童在选择购买电话手表时的从众心理。所以说购买的并不是电话手表,实质上购买的是进入儿童交友圈层的门票。同时有电话手表的儿童在交友时表现出更加自信,其交友圈层也更加广泛。

(三)过度社会化

过度社会化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朗在论文中提出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此概念的理解尚不统一。本论文中对过度社会化的概念引用学者吴文静的理解,过度社会化指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失当”现象,即社会成员完成的社会任务超过正常心理年龄所能承受的程度。因此本研究的过度社会化主要指儿童的生活目标、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发展的过快,具有成人化的倾向[1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3到6年级的儿童大致在9-12岁左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能够根据逻辑规则对一定的思想进行操作。但这个时期思维的发展还不具有思辨能力,对信息的接受大多处于被动状态。但在实际的访谈和观察过程中,儿童看到别人在做一件事情,自己也会想要盲目跟风去学习。实际上儿童的青春期是在不断提前的,受到网络、电视、广告和相关书籍的影响,儿童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成人信息,了解到成人世界的秘密。而电话手表作为儿童可以自由支配和自主上网的媒介,更是给了儿童接触网络的机会。因此儿童的过度社会化也是家长、老师和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圈层交友手表
孔子论交友
是谁拿了手表
闲谈“交友”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谁偷走了手表?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手表
交友如择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