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结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基于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研究述评

2023-04-16 00:04牛晓雨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学术

□ 文/牛晓雨 王 颖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十四五”规划提出,培养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学术能力是衡量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相关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中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组成部分、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建议。

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针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不同学者依据不同的学术质量观,采取多样化的分类标准对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具体内容做出划分,代表性观点包括:

第一,总体界定法。将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视为一种总体能力。主要包括产出说、活动说和综合说三种,[1]产出说将学术能力等同于学术产出能力;活动说将学术能力视为学术活动所必需的各项能力;综合说用学术能力指代开展学术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身心条件的总和。

第二,二分法。将学术能力分为认知层面的素质和实践层面的能力两个部分。2013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基本要求》,对博士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提出要求。例如: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学生应当具备由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组成的基本素质,由获取知识、学术鉴别、科学研究、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和其他多项具体能力组成的基本学术能力。

第三,三分法。根据专业知识与认知、研究技能与方法、学术文化与精神对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做出划分。例如:有学者将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划分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积极的创新精神三部分内容;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划分为科研创新意识、科研基本技能和科研组织管理才能三项具体能力。

第四,四分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通常包括专业知识与认知、研究合作与管理两项子能力,同时还涵盖了学术志趣与品德、科学思维与能力、研究成果与效能、研究参与及效果、应用学术和教学学术等不同具体能力。一是强调研究成果及其影响的分类方式,英国Vitae 机构与高等教育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为研究人员开发了《研究者发展框架(RDF)》,将研究人员的知识、能力及属性划分为知识和智力能力、个人效能、研究治理和组织、研究参与和影响效果四个方面的内容。[2]二是强调学术志趣与科学思维的分类方式,学者通过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六个国家66 项政策文本分析得出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框架,具体包括学术志趣与品德、学科知识与方法技能、科学思维与研究能力和研究合作与管理能力四个方面。除此之外,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第七任主席欧内斯特·博耶强调多元应用的分类方式,认为除了传统的“研究”学术外,大学学术还应当包括探究学术(Scholarship of discovery)、整合学术(Scholarship of integration)、应用学术(Scholarship of application)和教学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四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促使研究生从单纯地关注研究学术向更加注重多元学术的方向发展。[3]

第五,五分法。依据学术活动的步骤或不同能力侧面将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划分为五个模块。一是根据研究步骤依次为确定前沿选题、检索利用文献、制定研究课题、开展合作研究与撰写学术成果五种能力。二是从政策文本和访谈文本中建构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包括把握专业知识的知识掌握能力、开展研究的知识运用能力、思考问题的知识吸收能力、产出科研成果的知识生产能力和传播学术观点的知识传播能力五个方面。[4]

除了探讨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不同构成外,部分学者重点关注学术能力某一构成部分的性质与培养方式,如科研创新能力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学术人格、学术思维、知识储备和学术实践均具备创新属性;学术写作能力尤其是英文学术写作能力要求博士研究生掌握学术语言运用能力,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相应写作方式的社会语言文化能力,运用英语文字表达学术思想的交流策略使用能力以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篇章构建能力。

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已有文献采用量化研究、案例研究、质性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从微观个体影响因素、中观交互影响因素和宏观环境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微观个体影响因素。一是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志趣。学术志趣是博士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也是他们进一步形成学术自主和自律并长期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基础。学者将其分为内在抱负和外在抱负两类,其中内在抱负主要包括自我承认、人际归属和社群贡献,外在抱负强调社会认可与财务自足。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志趣对学术能力增长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和预测作用。[5]二是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背景和录取方式。博士研究生学习背景和录取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术能力表现。一方面,不同学习背景对工科博士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差异。前一学历高校层次对工科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是目前就读于不同层次高校的工科学生,其学术能力存在显著差异。[6]另一方面,不同招考方式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术志趣、专业知识、问题分析和学术表达等具体学术能力上存在差异。其中,硕博连读招考入学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高于本科直博和公开招考两种方式入学的学生,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博士学习阶段的前两年,到高年级会逐渐消失,而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差异也不尽相同。三是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学习时间投入是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学者依据导师指导与培养的组织氛围强弱将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孤独模式、学徒模式、散养模式和双强模式四种类型,发现适度的时间投入能够促进学术产出,持续的时间投入对不同模式培养下的学生学术产出影响各异,中国本土的表现与全球也存在差异。

第二,中观交互影响因素。一是博士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经历。跨学科培养能够帮助博士研究生打下广泛的学术基础但是并不能直接促进其学术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有学者认为跨学科培养对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有助于他们获取跨学科的思维方式、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跨学科学习难以直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调查发现跨学科学习对科研成果的增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不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二是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课程学习是博士研究生积累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的重要途径。学者发现:学术型学生所接受的课程教学对其专业知识技能和学术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来说,课程内容的质量、课程与课题的关联程度、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等都对学术能力发展发挥着正向作用;区别只在于课程对不同群体的博士研究生和学术能力的不同维度影响程度各异。[7]三是博士研究生的科研经历及论文发表情况。高质量的科研经历和论文发表是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增值的关键。一方面,参与课题的数量、质量、级别会对学术能力发展产生差异化影响。参与课题数量对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这种作用对人文学科学生则不存在;与课题数量相比,参与课题质量对科研能力增值影响更大,且对所有学科学生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不同级别、不同状况的科研经历对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差异性影响,参与国家级课题、在导师支持下参与课题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更为显著。另一方面,论文发表数量与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增值存在差异化的相关关系。论文发表数量与自然科学学生科研能力增值呈现倒U 型曲线关系,而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关系不显著,其中,自然科学学生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两篇论文,具备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四是博士研究生的导学互动。导师是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导师在培养学术创新能力、优化培养条件、注重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表现及其带来的有效指导是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的助推剂。

第三,宏观环境影响因素。学术交流经历和联合培养经历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宏观环境因素。一方面,学术交流是博士研究生融入学术共同体、内化学术文化的重要平台。充分的学术交流能够帮助人文社会学科博士学生拓展学术视野、接触学术前沿,进而实现学术能力的增值。另一方面,中外联合培养为博士研究生提供接触国际学术系统、了解国际知识生产范式和科研规则、接受国际主流学术训练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发展专业认知能力、提升科研技能、掌握国际学术标准和学术态度等缄默知识以及提升国际论文产出水平,从而更好地增长学术本领,融入全球学术共同体。[8]

如何提高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博士研究生的学业全程,已有研究认为可以从选拔源头、培养过程和评价引导三个环节对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高提出建议。

第一,从源头上挑选具备学术潜力的人才。具备学术潜力的人才既要身怀学术抱负,又要能够被博士研究生教育发掘。博士研究生及想要成为博士研究生的个人应当通过树立学术抱负、增强科研自我效能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主动融入学术共同体等途径,树立科学研究内部人身份。同时,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要力求科学选拔、吸引更多有志于读博士的优秀人才,但也应避免诸如限定本科就读院校层次等外在条件的约束。

第二,在过程中增强学术能力培养的支持。一是完善培养制度。根据不同类型博士研究生的资质与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选拔与培养方式;以严要求、重质量指引博士研究生培养;结合实际需求创建交叉学科培养体系、开展跨学科指导,拓宽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基础。二是改善课程教学。增强课程与科研活动的密切关联,促进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学位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有效融合,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增设跨学科课程、指导教师组和科研项目,提升跨学科素养;开设实用技能型选修课,促进学生对学术交流与写作、知识产权意识和项目管理能力等研究型职业技能的掌握;充分发挥师门组会以及课堂的研讨功能,引导学生就学科基础性、争议性问题开展批判性讨论,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三是鼓励课题参与。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级的教育,肩负着通过科学研究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使命。因此,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等学术训练,掌握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形成科研管理的系统思维。同时,要看到不同学科类别之间的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各类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训练的有效途径。四是促进导学互动。重视博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培训与评估,探索建立和完善导师质量保障制度体系,规范导师牢记立德树人任务,指引导师根据不同学科属性和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导师与博士研究生共同构建高质量的师生关系、开展有效的互动交流,在良好的交往中传道授业、传承做学问的本领。五是加强学术交流。培养单位要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学术交往和学术争鸣,为博士研究生参与学术共同体内的交流活动提供各种体制机制上的便利条件。既要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术环境,也要加大学术交流资助力度,为博士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更多机会,提升国际学术合作和交往能力。

第三,以评价引导学术能力的科学发展。发展科学完备的评价机制,指引和激励博士研究生增长学术才干。一是要综合使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术培养的各个阶段实行严格审查;二是要完善过程淘汰机制,保障学术能力的提升和培养质量的提高;三是要建构科学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严格保证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系列评估流程的完整性,明确学位论文创作与评估的程序和质量要求。

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研究展望

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了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内涵结构、影响因素和培养路径,为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学术能力内涵结构的研究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对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学术能力进行分类,大体上包括所学专业的知识与认知、学术研究的技能与方法、研究者的文化与精神三个层面,引领博士研究生朝着具备专业知识本领、掌握研究技能、认同学术文化的“准研究者”方向发展。学术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关注其发展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级层层嵌套的环境,聚焦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个体学术志趣、学习背景、录取方式以及学习投入,校内跨学科培养、课程学习、科研经历、论文发表,导学互动以及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和中外联合培养等主要影响因素,做了各因素相关关系及影响程度的分析。学术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从选拔源头、培养过程和评价引导三个环节对博士研究生学术发展的全过程提出意见建议,在源头上强调博士研究生个人的积极努力和培养单位的科学选拔,在培养上注重培养制度、课程教学、科研经历、导师和学术交流等过程支持,在评价引导上建议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建构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完善过程淘汰机制。总的来说,学者们对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是什么、受哪些因素影响和如何培养等问题做了全面、深入、多视角的探讨,也将学术评价视为引领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挥棒,但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究竟表现如何、是否真正掌握了其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仍有待开发详细的评估方案与评价量表、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开展更进一步的评估与考察。

猜你喜欢
博士研究生学术
制冷博士来帮忙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神奇博士感冒了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博士蚊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润博士问答
学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