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23-04-16 00:00:38
中国德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梦想

杨 勇 李 琳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并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3]。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就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责任担当,这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新人

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不仅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迫切要求,更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要求。伟大创造精神集中体现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往无前、革故鼎新。中华民族以出类拔萃的创新创造能力,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最强有力证明。脚踏实地紧随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4]。勇于创造是中华民族刻在基因里的优良品格,是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的深沉的民族禀赋。伟大创造精神使中华民族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实现长远发展和繁荣昌盛的重要前提。新时代,应以伟大创造精神为引领,全力推进创新创业精神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活动,着力创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一)全力推进创新创业精神宣传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既要筑牢课程建设与教学建设的根基,又要用创新创业精神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第一,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方面,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沃土强化高素质人才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精神教育,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5]的价值理念深铭肺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敢为人先的品格、弘扬勇于创造的精神,发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深刻领会党领导人民推进的伟大变革,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根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发展趋势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系统教授创新创业知识,普及创新创业流程与政策法规,为增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本领提供全方位保障。第二,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师资团队是成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努力组建强实力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统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训练与研究,提高创新思维,保障教师能够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地。此外,还要整合社会人才资源,引入拥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经历的企业家参与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深耕细作、持续发力。

(二)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活动

树立自主创新理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加强理念宣传、开展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一,建立实战型创新创业类社团。通过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赛事,增强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业技能,不断提升其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持续提高青年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重点关怀和科学培育多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打好人才根基、强化人才支撑。其二,完善校内创新创业服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周期性、常态化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展示国家最新的创新创业政策,解析创新创业形势等相关内容。同时,联合社会力量合作设置专门的青年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在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青年创业者最大支持。

(三)着力创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其一,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和见习机会。主管部门既要开展校内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活动,也要主动与社会优秀企业合作建设稳定的社会实习和创业基地,选派创业者到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实习,使青年学生投入一线、身临其境,深入了解各类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经营与运作模式,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部署,真正领悟创新创业的精神实质和行动要求。其二,开展创新创业社会调研。组织创业者广泛参与创新创业的调研,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矿企业、基层社区等地考察,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预测发展趋势,协助创业者实地了解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增强创业者对创新创业大环境的情感体验和科学认知。

二、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新人

弘扬伟大奋斗精神不仅是传承和发扬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根本要求,还是新时代新征程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伟大奋斗精神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天道酬勤、自强不息中。中华民族始终弘扬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精神,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未中断过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充足依据。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通过团结奋斗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历史性胜利,并以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继续推动中华民族全面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悠长历史和优良传统无不闪耀着艰苦奋斗的光辉,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伟大奋斗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个以坚毅、勇敢闻名于世的伟大民族,是中华民族战胜苦难、取得进步的有力保障。新时代,应以伟大奋斗精神为引领,全方位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宣传教育,全覆盖开展艰苦奋斗精神实践活动,全过程推进艰苦奋斗精神志愿活动。

(一)全方位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宣传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需要全方位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宣传教育。第一,讲清楚艰苦奋斗精神的科学内涵。“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6]艰苦奋斗不仅是在物质上提倡人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更是在精神上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艰苦奋斗本质上是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先进的价值取向,是在深入一线、扎根基层中领悟和体验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践行过程。第二,讲清楚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实现复兴梦想的支撑动力,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离不开新的伟大奋斗,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开展艰苦奋斗精神宣传教育,全程引导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理性思考和辩证看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曲折过程。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风险挑战必将更为复杂多变,尤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坚克难、守正创新。

(二)全覆盖开展艰苦奋斗精神实践活动

全覆盖开展艰苦奋斗精神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持久发力的育人功能。其一,将艰苦奋斗精神融入校园生活。坚持在课堂上学习艰苦奋斗精神,在生活中践行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一方面,结合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等开展艰苦奋斗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使青年学生深刻感知艰苦奋斗精神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义务劳动、勤工俭学,使其在体验中增强精神信仰、升华精神境界。其二,发挥先锋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榜样示范法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广泛宣传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先锋模范人物事迹,以鲜活的事例开展系列文化宣传与品牌建设活动,如开展系列讲座、主题报告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不断增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感召力。

(三)全过程推进艰苦奋斗精神志愿活动

实施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依托实践活动载体,全过程推进艰苦奋斗精神志愿活动。其一,全员参与志愿活动。在充分评估活动可行性的前提下,选派青年学生到基层开展“三下乡”、扶贫助困等志愿活动,使其充分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体察群众的劳苦,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培养同群众的感情,在实践中养成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品质。其二,广泛参与宣讲活动。艰苦奋斗作为党的光荣传统,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场所得到了充分体现,定期组织志愿者团队到这些地方参与宣讲活动,利用好充裕的育人文化资源,让广大学子在现场的讲解讲授中更加深刻地感悟艰苦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伟大民族精神强根铸魂。

三、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新人

弘扬伟大团结精神不仅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保证,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伟大团结精神集中体现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群策群力、和衷共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尽艰辛,在民族危急之际弘扬伟大团结精神,最终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思想,形成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7]。精诚团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的法宝,是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依靠。伟大团结精神缔造了一心一德、众心成城的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克服挫折、繁荣壮大的有力保证。新时代,应以伟大团结精神为引领,整体性推进民族团结精神宣传教育,协同性开展民族团结精神实践活动,周期性实施民族团结精神研习活动。

(一)整体性推进民族团结精神宣传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把民族团结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推进民族团结精神教育。第一,发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作用。“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8]奏响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引导青年学生学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理解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使其能理性看待和思考中华民族发展史、团结史、融合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第二,创新民族团结精神教育教学方法。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遵循教学的启发性原则,适当运用以情感陶冶、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还可以结合青年群体所关注的领域和兴趣爱好,以网上学习的形式开展民族团结精神教育,致力于打造民族团结精神网络课程金课品牌,充分激发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民族团结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促使当代中国青年自觉巩固中华文化立场,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历史认同感,助推广大青年以团结奋进的姿态,用心阐述中国故事、准确诠释中国文化、大力传播中国声音、广泛宣扬中国精神。

(二)协同性开展民族团结精神实践活动

文化氛围具有“育人潜移默化,立德润物无声”的强大功能。协同性开展民族团结精神实践活动,能够增强民族团结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其一,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渠道。可以创办传播民族团结精神的专门刊物、悬挂宣传标语、建立宣传栏和文化长廊;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公众号,展示中华民族团结史、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其二,开展民族团结精神主题活动。可以在运用大众传媒手段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如以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日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则可以结合各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在壮族三月三开展山歌文艺表演、壮族特色体育活动等。

(三)周期性实施民族团结精神研习活动

民族团结精神的源头活水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真正领会民族团结精神,就要拓展实践活动的渠道,使青年学生参与到各民族生产生活情境中,周期性实施民族团结精神研习活动。其一,深入民族地区考察调研。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与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相关合作项目,让青年学生实地开展民族地区文化创建活动,参与到各民族的真实生活与实际生产之中,主动去感受民族习俗、领悟民族文化,坚持在科学钻研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为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其二,参与“三支一扶”工作。青年学生要积极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等工作,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与进步做贡献,切实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克服困难,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新人

弘扬伟大梦想精神,不仅是增强中国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路径,还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崇高目标。伟大梦想精神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理想展开了不懈追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奥秘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党领导人民“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9],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0]。伟大梦想精神激励了世代华夏子孙困知勉行、励精图治,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新时代,应以伟大梦想精神为引领,全面实施伟大梦想精神宣传教育,系统开展伟大梦想精神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伟大梦想精神服务社会。

(一)全面实施伟大梦想精神宣传教育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既要立足本国国情,又要开拓国际视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伟大梦想精神宣传教育。第一,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头兵作用。“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进行伟大梦想精神宣传教育,首先要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强化政治担当,并能够坚持和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正确方向确保践行伟大征程不会误入歧途。第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2]。“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息息相通的。实施伟大梦想精神宣传教育,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弘扬胸怀天下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引导青年学生塑造开放包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拓宽广袤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眼光,使其充分认识到个人梦、中国梦、世界梦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实现中国梦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二)系统开展伟大梦想精神实践活动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3]伟大梦想精神实践要遵循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统一的原则,使青年学生在实现复兴梦想的奋斗过程中放飞个人人生理想、共筑美好世界愿景。其一,开展伟大梦想精神文化实践活动。一方面,着眼于践行中国梦,坚定青年学生为实现复兴梦想而奋斗的信念,创办中华民族追梦史文化展览,举办中国梦宣讲会、研讨会等;另一方面,立足于宣扬世界梦,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牢固意识,多渠道组建跨国文化交流合作项目,组织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联谊共建活动,增进双方的互信,共赴未来。其二,发挥名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名师不仅要给青年学生传授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更负有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和职责,名师的言行举止、处世态度、人生梦想能够对青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14]

(三)深入推进伟大梦想精神服务社会

推进伟大梦想精神服务社会,要探索多样的服务新途径,使青年学生丰富社会经验、增强社会体验,以此坚定广大学子的伟大梦想。其一,增强实干本领。一方面,应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舒适区,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服务实践,积累多样的实践经验,锻炼坚毅的精神品格,以服务实践增强报国之志、坚定复兴梦想;另一方面,应引导青年学生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段、方法,向群众传播伟大梦想精神的核心价值,弘扬伟大梦想精神的主旋律,让伟大梦想精神转化为理论与实践成果,造福群众。其二,心怀“国之大者”。时代新人秉持家国情怀,关键在于将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家庭梦融入民族梦,听党话、跟党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15]推进伟大梦想精神服务社会,要把师生、家长一起纳入服务社会团队,以青年学生为桥梁和纽带,以点带面、通力合作,合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新征程走稳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路,就是要在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德育格局,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个人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合力育人,全力抓好战略性的青年工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打造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创建实现梦想的光明前景,让每一个青年学子都能够健康成长,让每一个时代新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梦想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我的梦想
儿童绘本(2017年22期)2017-12-13 00:00:02
梦想
梦想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