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综述

2023-04-15 22:34:39祝玉萍
乡村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乡贤村民文化

祝玉萍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0 引言

近年来,新乡贤作为参与乡村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提升乡村治理成效、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较多学者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主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1 研究现状

1.1 新乡贤的概念界定

1.1.1 明确给出定义

胡鹏辉等[1]认为,新乡贤是居乡的,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贤能人士。姜方炳[2]认为,新乡贤应该是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热心故乡公益事业而被当地民众所认同的复合型精英。张兆成[3]认为,新乡贤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德高望重,能力突出并致力于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益事业,对地方有贡献的贤达人士。杨庶嵘[4]认为,新乡贤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公共性权威,新时期这种公共性权威即人民利益,即新乡贤可定义为以人民利益为公共权威的利益实现主体。

1.1.2 从不同维度解读新乡贤

王先明[5]从现代性和时代性维度解读新乡贤,认为新乡贤拥有不同于传统乡贤的现代化理念和前瞻性视野及时代品格。高万芹[6]从地域性维度将新乡贤分为不在场乡贤、在场乡贤或内生型乡贤和外来介入型乡贤。李金哲[7]从辩证法角度出发,认为新乡贤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拥有乡村与城市双重地理属性、拥有传统与现代双重文化属性。

1.1.3 列举新乡贤的具体群体

萧子扬等[8]认为,新乡贤是指基于自我知觉和社会知觉,在后乡土中国背景下愿意为农村脱贫和农业振兴贡献自己力量,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和乡村事业的人。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新乡贤的主体依旧是“生于斯”的乡人,即那些出生于农村在事业成功后为改变家乡面貌、回馈社会而带领村民重建家乡的人。此外,还包括外来的乡村治理力量,如农村社会工作者、大学生村官等。李卓燃等[9]认为,新乡贤是心怀乡情和崇德向善的优秀人士,是先进的党员干部,是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是甘于奉献的村民。

1.2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研究

1.2.1 经济方面

张烁等[10]认为,经济精英型新乡贤可以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并指出新乡贤角色可以更多地体现为村集体经营公司经理人、合作社领头人、返乡创业人和新农村技术研发推广人。付翠莲[11]认为,新乡贤在服务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能运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村民寻找资金,搭建平台,创造机遇,培育“造血”的能力。杨军[12]认为,新乡贤是在技术和社会资源上占有较大优势的群体,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成为挑大梁的带头人。

1.2.2 政治方面

陈雅君[13]认为,新乡贤在传播、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时发挥了中介作用,在宣讲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普及党的政策时,能不断凝聚村民向党中央看齐的意识。李琳[14]认为,新乡贤是国家和村民之间的“中介人”,在缓冲政府与村民之间的矛盾、传达上级指示和动员村民参与政治活动时,可以发挥协调、动员、示范作用。梁迪[15]以M 市为例,指出坚持把新乡贤选育和村后备干部选育相结合,引导新乡贤成为村“两委”成员或者监督员,能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1.2.3 文化方面

颜德如[16]认为,新乡贤是熔铸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力量和重要支柱。付翠莲[17]举例论证了新乡贤能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现代文明和优秀文化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凝聚乡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引领乡风文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李琳[14]认为,新乡贤可以发挥自身导向作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提高其文化素质,调动其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涵养文明乡风。

1.2.4 社会方面

李金哲[7]认为,新乡贤对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更为了解,能在村民遇到问题时搭建农村和城市沟通的桥梁,从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李琳[14]认为,新乡贤能够为村务的解决贡献良策,在化解矛盾的同时解决村民的困难,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能客观公正地对村务活动进行评价判断,不仅能对乡村治理起到监督纠正的作用,还能补齐政府治理能力的短板和弥补村民自治能力的不足。李长健等[18]认为,新乡贤在解决农村矛盾和纠纷方面有着内在的优势,可以为解决、化解矛盾,解决村民问题建言献策,以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1.2.5 生态方面

徐学庆[19]认为,新乡贤受城市文明熏陶,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他们能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新乡贤威望高、号召力强,可以通过以身作则,动员群众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日常生产生活,引导村民践行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生活理念。李金哲[7]认为,新乡贤能通过成立公共环保组织、组织关于环境保护的公共会议及组织公共卫生活动等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1.3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依据

1.3.1 从地域和物质层面来说

颜德如[16]认为,以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维系的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依然广泛存在于乡村之中,新乡贤是孝悌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所以新乡贤依旧能在农村生活改善和乡村社会秩序维护方面起到规范与引导作用。李金哲[7]认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新乡贤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新乡贤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交换市场;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农村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可以更大程度吸引新乡贤在农村生活。

1.3.2 从历史文化方面来说

李金哲[7]认为,选贤任能与乡绅治村传统为新乡贤的产生提供了历史条件。付翠莲[20]指出,1949 年以前的中国乡村是独特的乡绅治理结构,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延续了“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基本上都是以乡绅为主导的乡里自治模式。他们虽然不是通过国家官僚机构由上至下任命,也不具备国家官员的身份,但却拥有乡村社会内生出来的权威。乡绅治村的历史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借鉴。

1.3.3 从精神支撑层面来看

李金哲[7]指出,乡土情怀为新乡贤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心理条件,使得新乡贤愿意回到乡村生活,乡土情怀也激励着新乡贤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杨庶嵘[4]认为,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力量和参与者,他们期望用自己的成就与威望、品行与情操对村民进行教化感育,由此实现自我价值。

1.4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1.4.1 从参与主体层面看

曹雪萍[21]通过研究发现,陕西省的新乡贤主体以本土的在场新乡贤为主体,重在对当地新乡贤人才资源的利用,缺乏对在外创业成功人才和其他有潜力成为新乡贤的人才的关注,使得新乡贤队伍活力不足,人才资源库存较为单一,参与乡村治理的思路受限,作用发挥不全面。姜方炳[2]认为,在具体实践中对新乡贤的认定还存某些误区,如淡化新乡贤的道德要素,将新乡贤认定等同于经济能人的评选,从而出现“伪乡贤”“新村霸”的闹剧。

1.4.2 从政府层面看

李琳[14]认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在政府层面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回归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基础配套支撑不够完善、与其他多元乡村治理主体协调配合体制机制不畅。邓坚[22]认为,目前存在引得驻外新乡贤回归政策缺失、激发新乡贤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因而,在政府没有安家落户、人才资源、风险分担等政策支持的前提下,仅靠情感引导,从根本上难以形成驻外新乡贤回归热潮。

1.4.3 从社会层面看

曹雪萍[21]认为,陕西省对乡贤文化资源存在挖掘与弘扬力度不足的问题。例如,如何理解传统乡贤的丰功伟绩、优秀事迹和善行义举的时代价值,如何界定新乡贤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科学合理区分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的异同,如何激发新乡贤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更好地利用外来乡贤文化服务于当地发展,对这些维度的乡贤文化资源挖掘明显欠缺,存在乡贤文化弘扬内容单一化、弘扬方式方法陈旧化、宣传推广表面化的问题。李琳[14]认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在社会层面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村民对新乡贤权威认可度有待提高、新乡贤培育制度缺失、乡村治理体系不够完善。

1.5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优化路径

1.5.1 加大对新乡贤的挖掘和培育力度

第一,加强对新乡贤的挖掘。李琳[14]认为,对新乡贤的挖掘不仅要立足于乡村内,更要把目光放至乡村外,并通过大数据手段,建立大规模的新乡贤人才库,对人才库的人员信息、个人动态等进行更新,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新乡贤的资源和力量。第二,加强对新乡贤的管理和培养。李金哲[7]认为,培育新乡贤群体应“两手抓”。一手抓本土乡贤,一是从组织架构上完善新乡贤群体,成立新乡贤自治组织,制订组织章程,完善组织决策与管理流程;二是培育后备乡贤,将新乡贤群体理念传承下去。另一手抓外出乡贤,一是新乡贤组织可通过庙会、祭祀、赛龙舟等传统项目吸引外出乡贤回归乡村生活,将外出乡贤转变为在村乡贤;二是地方可以配套建立日常乡贤摸排登记制度,深入推进乡贤信息库建设,加强乡贤联络走访工作。

1.5.2 积极传承和发展新乡贤文化

颜德如[16]认为,乡村要根据当地的历史实际,如果确有古乡贤留存的遗迹,就应花大力气去整理相关的文献和挖掘可能存在的文物,成立必要的古籍整理与文物保护工作小组,组建乡贤研究会,以便专门研究总结历代乡贤的精神遗产;还要借助各种平台和载体,尤其是在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的相应读物和文化活动中,以简单明了、通俗有趣的故事来传播古乡贤的嘉言懿行。如果还有留存的乡贤祠,应积极组织修缮,以便时人游访和瞻仰。付翠莲[20]认为,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应鼓励乡贤回归,弘扬乡贤文化,凝聚乡贤力量,借助各类乡贤的财力、智力、影响力,以加快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1.5.3 强化对新乡贤的政策扶持

李琳[14]提出,各地政府应探索出台更为全面的扶持政策、完善待遇激励机制。曹学萍[21]提出,各地政府应积极健全在场乡贤参与治理的政策、健全吸引驻外新乡贤回归乡村的政策、完善并充实新乡贤带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政策。

1.5.4 搭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多维平台

第一,搭建线下平台。胡鹏辉等[1]提出,可通过“同乡会”“团拜会”、乡贤调解工作室、乡贤智库、乡贤慈善基金等平台,为新乡贤提供多方面的乡村治理参与方式,维系新乡贤与村民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交流机制。第二,搭建线上平台。邓坚[22]认为,要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作用,在乡村乃至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新乡贤、重视新乡贤的良好氛围。

1.5.5 强化对新乡贤的科学化管理

第一,整合新乡贤资源。蒋勇等[23]认为,要对新乡贤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摸排建立乡贤信息库,对新乡贤的属性和资源状况进行清晰界定,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网络中的异质性资源优势,使新乡贤效用最大化。第二,完善监督机制。胡鹏辉等[1]认为,要建立完善、规范的约束制度和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并引导新乡贤接受村民的监督。第三,坚持党的领导。杨庶嵘[4]认为,要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的领导贯穿到新乡贤工作中,在党组织引领下推动新乡贤文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2 研究述评

2.1 研究内容全面化

近年来,学者围绕新乡贤的内涵、作用、治村依据、治村困境、治村优化途径等进行了广泛讨论,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中,新乡贤何以参与乡村治理及参与乡村治理何以有效是众多学者探究的重点。

2.2 研究视角多样化

通过综述发现,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关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进行研究,研究视角多样化。例如,蒋勇等[23]从网络嵌入视角出发,对浙江省3 个乡镇共767份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5 个重要因素。付翠莲[20]从历史学视角出发,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强调重塑乡村精英的“新乡贤治理”模式,并认为此种模式能缓解后农业税时代直接治理模式下的治理困境。郎友兴等[24]从比较视野出发,通过案例对比得出有无乡贤并非是乡村有效治理的充要条件,重要的是村“两委”对乡贤力量的吸纳与整合。

3 研究展望

3.1 从优秀传统乡贤文化中汲取营养

对于新乡贤的内涵及具体群体,现有研究仍未形成较为权威、统一的观点。对于新乡贤的内涵研究及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维度问题的研究,都需要学者进一步挖掘传统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文化基因和具体案例,从优秀传统乡贤文化中汲取营养,并结合新时代的特征,深化新乡贤的内涵研究,明确新乡贤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挖掘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时代价值,以避免人们对我国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产生错误认知。

3.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向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新乡贤具体包括哪些群体?这些群体是否日益扩大?通过何种途径可以培育新乡贤?新乡贤在助推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中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哪种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哪种实践途径更有利于新乡贤群体发挥作用?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调查才能得到结论的问题。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推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至关重要。因此,今后学者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乡贤村民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5:00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0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