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宏昌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广西 环江 547199
桑树(Morus albaL.)隶属于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或灌木[1-2]。桑树可高达15 m,叶呈卵形或宽卵形,花呈淡绿色,雌雄异株,聚花果呈卵状椭圆形,果呈红紫色,花期在4—5 月,果期在5—7 月[3]。桑树原产于我国中部、北部,现在我国西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亦有栽培[4-5];在朝鲜、巴基斯坦、俄罗斯、印度、日本等多个国家也有栽培[6-9]。桑树树皮可用于纺织、造纸[10],果实、枝条、根皮均可入药[11-12],木材可广泛应用于桥梁、家具、乐器、建筑等领域,经济价值极高[13]。同时,桑树是桑蚕的主要栖息树种,桑蚕吐的丝是丝绸的重要纺织原材料,桑蚕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4-15]。
我国种桑养蚕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殷商时期[16-17]。《诗经》中也有大量关于桑蚕的记载,如《氓》中提及“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桑蚕产业蓬勃发展。据《广西统计年鉴》记载,2017 年广西年蚕茧产量已达355 363 t,相较于2010 年的264 716 t 已有巨大提升;2017—2019 年,广西蚕茧产量持续增加;虽然2020 年蚕茧产量有所减少(376 507 t),但仍处于较高水平,随后再次显著提高;截至2021 年,广西蚕茧产量高达407 384 t(见图1)。广西气候条件适宜桑树生长,桑叶成熟早、周期长,一年可产蚕茧8~12 批。中国丝绸驰名中外,目前我国蚕丝产品已向全球140 余个国家出口,蚕茧市场需求量极大。广西政府对于桑蚕产业支持力度较大,为桑蚕产业发展提供了保证。综上所述,广西桑蚕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1.1 育苗地选择与整理
农户应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干燥,采光良好,土壤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偏碱性,土壤类型以壤土为主的田地作为苗圃。同时,苗圃应避开风口及周边存在病虫害和污染的区域,以免苗木遭受风折、病虫害危害。选择好育苗地后需要进行整理,首先清除苗圃内的杂草、灌木、碎石、枯枝等杂物,然后深翻土地,碾碎较大的土块,每667 m2施入腐熟有机肥2 000~3 000 kg和过磷酸钙10~15 kg 后平整土地并轻轻压实,起畦(埂高15 cm)。
2.1.2 播种育苗
农户应选择品种优良、长势良好、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母树进行采种。广西常用桑树高产良种有嘉陵20 号(蚕桑)、桂桑优12 号(饲料桑)、强桑1 号(蚕桑)、红果2 号(果桑)等。农户应在果实成熟后,于每天清晨摇动树枝进行采收。采收后及时清洗,防止霉变。播种前使用清水浸泡种子24~36 h,沥干水分后平铺在容器内,然后盖上湿布,置于28 ℃下催芽,每天喷水并翻动一两次,保证种子发芽所需水分。种子露出白芽后,与细泥沙按体积比1∶5 混匀即可播种。
农户应于春季(4—5 月)或者秋季(7—8 月)播种,可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进行。条播时在苗床上开设播种沟,播种沟宽10 cm、深20 cm,播种行距20~30 cm,然后将种子和细泥沙的混合物撒至播种沟内,并覆盖一层厚0.5~1.0 cm 的细土后再覆盖一层厚3~5 cm 稻草、木屑等覆盖物然后淋水即可。撒播时直接将种子和细泥沙的混合物均匀撒播在苗床上,并覆盖一层0.5~1.0 cm 的细土后再覆盖一层厚3~5 cm 稻草、木屑等覆盖物然后淋水即可;桑树幼苗长出两片真叶后去除覆盖物。一般每667 m2条播播种量为0.5~1.0 kg,撒播播种量为1.0~1.5 kg。
2.1.3 苗期管理
播种后7~10 d,于每天清晨和傍晚淋水补湿1次,高温干燥天气需要适当增加淋水频率,保持苗圃地湿润;幼苗长出2~3 片真叶后人工除草或使用除草剂除草,并进行适当间苗,保持株间距3~4 cm 即可;幼苗长出4~5 片真叶后施肥,每隔15 d 喷施1 次2%~3%的尿素溶液,苗高30 cm后改为根外喷施0.3%尿素溶液。一旦发现苗圃地内出现病苗,直接拔出并深埋或烧毁,然后使用多菌灵等杀菌剂喷洒田间;虫害发生时,可用80%敌敌畏1 000~1 500倍液杀虫。
2.2.1 桑园选址与整地
农户应选择立地条件合适,如土壤肥力高且排水性良好、采光充足的地区作为桑园。如果选择在沙地建立桑园,则灌溉条件要好或地下水位较高;如果选择在石漠化土地上建立桑园,则土层要深厚(>30 cm);如果选择在盐碱地建立桑园,土壤含盐量应低于0.3%。选址后整地,首先清除桑园内的杂草、灌木,然后在桑园内全面深翻25 cm左右,平整土地。在桑园内按株间距0.5 m,行距1.0~1.5 m挖设种植沟,种植沟直径50 cm、深度0.5 m,一般每667 m2栽植800~1 200 株桑树。
2.2.2 栽植造林
农户应选择苗圃地内充分木质化并分枝均匀的桑树苗木起苗,直接运至造林地造林。在种植穴内施入腐熟有机肥作为基肥(667 m2用量为1 000 ~2 000 kg)并覆细土10 cm,然后采用“一埋二踩三提苗”的方法定植桑树苗,并依次回填表土、心土,踩实,浇足定根水。
2.2.3 栽后抚育
栽植后春季进行定干,定干高度0.35~0.40 m,保留桑树主干分生出的3~4 个新芽作为主枝进行培养。主枝高0.55~0.60 m 后摘心,于秋季养成6~8 根支干;次年春蚕采叶后定干高度改为0.55~0.60 m,养成支干改为8~10根。
农户应在桑苗发芽后、春季萌芽期、桑果膨大期分别浇灌1 次透水,然后根据土壤墒情适当灌溉、排水。灌溉后适当覆土,减少水分蒸发。农户应于春季和夏季进行追肥,春季追农家肥,夏季则以氮肥(尿素、硫酸铵等)、磷肥(过磷酸钙)为主,每667 m2施肥量分别为1 000~2 000 kg 和20~30 kg;于每年夏季和秋季中耕除草,并进行至少1次深翻,以改善土壤条件。
养蚕时,农户应在小蚕期应用小蚕共育技术进行养殖,即将小蚕集中,统一饲养。收蚁前7 d,可使用消特灵200倍液(用量225 mL/m2)、硫黄熏烟(用量15 g/m2)等对蚕室、蚕具、室外环境、贮桑室进行全面消毒。消毒后将共育室温度调整至21 ℃,然后将蚕种移入共育室,并将温度调高至25.5 ℃,蚕种点青超90%进行黑暗处理36 h。然后采用网收法收蚁,收蚁前感光2~3 h。
1~2 龄蚕采用上盖下垫薄膜的方式进行饲育,3龄则采用只盖不垫的方式进行饲育。1 龄饲育时,保持饲育温度27~28 ℃、相对湿度90%~95%,饲喂时采用桑树顶端下数第2~3 片的嫩绿色叶片;2 龄饲育时,保持饲育温度26~27 ℃、相对湿度85%~90%,饲喂时采用桑树顶端下数第3~4 片的绿色叶片;3 龄饲育时,保持饲育温度25~26 ℃、相对湿度80%~85%,饲喂时采用桑树顶端下数第4~5 片的浓绿色叶片或三眼叶。
大蚕饲育一般为4~5 龄幼虫。农户应每天使用新鲜石灰粉对蚕座消毒1 次,并用灭蚕蝇药喷施,4 龄蚕给药一两次,5 龄蚕给药三四次。4 龄饲育时,保持饲育温度25 ℃、相对湿度75%~80%,饲喂时采用桑树片叶即可;5 龄饲育时,保持饲育温度24 ℃、相对湿度70%~80%,饲喂时采用片叶、芽叶或条桑即可。
4.1.1 桑树褐斑病
桑树褐斑病是一种由桑粘格孢菌(Septogleum mor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桑树的叶片。该病害发生早期,桑树叶片的正反两面开始出现淡褐色、水浸状的病斑,并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扩大,且逐渐转变为茶褐色或暗褐色,呈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发病晚期,病斑内部环生白色或粉红色的粉质块,并逐渐转变为黑褐色,病斑可连接成片,导致叶片焦枯,严重影响其光合作用,桑叶也无法用于饲喂桑蚕。该病害多发于高温多湿条件下,尤其是林分密度较大,通风透气性差的桑园。针对该病害时,农户可于发病早期(20%~30%叶片上分布有小病斑)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 000~1 500 倍液进行防治,施药2 次(间隔15 d)即可有良好的防效。
4.1.2 桑树白粉病
桑树褐斑病是一种由桑生球针壳(Pbllactiniamoricol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桑树枝条中下部的将硬化的叶片或老叶。该病害发生早期,受害叶片背面开始出现白粉状、圆形霉斑,并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扩大连成片,病斑对应的叶面部分则呈淡黄褐色病斑。发病晚期,霉斑内部开始出现黄色颗粒物并逐渐转为褐色和黑色。该病害严重消耗桑叶养分,导致桑叶提前硬化,不宜饲喂桑蚕。该病害一般高发于秋季,9—10 月发生较多。针对该病害,农户可于发病初期在叶背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采叶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1 500倍液(间隔10 d再次施药),冬季喷施2~4°Bé石硫合剂进行防治。
4.1.3 桑树青枯病
桑树青枯病是一种由桑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rum)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一种维管束病害。该病发生时,病原菌侵袭桑树根部导管,破坏桑树的水分和养分吸收系统。发病初期,受害植株的叶片逐渐失去光泽,颜色暗淡失绿。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的颜色会进一步变深,最终变成枯黄色或褐色,叶片萎缩、干枯,甚至脱落。受害桑树木质部可见褐色条纹,根系木质部呈不均匀的褐色或黑色,并伴有腐烂现象。该病一般发生于4—11 月,7—9 月危害严重。防治该病时,加强植物检疫,避免病苗输入是关键。栽植抗青系列品种,并使用青枯病拮抗菌MA-7 等浸根后再栽植。在桑树发病初期,农户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 倍液进行防治,施药两三次(间隔7~10 d)即可有良好的防效。
4.1.4 桑象甲
桑象甲(Baris deplanata)隶属于鞘翅目象甲科,是桑树主要的食叶、蛀干害虫。在春季,桑象甲成虫以冬芽和萌发后的嫩蕊或嫩叶为食,影响桑树发芽率;夏伐后,桑象甲成虫则以截口以下的定芽和新梢为食,危害严重时会导致桑树新枝难以萌发。桑象甲幼虫会蛀食桑树表皮下形成层,导致植株树皮破裂。桑象甲一般1 年发生1 代,发生时农户可使用40%毒死蜱乳油1 000 倍液进行防治。
4.1.5 桑蓟马
桑蓟马(Pseudcden drothrips)隶属于缨翅目蓟马科,是桑树主要刺吸害虫之一。桑蓟马通过刺吸桑树叶片或叶柄及嫩枝表皮汁液为食,可导致叶片硬化、畸形,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打卷、脱落。在广西,桑蓟马一般1 年发生10 代。农户可使用黄色粘虫板进行物理防治,也可用40%乐果乳油1 200 倍液进行化学防治。
桑蚕病虫害主要有病毒病、细菌病和真菌病3 类,均可导致桑蚕断食、中毒、死亡等。农户在防治桑蚕病虫害时,应以开展消杀工作为主,避免病原体侵袭。首先,对桑蚕养殖区域进行全面清洁,并使用0.3%~0.5%漂白粉进行消毒,用药后紧闭门窗1 h 以上,然后使用消毒散烟熏消毒。养蚕时及时清理容易染病的弱蚕,避免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对于病毒病,农户可通过防病1 号药粉铺垫蚕座进行防治;对于细菌病,农户可使用500~1 000 单位/mL 的氯霉素水溶液进行防治;对于真菌病,农户可使用402 抗菌剂进行防治,一般1~3 龄桑蚕使用402 抗菌剂500~700 倍液防治,4~5龄桑蚕使用402抗菌剂1 500~2 000倍液防治。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桑蚕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也对人类纺织历史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发展高效种桑养蚕技术不仅可大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也可提高我国丝制品生产力,强化我国文化软实力。展望未来,农户可在种桑养蚕工作中科学应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桑树种植机械化、桑蚕养殖自动化、桑蚕管理智能化,进一步提高种桑养蚕效率及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