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幸荣
(武夷学院艺术学院,武夷山 354300)
建盏为建窑所产黑釉茶盏,宋代建盏在2001年就被收录于国家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建州窑”,属宋建州府,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从唐末五代兴起至两宋兴盛到销声匿迹于元朝,建窑建盏的发展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史。日本镰仓时代(十二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在我国浙江省天目山佛寺学法的日本僧人,将建盏带回日本称之为“天目盏”,之后“天目盏”成了黑釉瓷的代名词,“曜变天目盏”更被视为国宝。20世纪日本茶道的盛行,使得“天目盏”在收藏界、古玩市场行情日益看涨,作为“天目盏”精品的建盏也在沉寂的历史长河中重见光明,得以重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宋代建窑遗址的福建建阳大力发展建盏产业,将建盏作为闽北传统文化的地方性符号,建盏也因此成为闽北市场最具文化价值的手工艺产品。自此,建盏跳脱出沉寂的历史长河,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然而,在当代文化消费的趋势下,建盏工艺仍需借助更具创新性的设计理念,才能够拓展产品形式、增加产品价值,从而达到吸引消费大众,将地方性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收益的发展目的。
建盏的诞生与茶文化和瓷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代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建盏工艺革新自然需要依托上述两个要素。作为建盏发源地,闽北地区同样经历了茶文化的兴起,这为现代建盏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关键的资源基础。闽北地区是建盏发源地且茶文化兴盛,这为建盏工艺品的发展营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作为地方性传统手工艺产品,建盏始终作为闽北地区传统文化的符号而存在。因此,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提升建盏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如何将建盏的历史文化价值转化成为文化消费价值,便成为建盏创新设计的关键所在。
地方性传统工艺产品是生产于当地的文化产品,主要供外来的游客参观或购买,因为游客的关注点离不开本地的风土人情或地方特色,旅游产品是传达本土文化、历史传统的信息载体,它将不可触摸的游行经历转化为可触摸的形式并加以保留,旅游纪念品使得旅游者的珍贵记忆得以保存为具体的形式[1]。可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建盏,在提升游客的认知度,以及如何发展名人大师效应,提高产品质感、丰富产品种类等营销理念和设计理念运用上求得解答。同时,建盏在馈赠传播过程中又起到二次传播的作用,这个传播,不仅是物品的传递,亦是建盏文化的传承与延伸。
目前闽北市场上的建盏工艺纪念品,价格参差不齐,建盏的制作多见于个人工作室,当地并没有企业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因此真正制作精良、工艺上乘的建盏批量少,产量小。国家、省级、市级建盏工艺美术师也经过多年的摸索实验,在传统建盏的研究中不断尝试,推旧出新,逐渐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釉面风格百花齐放,每位建盏大师都有个性鲜明的技艺特征和标志性的审美范式,他们以“物勒工名”的方式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标识,借助于省级、国家级工艺大师“名气”的推广,深入群体内心。建盏文化已经从传统的模式中逐渐升华为有艺术家个人特色的艺术品。建盏在艺术品市场走向成熟期,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闽北地区有建盏文化一条街,艺术家建盏工作室的繁荣,促进了文化与经济产业的互动。
在陶瓷艺术中,釉色是最显著的审美特征,“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建盏釉色肌理变化之于造物者和赏物者视觉和情感附着的直接性,艺术家为了理想的釉色效果,热衷于自己研究矿物质料配置釉方,因此成为他们的“行业机密”。建盏釉面效果主要分为两大类:黑色釉和杂色釉。黑釉类瓷窑变纹饰中以乌金、兔毫、油滴、曜变等为主,杂色釉有柿红、茶末、灰被等。影响建盏釉面效果的物质因素包括泥料和釉料的配制,建盏使用的泥料多选用闽北地区陶土,含铁量高的陶土通过不同配方和不同温度的烧制,在1260℃、1280℃、1300℃、1320℃等不同窑炉温度氛围中,产生窑变,形成丰富变幻的釉面效果。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阿佛雷德烧制出有斑点的黑釉碗,70年代日本人安藤、长江秀利在无数次实验中,烧制出接近古建盏的釉色效果。国内建盏的仿制工作在1979年进行至今,众多建盏艺术家无数次的尝试,付诸了数十年的努力,在建盏的釉面效果的仿古上取得成功,兔毫、油滴、鹧鸪斑几可乱真。在开发建盏陶瓷产品系列中,我们除了要保留保护建盏传统制作工艺和材料,在传统古典釉色的建盏类仿(复)古制品的工艺经验上传承延伸,还要紧跟时代步伐探索研究新造型、新釉色,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精品。
兔毫是建窑瓷中产量输出最大的釉色品种,人们常以“兔毫”作为建盏的代名词。蔡襄《茶录》中描述其“纹如狡兔”,在黑色的底釉中透出的均匀细密的条状纹路。在现代建盏制作及釉色的研发创新中,现代银兔毫在底釉和毫条上都做出了改变,银兔毫毫条细腻更富光泽,毫条在构成形式上由中心向外发射,犹如太阳折射出无数条光束,每一条光束又有千变万化的肌理,往盏口又逐渐减弱至消失,在光影与肌理的变化中,带来明显的现代审美范式,在古代与现代的交融中,艺术的积淀之美得到了完全释放。“金油滴”盏是福建省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美金先生的代表作品,是其二十余年的工艺经验的沉淀积累。与传统油滴比较,最大创新点是色彩,强烈明亮的金色如落日余晖,在茶盏注入茶汤色时相互辉映,似落日余晖中的平静湖面,在釉色肌理变化上,传统油滴如细密流淌的水珠,结晶斑颗粒小,现代“金油滴”呈金黄色光泽,从传统的点状转化为大面积的面,再向盏内渐变为点,在构成形式上由面向点的渐变转化,形式美感更具视觉冲击力,构成虚实相生的“点线面”空间之美。建盏杂色釉中之一的茶叶末釉,又称芝麻花釉,黑褐色底釉内满布均匀的茶叶大小的黄褐色结晶斑点,通常盏部口延釉层较薄,盏底挂釉较厚。
日本民艺家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说:“工匠精神,即掌握技艺的人造物思想和制作规范”[2],自古以来,建盏匠人都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制作标准和工艺流程,传统建盏造型为点茶而生,凝聚了匠人的设计智慧。传统建窑建盏以日用与陈设品两种类型为主,多见碗盏,据考古资料显示,建盏器型主要有四种款式:撇口、敛口、束口、敞口,其中敞口盏式占碗类总数的19%,敛口占26%,而这四种款式的建盏底足多见浅圈足[3]。上部宽大的口沿与底部的小圈足呈现出传统建盏独特的造型美学范式,稳重、端庄、严正的造型给持盏者权衡四方的稳定感。口沿是建盏的边口部分,是胎壁内表面与外表面相交接之处,亦是外部形体转入内部空间的分界处,现代建盏在坯体、釉料的厚度上做了减法。口沿设计中基本去除了这条凹槽线。但盏的细部处理更为精确,盏口的转折收腰线条处理贴合唇部,起到滞留、缓和水流速度,茶水以最佳的速度和分量进入口中,带来恰到好处的饮茶体验。
现代建盏的圈足处理上,底足较薄,且增加了其高度,端拿时中指或食指抠住盏底,拇指在上压住盏口。如此握盏姿势的舒适度恰到好处,且能增加饮茶端握的平稳度,不易烫手。其次在施釉过程中,高底足的最大功能是方便拿捏,倒立盏浸釉时不易脱落,更易控制挂釉时间,同时可以减少出现“粘底”的工艺缺陷。因此,现代建盏工艺品足高、底深,整体造型更为高雅、秀气,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向度,以手工艺的民族文化符号、内敛含蓄的风格唤醒人们对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回归。
古代建盏功能单一,以斗茶而生。建盏制作工艺是闽北先人所独创,也只有闽北的陶土才能烧制此类瓷器,因此决定了建盏鲜明的地域特色,是闽北文化符号性的象征。现代建盏工艺品开发与设计应具备“创新性、艺术性、实用性”,力求“多样化与系列化”,能够触类旁通,实现其他种类的产品衍生。通过对市场上日用陶瓷的其他种类细分的基础,提出建盏工艺品设计的具体开发对策,在茶具产品品种中的盖碗、壶乘、茶盘、闻香杯、公道杯等种类的开发空间上进行延展性思考,最终形成具有建盏釉面特色的工艺品开发构想。
研发具有建窑特色的陶瓷产品,对闽北建窑文化产业前景展望进行多方位的理性思考,这种前瞻性的预测为建窑文化衍生品的后续研究与产品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一,通过建盏制作工艺和材料的研究结合创意设计出具有特色鲜明的工艺品,在传承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展现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和浓郁东方艺术气质的基础上开发建盏衍生品。其二,在利用建盏制作工艺和材料结合现代陶瓷产品设计,在釉色和造型进行现代化设计,以大众消费市场为导向,开发出符合当今时代风格的新文化产物。其三,现代陶艺理念介入也为建盏工艺品设计提供了可以撷取的形式,打破传统单一材质的观念束缚,与金、银、大漆等材料进行艺术碰撞,在审美形式上更具现代风格,如在盏内镀银、盏外髹漆,新工艺、新材质的介入让现代建盏工艺品更具时代特征,在创作形式上更丰富,装饰空间更具现代陶瓷的艺术语言,建盏工艺品也由此取得思想观念的衍生,拓展了建盏工艺品种类的更多可能性。
每件艺术品的形式风格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民族精神和审美向度,宋文化所追求的内敛、质朴、简练之美与当下推崇儒释道思想密不可分,传统建盏的釉面种类如兔毫、油滴、曜变都体现出谦逊、内涵、温婉的君子品格,与其他瓷器种类外露、释放之美截然相反,这种需要在放大镜下才展露质感与肌理之美的结晶釉,契合了宋瓷对内在含义的刻意追求,这种艺术内涵和美学范式在建盏中得到充分展现。
“百物器用”是传统设计理念所提倡的,建盏工艺品的审美性首先体现在“用”之美。建盏是实在致用之物,原初的意义就是为了点茶而诞生,遵从器物的日常、致用的造物理念和审美向度,守住“物用”的生活美学,契合中国造物文化的禅意东方之美,提升其生活功用之美。在盏与茶的使用活动中寻觅用与美,引导人们从平常生活的嘈杂中跳脱出来,趋向于淡泊宁静、单纯清逸的诗意情怀,体会器物的生活功用之美。
其次,体现在“器”之美,以敞口型建盏中的“斗笠盏”为例,口沿线条圆润,盏腹线条又呈直线型,腹底部敦厚且底足高,由于形似倒立的“斗笠”而得名。简洁、大气、严谨、规则的美学范式体现出朴素自然、平易质朴、静谧脱俗的精神气质。底圈足露出的铁质泥胎色,与釉面肌理形式呈鲜明的质感对比,艺术之美得到充分表现。器之情境陶冶精神,建盏承载了古代先人的生活文化,饮茶文化,其造型也体现了民族审美的器道精神,外部想象的釉色选择与认知引向对审美的内部规律的探讨,建盏与茶道共同走向幽静、诗意的审美理想,展现了古人生活文化的仪式感。器用与生活相融合的关系,建盏器从最初的茶事上升为生活艺术,礼仪化艺术品,走上“器以载道”的雅致。器用与审美情感相融的关系,近人、利人、养人,充实生活世界。建盏的器之美也被人美学化、哲学化,演化成唯美的精神与信仰,升华为“至性至情”生活观和“礼仁谦和”的哲学观。民族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始终影响着古人的造物设计理念,建盏造型中“物我合一”的自足精神也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
建盏从古至今是人们“寄物抒怀”的陶瓷器皿,传统建盏所体现的精神气质与审美特征多有“技”的属性,在现代文化产业背景下,“技”不仅是造物的手段,亦是体现“道”的途径,从实用功能的演化到文化的承载、情感的依托,其构建的价值体系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推移,文化形态和现代人审美意趣形成对流。挖掘建盏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影响,让人们去了解建盏,开发现代建盏工艺品创新设计,振兴建盏文化产业,是兼具文化和经济价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