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2023-04-15 19:35林伟艺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教体校后备

林伟艺

(琼台师范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00)

引言

近年来,体育和教育部门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对话与合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双方在实践层面仍然缺乏目标任务的深度统一,工作举措协同不够充分,有限资源未能充分共享。在发展方式上,宏观层面上要求国家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破除机制壁垒;中观层面上要求党政机构转换陈旧封闭的思维,坚持以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工作目标导向;微观层面对个人、家庭及学校提出要求,优化相应的组织路径,为体教融合提供切实有效的发展路径和社会氛围。在具体举措上,要求体育和教育部门两个主体要实现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

1、体教融合的机制分析及要求

钟秉枢教授在“从体教结合、教体结合,到体教融合”的报告中阐述了以下观点,“在体教融合的机制中,体育和教育需要融为一体、同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新时代体教融合虽然在学术领域还没有清晰的学术积累和研究思路,但是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1.1、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青少年和儿童的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不同场合下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健康问题的讲话,可以看出,“健康第一”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已经成为新的时代热词。新时代体教融合思想的提出和《意见》的提出及审议通过,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实施。

1.2、青少年健康问题亟需得到关注

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新时代实现国家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难点和痛点了。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就如何加强青少年健康问题出台了系列文件,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新时代体教融合地提出并审议通过提供了政策基础。

2、体教融合视域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

2.1、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加强多元机制建设

体育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肩负的使命不言而喻,竞技体育改革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而作为竞技体育的根基及体育强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近年来却逐渐呈现出多元培养主体匮乏。例如,仅靠“三级训练网”或学校单一的培养方式,人才输送链断裂,以致不能高效地完成为国家赢得荣誉的目标。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是必由之路,《“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坚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体系。通过探索建立学校、“三级训练网”、社会力量、家庭等多元化培养方式,使多元培养机制源源不断为竞技体育提供后备人才,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切实推动我国竞技体育走向新时代的新征程。例如,上海市多元化培养出的多名优秀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需要,加速了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

2.2、实现资源多方共享,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通过构建体校、学校、社会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多元培养模式,可以有效突破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机制壁垒。如教育系统设立专兼职的教练员岗位、解决运动员等级标准认定、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多元协同培养治理的桎梏,在多方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各部门的力量,共同实现多方共商、共建、共治多元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解决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体育提供人才基础,社会力量参与并促进运动技能提升,多元培养模式可以为学生充分营造体育竞技能力学习与提升的优质环境与条件,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

3.1 县区级业余体校训练体系规模逐渐萎缩

由于资金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导致县区级业余体校的办校规模和训练水平呈直线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体育项目数量上的萎缩,一般县区级业余体校的项目以田径为主,加上县区级体校的运动员选拔工作做得较差,导致县区级体校的运动员成材率低。县区级业余体校的成材率低又导致社会的认可度低,加上地方财政的限制最终使得体校的办校规模萎缩。负责三线运动员培养任务的县区级业余体校规模的萎缩,必将使整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体系出现问题。综上可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整体数量的下降,是我国运动员队伍水平下降的主要症结所在。

3.2、学校课余训练体系水平不足以培养人才

学校课余训练体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把体育项目的普及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并不注重提高训练水平。训练水平低这一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小学训练队中,在大多数高校运动队也是存在的。有的高校运动员甚至只是在大学挂学籍,都不在学校参加训练,而是在省队或者市体工队训练。学校运动队训练水平跟不上,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代表国家出战世界性比赛。所以,长期以来,高校运动队和职业运动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以CBA联赛为例,从2015年开始从CUBA球员中进行选秀,但CUBA球员能在CBA联赛中生存下来的却屈指可数。CBA联赛的选秀现状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学校训练体系出了问题,耽误了运动员的黄金训练期。这时应该警醒,对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已刻不容缓。

3.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保障不力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理应将此内容渗透到青少年培养过程中。所以,应当根据每个项目的运动员成才规律以及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基本规律,量体裁衣,为每名运动员提供合适、有效的体育教育。但事实是,各级体校只注重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培养和身体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导致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是有缺陷的,以至于在整个社会中让体育人贴上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标签。“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由于竞技体育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淘汰率,而文化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导致众多被淘汰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成为巨大难题,甚至生活都成问题,这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3.4、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体制机制实施不力

在推进体教融合举措的路上,需要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携手努力。当然,这一实施过程并不是两大系统简单的合并,而是目标和价值观念统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不能离开学校,这是体育学界的共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融合是明显出现了问题,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状态。无论是在体教结合阶段还是当前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部门的放权都是不够的,教育部门的责任感也不够,正因为双方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国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向来都是有着明文规定,具体内容就包括试点高校必须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每年的招生数不得超过试点高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数的1%。以足球项目为例,经过国家10年来的战略部署,目前我国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已经达到2933所,不过,具有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资格的高校却少之又少,这也成了校园足球运动员的升学途径的主要障碍。这就是体教融合体制在实施中落实不到位的表现,应该找准切入点解决关键问题。

3.5、竞技体育人才的连续培养模式失新

探索建设既充分符合国际现代科技体育理念同时又更加符合国家现代科学教育新理念发展趋势的适应新时代国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多元培养模式,是当下破除学校系统藩篱、深化体教融合创新进程下的重大现实要求。

首先,学术界关于体教融合视域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关注仍然以青少年体育文化环境严重割裂、不能平衡共存的新现实为主流,体育市场和学校的运行机制以及校外体育的训练体系平衡点难以显现,大学校园内部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依然是制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一大痛处。此外,中央领导机构的体制改革对于地方探索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思路造成迷茫,垂直机构的管理职能难度依然不小,总之思路受到很大限制;

其次,竞技体育逐渐走向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小众项目走进奥运赛场,项目类型及项目特点出现垂直分化的特征,面对新项目,需要更新青少年运动员选拔与训练的模式,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尤其是在青少年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开展各类运动的过程中,体教融合则更为重要。但在实际体教融合背景下实施运动员人才培养过程时,无疑会出现各类障碍,诸如不同项目运动员选材培养周期不一致。例如,体操项目运动员,需要从儿童时期选拔并培养,十年磨一剑,在青年时期崭露锋芒,而篮球项目运动员培养周期相对较短;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市场接受程度及商业价值各不相同;除此之外,还有群众基础、市场前景等因素。上述因素极度考验体教融合同步推进工作的执行力,也势必会对体教融合产生一定的阻碍;

最后,由于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叠加和复杂利益诉求冲突,体育、教育、社会发展之间依然存在着诸多利益障碍,在政策具体方案融合协调和具体实施等过程实施中,联动主体责任机制尚不甚清晰,分工仍不明确,没有具体有效务实的政策破壁的办法。

4、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运行策略

4.1、深化思想融合,营造发展环境

体育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支持,青少年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更加需要依托懂体育、爱体育、敬体育、重体育的社会环境氛围。这就需要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社会与家庭理解体育,正视体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价值,实现思想融合。

(1)改变体育部“锦标主义”的异化观念。

在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要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发声,通过公益广告、校园讲座、社区大课堂、校企联合活动等形式,充分向学校、社会、家长宣传普及“健康第一”的理念,要使全社会理清思路,深刻认识“体育在教育中起到基石作用,没有教育的体育是不扎实的,体育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在教育系统中设置青少年运动员选拔、培养与管理,努力构建竞技体育人才文化教育、运动技能训练、人格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2)改变长久以来“重文轻武”的教育观念。

向全社会输出“健康第一”的新时代育人理念,帮助学校、社会充分理解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教育体系的控制与管理之下推进竞技体育各项工作,把运动习惯的养成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指标体系,扩大青少年运动员的总体基数,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要以运动技能培养与提高为目标。

(3)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凝练体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独特意义与重要价值,把体育的意义与价值从后台推向前台,通过不同的平台与渠道传递体育的社会价值,引起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关注,改变群众戴有色眼镜看待职业体育的刻板印象,尊重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以促进青少年社会化,青少年“五育”全面均衡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4.2、确立共建目标,强化机制指导

构筑以体育人平台着眼于共同的体教融合发展目标,探索新时代背景中教育系统管辖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深化体教融合,赢得国际竞技体育荣誉,提升我国体育国际影响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从培养目标上看,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与夺冠种子选手是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培养目标,我国也确实培养出了许多站在国际领奖台的优秀运动员。然而时移势易,长久以来,受“金牌至上”理念的影响,对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逐渐僵化、固化、模式化,运动员培养输送与切实需求之间出现断层。“以体育人”的教育思维模式一定要在体育教育第一线,即学校体育中找到实操方法。

作为教育的基石,身体教育扮演了基础性角色,然而在我国的教育系统实践中,身体教育与文化教育长期割裂且分离,“重文轻武”的陈旧观念使身体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体育教育长期缺位,直接导致学校体育很难发挥真正的“以体育人”功能。因此,身体教育要主动融入到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之中,体育寓于教育,教育包含体育。通过督促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设置校际-区际-市际的体育竞赛等方式,使青少年上好体育课,爱上体育课,上高质量地体育好课。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诸多问题都需要教育系统的协助配合,竞技体育逐渐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也是大势所趋。

4.3、促进资源共享,畅通协同培养

优化我国当下的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充分革新与融合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工作,需要从新时代的国民教育背景出发,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实际情况出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打通各项资源之间的壁垒,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共同推进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走向新征程。通过整合体育资源,将优秀师资力量注入学校体育师资系统。各级各类学校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吸纳竞技体育系统中退役的、取得过优异竞赛成绩的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邀请他们担任学校的体育老师,学校通过人才引进,设置校内体育教师技能培训考核机制,不断促进体育教师专项技能与授课水平的提升。

(1)全面认识体教融合的内涵,找准体育与教育的切入点、着力点。

张瑞林教授在《体教融合视域中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报告中指出,随着体教融合政策的颁布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制度保障、评价体系等均会成为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也将会更见成效。

从体教结合的提出到体教融合的提出是一次非同凡响的改革。“融合”对于“结合”而言有了更深层的内涵,是一个由外到里进行追溯的过程,是一个将“两个平面”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本文认为融合的本质就是回归,让体育回归到教育体系中。体育本身就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当体育回归到了教育体系中,必然就会赋予其学科性,有了学科性在体育训练中必然会提升其科学水平。有了科学的运动训练会使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得到提升,也就解决了学校业余运动训练水平不够的问题。未来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学校教育层面上,必将带来多方面的优势:一是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范围与整体基数;二是各个学校开始筹建运动队会增加就业岗位,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练员。

(2)消除体制下人才培养壁垒,加速“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

当前,中国的竞技体育由于多种体制并存,《意见》为了消除这些壁垒,在各个领域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融合目标,其中涉及了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体育传统特色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校、社会体育组织、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等方面。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方面,国家允许校外体育资源为学校体育服务;体育教师课外辅导可计算报酬;体育纳入中考并且逐步提高分值;体育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大力培养教练员和裁判员。在青少年体育领域夯实校园竞赛基础、激励参与选拔精英、统一等级评定标准。在体育传统特色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领域,将体育教育资源互通纳入业余训练体系,畅通人才培养渠道。在传统体校方面,提高体校办学质量、创新体校办学机制、开放体校办学模式。总的来说,《意见》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中,渴望促成的是多方面互相融合的局面,大家一同来承担起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责任。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教融合战略的制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把握时代机遇,用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在推动全方位、全链条体教融合的同时,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全面发展,谋求前沿发展引领,开创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体教体校后备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