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星
红十字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运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红十字运动的前行,除了遵循改革开放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独特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运动的研究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无论是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质量,无论是纵向梳理的深度还是横向考察的广度,无论是视野的宽度还是论证的力度,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在已出版的著作中,有两部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运动研究的专门论著。第一部是《挫折后的振起(1966—2004)》①,该书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全面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红十字运动的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系统探究了事关红十字运动全局的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这部书后经作者修订,作为《江苏红十字运动百年史》的第三卷于2021年再版发行。②第二部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红十字运动》③,作为“中国红十字运动通史”的第三卷出版,这一著作时间跨度较大,将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人道事业的整体画卷全方位地勾画出来。
除整体性研究著作之外,近年来各地红十字组织和相关学者也从区域研究的视角,关注地方红十字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进展,从而一大批区域红十字研究的理论成果涌现出来。这些成果一般都以当地红十字会的建会年份为起点,跨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纵向的梳理和记述。虽然改革开放时期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但往往也是红十字事业突飞猛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些区域性成果所涉地区非常广泛,省级区域包括江苏、上海、北京、山东、辽宁、天津、内蒙古、云南、广西、福建、浙江、山西、江西、贵州等地,地市级区域包括杭州、沈阳、南通、扬州、济南、成都、厦门、青岛等地市,还有一些区县级红十字会也被纳入研究视野,比如2012年就出版了《门头沟区红十字事业60年(1950—2010)》④。在区域红十字会的研究中,江苏无疑走在前列,相关理论成果中既有统揽全省发展的《江苏红十字运动88年》《江苏省志丛书·红十字志》《红十字运动在江苏——110周年大事记》⑤;也有聚焦地市级行政区域的《苏州红十字会志》《南通红十字志》《徐州红十字志》《南京红十字会110年史志》《常州红十字志》⑥;还有关注区县级行政区域的《昆山红十字运动发展史》《盐都区红十字志(1915—2015》《盐都红十字事业》等著作。⑦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运动的研究,池子华等牵头出版了一套编年体例的著作。迄今为止这套著作共出版4册。⑧这套编年体的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以年月日为序,记载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人道活动或与红十字会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编年”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为中心,适当兼顾地方红会,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检索红十字运动历史和重大事件的工具书。尤其可贵的是,这套书在时限上贯通了中国红十字运动的百年历程,而且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发展成为主体内容,从而为深化这一时段的红十字运动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公布实施,使红十字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依法建会的新时期,中国红十字会依法推进管理体制转变,推动红十字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在这之后,有关红十字法治建设的相关书籍先后出版。这其中包括一些省区为落实《红十字会法》而出台的“实施办法”,如《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等⑨;还有一些国内外红十字相关的法律法规汇编,如《国外红十字会法选编》⑩以及一些红十字会法的解读、释义及宣传普及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修改研究》《红十字会普法宣传册》等。⑪
其他如红十字救援行动的专题资料、记录红十字人道活动的回忆资料和纪实材料、具有纪念性质和专辑性质的红十字出版物等也有一些,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运动的研究,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论文成果。特别是随着《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创刊和《中国红十字报》对理论问题关注度的提升,学界业界获得了红十字运动研究的专业平台,无论是历史进程的梳理、热点问题的探讨、业务工作的交流、核心问题的调研,还是跨学科的交融共研,都取得了较为深入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会广泛参与到各项人道事业和社会救援活动当中来。围绕红十字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参与的人道救援活动,学界和业界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为红十字人道事业的纵向发展勾勒出一条重要线索。
红十字会是打开两岸关系坚冰的使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充分发挥助手作用,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此问题,学界、业界携手攻关,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有:《“金门协议”:两岸签订的第一个协议》《“金门协议”:两岸联系的见证》《两岸红十字会与“金门协议”》《30年来的两岸红十字交往》《谱写海峡两岸红十字交流合作新篇章》《两岸红十字组织在两岸关系中的三大作用》《红十字会与两岸关系变迁——以“金门协议”的签订为例》《红十字架起跨越海峡的人道桥梁》《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早期往来》《试析中国红十字会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1979—1991)》《促进两岸民间交流融合社会与民心——中国红十字会在海峡两岸关系中的历史作用》等。在这些文章中,对“金门协议”的签订着墨较多。研究者认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金门协议”昭示了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⑫徐国普在《试析中国红十字会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1979—1991)》一文中,较为翔实地剖析了中国红十字会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⑬
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中国红十字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中从未缺席。如果对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行动进行纵向梳理,会轮廓式地呈现出中国红十字会不畏艰险、勇于前行的发展轨迹。相关成果主要涉及20世纪80年代的援非募捐⑭、90年代的抗洪救灾,其他基本都是21世纪以来的灾害救援行动,包括2004年印度洋海啸救援⑮,2008年雪灾救援、汶川震灾救援,2009年台湾“莫拉克”风灾救援,2010年震灾救援、洪灾救援、泥石流灾害救援、西南旱灾救援,2011年川陕豫洪涝灾害救援,2013年的震灾救援,2014年的震灾和风灾救援,2015年的震灾救援、爆炸事故救援,2016年的洪灾救援、风雹灾害救援、震灾救援,2017年的洪灾救援和震灾救援,2018年的震灾救援、洪灾救援、风灾救援,2019年的震灾救援、洪灾救援、风灾救援、爆炸事故救援,2020年的洪灾救援。这些文章主要发表于《红十字运动研究》年刊中。
除了对自然灾害的救援,红十字会还参与到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中来,一些成果也关注了这一过程。如《抗击“非典”战役中中国红十字会慈善行动简论》一文谈到,中国红十字会抗击“非典”的慈善行动以严格的管理、灵活的策略为特色,坚持各级红十字会组织的协同作战并注重发挥社区作用,从而成功地诠释了政府人道领域助手的角色。⑯2020年以来,随着中国红十字会对疫情防控的深度参与和积极应对,一系列论文也对此进行了科学客观的记录,其中既有统筹整体战“疫”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有积极参与防疫的地方红十字会;既包括红十字会的国内救援,也包括国际救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商东惠的《武汉战“疫”与中国红十字会人道救援》、李敏的《武汉战“疫”中红十字会力量——以安徽省红十字会为例》、吴悠悠的《战“疫”中的一抹红——以浙江省红十字系统为例》、郭静轩的《战“疫”中的红十字——以上海市红十字会为例》等等,这些文章都收录在《红十字运动研究》2021年卷中。
世界红十字日是全世界红十字工作者、红十字会员、红十字志愿者共同的节日,是集纪念、宣传、实践于一体的红十字文化舞台。每年举行的世界红十字日活动是观察红十字运动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在《红十字运动研究》年刊中,记录了世界红十字日活动的发展情况。这些文章包括:《2017年世界红十字日纪念活动概观》《2018年“世界红十字日”纪念活动概述》《2019年江西“世界红十字日”纪念活动述略》《2019年山西“世界红十字日”纪念活动综述》《2019年浙江红会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活动概述》《2019年安徽纪念“世界红十字日”活动概述》等等。
红十字相关学术理论研究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红十字事业的飞速发展难相适应。为此,学界业界人士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加以推动,这些文章包括:《用理论引领实践》《创建“红十字学”刍议》《三大进展四大贡献五项成果》《红十字理论研究的困惑与思考》等等。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诸方面。
一是红十字精神研究。红十字精神是红十字人道主义活动的文化内核,是红十字会组织的价值追求。张立明指出:“红十字精神中,人道是基础、博爱是纽带、奉献是结果,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又梯次升华。”⑱胡晓强撰文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红十字精神的关系,认为在传统中华文化中,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⑲郝如一、刘斌认为,红十字会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⑳
二是红十字能力建设。红十字会的能力建设是指依据红十字会的宗旨和使命,不断满足人道需求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这两个大的方面,都有各自的能力结构系统,由此构成能力建设的网络体系。㉑围绕能力建设,不少研究成果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何传军认为,能力建设是增强红十字实力的基础。㉒王海京提出,基层组织建设是红十字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㉓赵国创提出,要从10个方面加强红十字会的能力建设。㉔此外,还有其他业界人士对于红十字会加强能力发表了真知灼见。
三是公信力建设问题。公信力是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组织立业之本。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公信力之损益,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的命运。公信力缺失,事业发展就会陷入困境乃至绝境。对中国红十字会而言,公信力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围绕这一问题而形成的论文成果非常丰富。如池子华认为,公信力建设的核心是彼此之间的信任、信赖。建立“互信”的理想状态,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去除心中“块垒”也至关重要。㉕还有学者提出,加强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建设,首先要“实施信用工程,发挥独特作用”。㉖王海京提出,“重树公信力,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干好,也要说好——干好工作,讲好故事”。㉗总体而言,通过集体攻关,对于增强红十字会的公信力问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四是红十字会改革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交织叠加阶段。一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红十字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不断、社会矛盾更为复杂,特别是2011年发生的郭美美网络舆情事件,既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反映了红十字会自身工作和宣传方面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红十字会的改革创新提上了日程。时任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的赵白鸽提出: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做精做强核心业务,全面提升红十字会的工作水平。㉘由此,学界和业界围绕改革这一关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时代课题进行了思想上的交锋,产出了一系列理论成果。㉙
五是“两论一动”问题。从2013年到2014年,华建敏会长两次谈到“两论一动”问题,指出“两论”,即舆论和理论,就是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抓好舆论宣传;进一步抓好理论研究工作,为红十字会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一动”,即行动,就是以服务困难群众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为加强红十字工作交流与理论研讨,推动红十字事业创新发展,2014年5月15日,由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共同主办“‘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业界、学界代表80余人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各地红十字会同仁、专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重要意义。㉚以此次座谈会为东风,学界业界共同推动了这一理论问题的研究。
六是依法治会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强法制建设。对红十字会而言,把“依法治国”理念与中国红十字会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就是要做好“依法治会”工作。㉛在此背景下,2015年9月1日,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在浙江省嘉兴市共同主办主题为“‘依法治会’与红十字事业发展座谈会”。会上,专家学者就中国红十字会依法治会的成就与缺失、如何推进依法治会、依法治会的“法”与“治”、对“网络事件”的法律思考、探索构建红十字事业“互联网+”模式等展开讨论,多侧面、多角度探讨了依法治会的思想内涵、方法路径等。㉜
七是“五大发展理念”与红十字事业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富有创见地升华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和重大升华。中国红十字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解决红十字事业发展中的创新不足、区域不平衡和领域不均衡、不可持续、社会合作机制不完善、社会动员能力不足以及惠及面不广等问题,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红十字运动蓬勃发展。㉝2016年10月26日,“五大发展理念与红十字事业发展”研讨会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研讨会上,学界、业界代表,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探讨了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内涵、方法路径等。本次研讨会对各级红十字会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红十字事业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㉞
八是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是红十字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特征。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传播红十字文化,2017年11月23日,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上海嘉定共同主办了“红十字会软实力建设”研讨会。来自北京、山东、贵州、浙江、安徽、河南、江苏、陕西、湖北、内蒙古等省市从事红十字工作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红十字会软实力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强调,未来红十字理论研究应加强顶层设计,要有组织、有规划、有平台、有方向、有保障、有队伍、有效果,推动理论研究,增强软实力建设。㉟
近年来,随着红十字会认知度的提升,红十字运动也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新宠”。截至2023年2月20日,初步统计,“中国知网”收录相关学位论文170余篇,其中涉及改革开放时期也占有一定比重。整体来看,红十字运动相关学位论文逐步突破历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学科范畴,开始进行多学科的考察和融合式研究。
其一,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是红十字运动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但相较于近代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对薄弱。整体来看,现阶段与改革开放时期密切相关的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红十字危机管理、红十字生命工程、红十字青少年、红十字外交等范畴。
由于自然灾害频繁、社会风险加剧,我国进入危机事件高发期。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宗旨,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生活境遇为目标的中国红十字会,对于缓解危机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邓通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危机管理历史轨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构筑两岸四地联动机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灾后心理救援机制、树立危机管理的国际视野四个方面提出红十字参与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㊱
中国红十字外交就是在人道主义指引下,中国红十字会以中国政府所签署的国际人道法为依据,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友好交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统一安全,推动国际红十字运动健康发展,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吴佩华以中国红十字会融入国际社会为线索,对1949年至2009年间的中国红十字外交历程做了全景式呈现。㊲
江苏是红十字运动的发祥地,近代以来曾书写辉煌篇章。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江苏红十字会逐步复苏并开始走上持续发展之路。杨红星在梳理江苏红十字会组织变迁和业务发展基本轨迹的基础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红十字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在构建“博爱系列工程”的同时注重释放社会势能,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和推动社会保障。㊳王慧敏关注苏州红十字会的“生命工程”,对复会后苏州红十字会“生命工程”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揭示了苏州红十字会所取得的成绩、经验及有待发展之处。㊴沈燕燕对江苏红十字青少年运动从组织建设、管理、评选先进及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㊵
其二,管理学考察。管理学的研究视野,主要考察红十字会的职责、功能、发展困境、监督机制、社会参与、治理能力、公信力建设等方面。戴晨曦以X市红十字会为研究样本,探究了制约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救助功能的因素。㊶崔海燕以上海市红十字会为例,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及其拓展进行了辨析。㊷陶美娟通过对苏中某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的研究,运用第三部门管理理论对其发展经验和面临问题进行分析。㊸王竹君对红十字会的外部监督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㊹毛妍以浙江省红会为案例,对浙江省三个试点城市红会参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的具体探索实践进行了研究。㊺张晓沛以深圳市宝安区慈善会和广东省红十字会在治理结构方面的探索为例,关注广东省慈善组织的治理经验和策略。㊻邱文健探讨了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重塑基本内容,并提出了角色重塑的路径选择。㊼王安平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研究了慈善组织声誉问题。㊽王会庆总结出我国红十字会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去内卷化措施。㊾陈晓借助公共管理学中自主性理论和治理理论,提出了红十字会参与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可行性建议。㊿
其三,新闻传播学解读。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红十字会的文化传播和形象塑造至关重要。2011年郭美美网络舆情之后,红十字会的公益形象和业务工作遭遇干扰,如何从传播学的角度解析红十字会所面临的信任危机,探索红十字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提上日程。张晓黎以中国红十字会为考察对象,尝试研究中国公益组织传播方式和所取得的传播效果之间的联系。刘媛媛关注中国红十字会的媒体形象变迁及形象重塑,认为媒体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加强公众对其组织的印象,提高自身的形象必须借助媒体才能展现与完成。宋倩瑜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四个方面针对中国红十字会形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丁琳总结了红十字会近15年来发生的代表性危机事件,总结了红十字会深陷负面情绪漩涡的原因,进而为红十字会疏导负面情绪、重塑信任提供了有效策略。
其四,社会学视野。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社会组织,红十字会自诞生以来一直与社会同行共向。一定程度上,考察红十字会的发展轨迹就是解读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近年来,围绕红十字会所参与的社会救助活动,学者在社会学的视野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郝珺采用文献、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进行了研究。葛道顺以中国红十字会为分析对象,借助“委托代理”模型和“自己人”概念建构的“自己人代理”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塑造了一个越来越接近现实社会、话语权高度碎片化、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网络社会,网络成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沟通的重要渠道。李思纯关注了“网传红十字会售卖寿光蔬菜”事件的大数据情感分析。朱镕君从网络化时代时空重组的背景出发,以武汉“红十字会”事件为案例,分析了网络社会的治理困境及其对策。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与社会结构的重组,在社区基层治理中由过去政府包揽式治理向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并存的结构转变,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中国红十字会就是其中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基层红十字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实际状况,雷荣荣以上海市红十字服务总站为例,系统分析了公民参与治理的基层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其五,其他学科的研究。应该说,随着红十字会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的逐步提升,红十字研究也逐步受到各相关学科的青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从自身领域和视角出发,对红十字组织及其业务工作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从法学的角度,红十字会的法律地位和“红十字会法”本身都是学者关注的重点。程怡以红十字会为例,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进行了探讨。张海平对《江西省红十字会条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对比研究,着重分析了我国地方红十字会长期依附于政府的事实、原因及对相关立法的影响。从农学的角度,学者关注了红十字会所参与的农村社会治理工作。胡静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从多元主体层面的角色维度、组织体系层面的结构维度、社区工作层面的行动维度分析探讨了红十字会协同农村社会治理的路径。此外,从审计学的角度,有学者关注了红十字会的内部控制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有学者关注了红十字志愿服务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有学者关注了红十字会信息化管理问题。还有学者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红十字会进行研究。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历经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要对中国红十字运动有一个全面完整的历史考察,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不能偏废。中国红十字运动在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红十字运动的脚步或快或慢,或紧凑或舒缓,都需要我们去记录,去聆听,去推敲,去思考,去告慰历史,去启迪未来,为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搭建一个更高更坚实的阶梯。
其一,深化整体研究。现阶段,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运动的整体发展历程已经有了基本轮廓的描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红十字运动》一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认识这一时期红十字运动的发展变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比这一时期红十字运动跌宕起伏、蓬勃发展的演进历程,相较近代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全面推进、硕果累累而言,改革开放时段的研究显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拓展。
一方面,需要强化重要历史事件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会沐浴改革春风,组织复苏,业务发展,并逐步融入改革创新、开放融通的整体社会变迁当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许多重要关节点上,都有着中国红十字会的靓丽身姿,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投身精神文明建设,开创国际交往的新局面,参与援非募捐活动,推动海峡两岸的沟通交往等等;再如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依法建会的初步成效,管理体制的初步理顺,不断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应急救援的重要成果,公信力建设的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道路的持续探索,红会法修订的重要成果,等等,都需要理论研究与探索的深入开展。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运动研究。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全国统一的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中国红十字会特定的职责范畴和价值追求决定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能够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人道主义的保障和支持。中国红十字会系列博爱工程——救援工程、生命工程、爱心工程、文化工程——持续推进,注定会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频共振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的红十字运动研究,需要学界业界聚焦新时代,关注中国特色红十字运动的实践创新,创造出体现深切时代关怀的理论成果。
其二,拓展区域研究。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加强区域红会史研究势在必行。近年来,红十字运动的区域研究渐成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整体看来,现阶段红十字运动区域研究的主要成果还是集中于近代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研究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和总会的指引下,各级地方红会和基层组织蓬勃发展,编织出人道事业的多彩画卷。这些红十字运动的地方性实践极大丰富了红十字运动的内容,对之进行研究与考察、总结经验教训非常必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各地红十字运动逐步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加强区域红十字运动研究成为拓展整体研究视域的应有之义。本质而言,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应该具有系统性推进的特征,在总会的组织结构之下,以行政区划为界标的地方红会是中国红十字组织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内蕴活力赋予地方红会开拓创新、持续发展的前行动力,他们的发展与总会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十字运动蓬勃发展的宏观画面。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红十字运动研究,区域研究应该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没有区域研究,整体研究是不完整的,研究结果也不足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其三,开展专题研究。按照池子华的观点,红十字运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纵横”两大板块。“横”的方面,是红十字人道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新修订的红十字会法赋予中国红十字会九项职能,无论是应急救援、救护培训、无偿献血、器官与骨髓捐献,还是国际救援、国际人道法宣传、人道服务活动,任何一项都是千头万绪,值得作为专题研究深入探究。在“横”的方面,红十字会“多边关系”的研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诸如红十字会与政府的关系、与其他公益慈善组织的关系、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与媒体的关系、与救助对象的关系等,以及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关系、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横向联系编织起一张庞大的“关系网”,这也决定了红十字运动多边关系的研究成为专题研究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如此看来,红十字专题研究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是一块值得开垦的沃土。
其四,呼唤跨学科研究。红十字运动属于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理所当然成为红十字运动研究的重要方法。“红十字运动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如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灾害学、伦理学、文化学、社会工作与管理、国际关系学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高屋建瓴,多层次、多角度地对红十字运动进行综合研究,更好地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红十字运动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理论上讲,“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由四大子系统构成,即社会过程、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调节与控制,各系统又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由此构成一个系统网络,从而架构起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红十字运动的研究对象与这四大子系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红十字会是近代以来参与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其次,作为社团,红十字会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再次,红十字会参与社会产品的“第三次分配”,在大众物质生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传播人道主义,在社会生活的精神领域中发挥作用;又次,红十字会从事博爱恤兵、扶危济困活动,对社会广泛存在的战乱、灾疫、贫穷以及孤老病残等社会问题多有参与,在社会问题的调节与控制方面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由此可见,红十字运动研究为我们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一片沃土,特别是可以充分借助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红十字运动进行深入考察。
其五,增强研究学理支撑。朱从兵认为:“要进行中国特色的红十字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当务之急在于学术视角的转换,要跳出红会看红会,跳出红十字运动看红十字会运动,提高红十字运动的学理性,建构起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红十字学的创立提供学理支撑。”的确,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深入发展,需要跳出红十字会本身,需要利用各学科深厚的学理支撑,抽丝剥茧般地进行分析和考察。既然红十字运动研究需要多学科联手和集体攻关,那么就涉及到运用相关学科理论方法构建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学理支撑问题,而要使“红十字学”真正登堂入室,必须系统掌握和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理论方法,重新审视红十字运动的纵向推进和横向拓展的内在机理和演变规律,使红十字运动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和立体。不能否认,无论是从研究论文的角度,还是从学位论文的角度,现阶段的红十字运动研究引起了各学科的广泛关注,但很多文章并未真正站在学科前沿的高度,对红十字运动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理建构,而只是将红十字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代表,以之作为个案对相关问题进行理论的分析、结论的验证和观点的考察。换句话说,在有些跨学科的考察中,红十字组织只是研究的一个元素或工具,而非把红十字会作为研究本身深入剖析。
其六,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红十字运动研究,应该也必须具有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深沉的现实关切。红十字运动自诞生以来,从未缺席参与社会变迁并已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会更是深度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来。进入新时代以后,红十字会全身心投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当中,助力脱贫攻坚,参与疫情防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无论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还是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红十字会都可以以独立的姿态参与其中并贡献一份力量。
近些年来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联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上海嘉定、浙江嘉兴、江苏盐都基地共同举办了“‘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依法治会’与红十字事业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与红十字事业”“红十字会软实力建设”等学术研讨会,都是针对红十字事业面临的具体问题开展的专题研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红十字人道工作领域涉及的问题可谓“繁星点点”,浩瀚无边,只要有心,可以发现无穷无尽的课题有待深入研究。红十字运动研究关涉和参与现实重大问题的研究也一定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其七,加强实证研究。红十字运动研究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学问,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红十字运动研究,与国家大政方针和现实社会运行都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关联;同时,随着近年来红十字会关注度的提高,一些负面的声音和评价也时常引起舆论风波,这同样需要对红十字会进行近距离的可视化的实证研究。在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的推动下,一批实证性研究成果丰富了现阶段的红十字研究。虽然实证性研究文章不少,其中主要关注了卫生救护培训、社区服务、社会救助、艾滋病宣传教育、红十字青少年、无偿献血、骨髓捐献、经费审计、公信力调查、志愿服务等问题,为推动红十字运动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但总体而言,现有成果与红十字事业现实发展状况还存在差距,需要有更多学界业界人士参与进来,为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内涵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其八,做好资料整理。中国红十字运动的资料极为丰富,研究中国红十字运动大有可为。对于改革开放起来的红十字运动研究,同样不缺少资料,而且资料的获得较之其他历史时段有着更为便捷的方法和手段。但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红十字运动的研究资料缺乏系统性的整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的推动下,近代红十字运动研究的相关资料陆续集结出版,但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资料,尚只有总会汇编的《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为推动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运动的研究,在资料整理方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中国红十字》《博爱》杂志所涉及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和集结出版;第二,倾注力量对《中国红十字报》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第三,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继续集结出版改革开放时期红十字会总会和地方红会的档案资料;第四,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总会和地方红会内部刊行的出版物。
综上所述,现阶段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红十字运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拓展空间。特别是尚缺少有较大影响力的权威性论著的发表,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也没有得到完全彰显,这就需要学界和业界同仁携手,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投身红十字运动的实践创造与理论探索,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开创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新领域、新境界。
注释:
① 参见杨红星:《挫折后的振起(1966—2004)》,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② 参见杨红星:《复兴与蓬勃推进(1976—2004)》,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③ 参见杨红星:《改革开放以来的红十字运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④ 参见王连勇主编:《门头沟区红十字事业60年(1950—2010)》,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年版。
⑤ 参见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88年》,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丛书·红十字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江苏省红十字会编:《红十字运动在江苏——110周年大事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⑥ 参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苏州红十字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南通市红十字会编:《南通红十字志》,南京出版社2019年版;刘玲、张飓主编:《徐州红十字志》,黄山书社2013年版;南京市红十字会:《南京红十字会110年史志》,南京出版社2014年版;《常州红十字志》编纂委员会编:《常州红十字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⑦ 参见刘超英主编:《昆山红十字运动发展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盐城市盐都区红十字会编纂:《盐都区红十字志(1915—2015)》,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吴玉林主编:《盐都红十字事业》,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⑧ 参见池子华、郝如一主编:《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池子华、张丽萍、汪丽萍主编:《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2005—2009)》,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池子华、邓通主编:《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2010—2014)》,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池子华、邓通主编:《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2015—2019》),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⑨ 参见法律出版社法规出版中心编:《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法律出版社法规出版中心编:《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⑩ 参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国外红十字会法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⑪ 参见郭林茂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人口卫生体育室、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修改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宣传教育与公法研究中心组织编:《红十字会普法宣传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⑫ 参见杨红星:《红十字会与两岸关系变迁——以“金门协议”的签订为例》,《学术评论》2012年第1期。
⑬ 徐国普:《试析中国红十字会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1979—1991)》,《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2期。
⑭ 杨红星:《“为了非洲的旱灾灾民”》,《中国红十字报》2009年7月7日。
⑮ 施爱国:《印度洋海啸灾难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江亦曼:《中国红十字会与国际救援》,《求是》2005年第5期。
⑯ 杨红星:《抗击“非典”战役中中国红十字会慈善行动简论》,《文化学刊》2007年第6期。
⑰ 江亦曼:《用理论引领实践》;池子华:《创建“红十字学”刍议》;周秋光:《三大进展四大贡献五项成果》;刘世和:《红十字理论研究的困惑与思考》,均见《中国红十字报》2009年4月17日。
⑱ 张立明:《红十字精神:从基本良知到道德高地》,《中国红十字报》2019年6月19日。
⑲ 胡晓强:《中华传统文化与红十字精神》,《中国红十字报》2009年2月27日。
⑳ 郝如一、刘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十字精神》,《中国红十字报》2014年3月4日。
㉑ 池子华:《红十字会“能力建设”的理论思考》,《中国红十字报》2010年4月13日。
㉒ 何传军:《能力建设是增强红十字实力的基础》,《中国红十字报》2009年11月20日。
㉓ 王海京:《基层组织建设是红十字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红十字报》2008年4月8日。
㉔ 赵国创:《红十字会急需加强的10种能力建设》,《中国红十字报》2010年4月13日。
㉕ 池子华:《提振公信力要有信心耐心恒心——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之路的瓶颈及突破路径》,《中国红十字报》2015年12月8日。
㉖ 侯秀田:《红十字会公信力建设思考》,《中国红十字报》2012年11月23日。
㉗ 王海京:《公信力——红十字会的生命线》,《中国红十字报》2016年1月5日。
㉘ 赵白鸽:《新时期红十字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红十字报》2012年5月8日。
㉙ 参见池子华:《在深化改革中砥砺前行——中国红十字事业改革史》,《中国红十字报》2018年4月24日;池子华:《红十字会改革的“问题导向”——浅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革方案〉》,《中国红十字报》2018年12月21日;池子华:《以史为鉴推进红十字会改革创新》,《中国红十字报》2018年12月25日;张青:《提升站位 放大格局——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之我见》,《中国红十字报》2018年5月4日。
㉚ 池子华、张丽萍、吴玉林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15),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4页。
㉛ 池子华:《怎样实现“依法治会”》,《中国红十字报》2014年11月21日。
㉜ 池子华、王国忠、吴玉林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16),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
㉝ 池子华、王国忠、陈海高、傅琦红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17),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
㉞ 《顺应时代潮流 厚植发展优势——“五大发展理念与红十字事业”研讨会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中国红十字报》2016年10月28日。
㉟ 池子华、王国忠、陈海高、吴海松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18),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
㊱ 邓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危机管理的历史考察》,苏州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㊲ 吴佩华:《中国红十字外交研究(1949—2009)》,苏州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㊳ 杨红星:《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红十字运动研究(1978—2004) 》,苏州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㊴ 王慧敏:《苏州红十字会的“生命工程”:以1982—2007年为时段的考察》,苏州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㊵ 沈燕燕:《江苏红十字青少年运动研究(1949—2005)》,苏州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㊶ 戴晨曦:《制约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救助功能的因素分析:以X市红十字会为例》,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㊷ 崔海燕:《当前中国红十字组织的职责探析:以上海市红十字会为例》,复旦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㊸ 陶美娟:《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以苏中某区红十字会为例》,苏州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㊹ 王竹君:《机制设计视角下的红十字会外部监督研究——以H省红十字会为例》,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㊺ 毛妍:《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与红十字会的参与——以浙江省红十字会为例》,浙江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㊻ 张晓沛:《广东省慈善组织治理结构研究——基于深圳市宝安区慈善会和广东省红十字会的案例分析》,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㊼ 邱文健:《红十字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角色重塑研究——以惠州市为例》,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
㊽ 王安平:《慈善组织声誉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红十字会为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
㊾ 王会庆:《我国红十字会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内卷化及规避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湖北大学2021年硕士学位论文。
㊿ 陈晓:《红十字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以武汉市新冠疫情防控为例》,华东政法大学2021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