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全胜
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空间一系列问题的克服,需要加强空间生产思想的研究。研究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空间生产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自然空间是物理性的,具有先在性,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空间。人类的生产实践不断改造着空间,让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关系性。空间生产在社会历史中形成和呈现差异,被很多社会意义包围。空间生产与阶级、权力都有联系,在自然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展开。一些学者推动了社会批判的空间转向,让人们关注空间问题。国内学界对空间生产的研究晚于国外学界,但已有较多成果。研究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能够深化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拓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我们需要从伦理学角度考察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探索空间生产和伦理形态的结合路径。
西方学者对空间生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关注点不同,但都推动了空间生产思想研究,促进了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出现了亨利·列斐伏尔(以下简称列斐伏尔)、大卫·哈维(以下简称哈维)、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以下简称詹姆逊)、爱德华·苏贾(以下简称苏贾)、曼纽尔·卡斯特(以下简称卡斯特)、米歇尔·福柯(以下简称福柯)等一大批空间学者。他们深化了空间理论,反思了当代空间问题,考察了空间政治、个人的空间生存状态等,尤其是考察了当代的空间生产模式。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空间转向,对传统空间观念进行了反思,推动社会科学更加关注空间。苏贾在《后现代地理学·重申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空间》中首先提出了空间转向。列斐伏尔等人推动了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把空间批判引入城市化和社会空间,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空间生产是资本增殖的工具。列斐伏尔认为,资本缺失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完成积累。空间是复杂因素形成的,是再生产的构成部分。“今天很少有人会否认资本和资本主义对现实空间实践产生了影响,包括建筑施工的投资分布和国际分工。”①随着科技进步,空间生产在资本增殖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既加快资本增殖,又间接促进社会空间演变。
美国学者詹姆逊认为,空间转向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征,能够区分不同的学派。后现代社会是由空间主导的。在后现代的文化背景中,空间比时间对人更有影响力。后现代工业社会存在超空间,需要从文化和心理角度理解超空间带来的困境。当代社会空间是浅薄的,丧失了厚重的历史感,不断变动和改革。人们难以把握整体的社会空间,需要建立后现代的空间认识,用后现代美学变革全球空间。晚期资本主义衍生了跨国性的空间结构。“距离在后现代主义新空间中已经取消,我们被淹没在这个业已充满的容器中,甚至连我们后现代的躯体也丧失了空间坐标。”②很多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缺少关于空间的论述,需要给马克思补充空间理论。
法国学者列斐伏尔是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其《空间的生产》开启了西方空间生产研究。列斐伏尔批判了以前的绝对空间观,并从空间维度看待人类社会的演变,将城市空间看作空间生产的主要场地,分析了空间政治的运作模式。列斐伏尔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矛盾,倡导进行空间革命,实现城市权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思想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的发展。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存在形式。他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运行机制,分析了空间生产和资本运作的紧密关系。空间生产转移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让社会空间成为商品。空间生产通过空间剥削、空间扩张等手段缓解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只会加剧人类的灾难。空间生产凭借实践和想象将城市的现实连接起来。空间生产让社会空间充满等级,将完整的社会空间破坏为割裂的、等级的、抽象的空间,并将空间问题扩散到全球。社会空间已经成为同质的商品空间。列斐伏尔要求建构社会主义差异空间对抗资本主义抽象空间,打破空间中的政治权力结构。
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导致空间地理发展失衡,让很多学者关注空间问题,提高了人们对空间正义的认识。随着空间研究的兴起,出现了哈维、苏贾、福柯等很多研究空间的学者。他们继承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思想,在全球化时代分析空间正义的实现问题。
美国学者哈维在《新帝国主义》中对资本的灵活积累进行了分析,反思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导致的非正义现象,要求实现城市空间权利,建立正义的空间。③哈维认为,空间非正义现象是资本造成的,要基于地理维度建构空间正义。他认为,空间能够生产是因为空间内有社会关系,有资本的推动,资本推动城市空间不断扩张,让全球空间地理发展失衡,出现了大量空间非正义问题。
哈维考察了资本导致的不平衡地理空间,要求消除地理发展失衡。哈维指出,地理空间的性质是由物质生产实践决定的,地理空间中充满了社会关系,并建构了社会关系。城市空间、全球空间和生活空间中都充满着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导致时空压缩。哈维揭示了地理空间中的政治权力和阶层划分,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地理学,期望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能带来空间正义。地理学家威廉·史密斯出版了《不平衡发展:自然、资本与空间的生产》一书,补充了空间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并提出自然生产概念。④福柯认为,资本权力和社会空间形成了微妙的关系。资本让社会空间成为规训的空间,让空间主体失去独立意识,成为机器般的存在。他在《另类空间》中认为,空间与权力的差异化关系是空间矛盾的根源,形成了很多异托邦的空间。异托邦的空间混淆了人们的空间审美,让人们沉迷于虚拟的符号空间。
列斐伏尔认为,未来的时代是都市时代,都市是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产物。城市空间是复杂系统,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等构成,能为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分配提供服务,是空间转换的核心。⑤城市空间是空间生产的主要场地,让城市面貌不断发生变化。城市空间被资本支配,出现了很多空间问题,加剧了城乡对立和阶级对立,加大了贫富差距。哈维也将城市空间作为研究重点,探讨了城市空间与经济剥削的关系。城市空间加重了经济剥削,让人们的生活陷入利益的泥潭,失去了田园生活的美好。⑥苏贾分析了女权主义和城市空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第三空间。第一空间是现实的具象空间。第二空间是认知的想象的空间。第三空间是对具象空间和想象空间的突破,是他者的空间。⑦而雷·奥尔登堡认为,第三空间是居住和工作地点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空间,如咖啡馆、茶馆、酒吧等具有社交功能的空间。第三空间是中立的,没有物理、政治等壁垒,是基于人的社交需要才产生的。第三空间是除了家和工作场所以外人喜欢或被迫喜欢的第三个场所。
卡斯特分析了信息化对空间生产的影响,分析了信息空间等城市空间新形态。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认为,互联网空间是不断流动的信息空间。流动空间是靠信息来推动,是共享的。信息空间重构了城市空间,让技术精英主导了城市空间的发展。鲍曼指出,信息空间的发展,突破了时空距离,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导致了私人空间公共化。⑧吉登斯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人们不再面对面交往,而是在家就能与全世界的人通过网络交往。网络是在场和缺场的结合,让人们的交往打破了空间障碍。⑨
正义是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西方哲学家一直非常关注正义。他们的正义研究能为当代学者的研究提供思想资源。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一直关注正义问题,并在1971年出版了《正义论》。罗尔斯认为,社会允许差别,但对财富和收入差距应该加以限制,不断推动社会公正,让个人自由和权利得到保障。罗尔斯用规则和领域的划分来调节自由和平等的矛盾,主张用利益补偿来保障每个人的地位平等。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推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从自由主题到平等主题,促进了人们思考正义问题。诺奇克、德沃金、麦金泰尔、桑德尔、柯亨等不赞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空间正义对西方社会学影响很大,让西方学者用空间正义拓宽了伦理学的研究视域,推动空间正义研究不断深入。南非地理学者G.皮里在1983年发表了《论空间正义》,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空间正义概念,论述了空间正义的维度,审视了从社会正义过渡到空间正义的路径,指出空间可以成为对抗非正义的场地,从而提出了实质的空间正义范畴。皮里的空间正义观点为后来的洛杉矶地理学派对空间正义的探讨提供了基础。哈维在1973年出版《社会正义与城市》一书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考察了城市空间与正义的关系,试图从空间与地理、自然与社会等关系中揭示正义问题。哈维倡导城市权利,论述了空间非正义问题的源头及运作机制,促进了空间正义的研究。空间正义是特殊的正义,应该促进城市空间的平等。
苏贾开启了后现代地理学,提出了社会空间辩证法,其城市空间批判理论补充了空间正义的内涵和意义。他的《寻求空间正义》一书对空间正义的内涵、理论维度进行了具体论述,考察了空间正义的理论逻辑和现实任务,从城市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空间正义的实现路径。他认为,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能提高空间的地位,推动资本家建立合宜的城市空间,从而提高人们的空间居住条件。空间正义是正义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建构实质性的空间正义。苏贾认为,空间体现着政治权力和社会关系,有静止性和变动性。空间生产中有着冲突、矛盾和剥削,导致了空间非正义现象,阻碍了人的空间生存。第三空间有利于建构空间正义。“从广义的概念来讲,一个正义社会所具有的品质应当是:‘自由、平等、民主’”。⑩苏贾提出了自然空间、观念空间、生存空间等空间形态,对居所建筑、城市空间规划、国家权力结构等进行了研究,要求解决空间中的权力失衡,提出了空间正义的实现路径。
20世纪70年代,城市化快速发展,推动社会科学发生了空间转向,让空间问题日益被人们关注,激发了国内学者研究空间问题的兴趣,一些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作为空间问题研究的重要维度。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也让国内学者更加重视空间问题。学者们突破了教科书中马克思空间思想的框架,从实践角度去理解空间。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城市空间及其问题,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出版了一些著作,如叶齐茂和倪晓辉的《叛逆的城市——从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高春花与强乃社的《寻求空间正义》、何艳玲的《城市政治学理论前沿》、王文斌的《后现代地理学》等。国内学者对空间生产相关的著作也进行了翻译,如包亚明主编的“都市与文化译丛”、李春的《空间与政治》等。对于《空间的生产》,国内很多学者进行了翻译,但由于一些原因,只有刘怀玉等的翻译版本出版。进入新时期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学者更加注重马克思社会空间思想的研究,考察了空间批判理论的出场背景、内涵、政治意义等。
国内学者在研究城市化问题中,关注了西方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他们认为,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理论在其后得到了验证,并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发展,推动了社会批判的空间转向。他们介绍了列斐伏尔、哈维、苏贾、詹姆逊等人的空间理论,翻译了他们相关的空间论著,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来自马克思空间思想,并在新的时代发展了马克思空间思想。马克思用“世界历史”表达资本的全球化扩张。学者们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分析了社会科学空间转向和马克思主义的关联。胡大平对哈维、苏贾、福柯等人的空间思想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重要性。他认为,西方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能够弥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不足,但不能用空间生产逻辑取代社会生产逻辑。李春敏指出,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思想继承了马克思空间思想,从城市化、全球化、日常生活等开启了空间思想的新视野。
学者们批判了空间生产资本化,要求建立无产阶级性质的空间形态,坚持马克思空间思想。张一兵等认为,空间生产与全球化密不可分,空间生产资本化推动了城市化,也导致了空间的同质化,引起了区域发展失衡。资本推动空间生产在全球扩展,让空间出现了资本化、政治化、同质化等问题。仰海峰认为,空间生产是资本在全球空间布展的过程。“全球化就是资本在空间上的布展。”⑪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压缩了时空,让资源在城市空间聚集,使一切空间都被资本控制了。全球化让各种社会空间都转化为资本空间。信息时代,网络加速了空间重组,将一切空间都符号化了,在资本运作中成为流动空间,推动后工业空间的产生。
学者指出了资本通过占有空间获取利润的过程。资本通过商品流通扩展了地理空间。空间生产通过资本扩展了统治。空间生产具有政治性和全球性,让一切空间都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空间生产与资本逻辑有紧密关系,空间生产就是资本逻辑推动的经济运作过程。任平认为,空间生产也是一种资本生产,推动世界历史的到来,体现了资本运作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资本运作要求资源的空间聚集,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形成。资本逻辑让空间生产不断进行,促进了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行,构建了全球交往的体系和空间结构的变革,也加剧了阶级冲突,引发了无产阶级的普遍反抗。城市化是空间生产的主要表现形式,要理解空间资本化的逻辑,消除空间生产异化。
城市空间是马克思空间思想的重要内容,国内学者阐述了城乡空间对立、空间剥夺、空间政治变革等。城市化在资本的支配下快速地进行空间生产。空间生产的过程就是资本增殖的过程,是资本支配空间生产的过程。包亚明认为,资本空间化的一个表现是土地资本化,资本让土地这种自然空间具有了商品价值。资本通过占有土地推动城市化,实现全球扩张。
空间问题并非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资本主义只是加剧了空间问题。空间生产延续了资本主义的寿命,促进了社会空间的整合和重组。人类社会就是空间生产的历史。庄友刚认为,“整个人类史就是开辟和利用空间、创造和生产空间的历史,简言之,也就是空间生产的历史。”⑫空间生产制造了人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是人的物质生产在空间的深化。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空间生产与资本联系不紧密,主要是人对自然空间的改造活动,对自然破坏小。资产阶级让空间生产听命于资本,满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压制了底层民众的空间利益,让空间生产背离了人的自由发展,出现了空间异化和空间剥削。张梧认为,资本和空间是相互渗透的。“空间即资本,资本即空间。”⑬空间生产被资本支配而有了扩张性,对空间进行了资本化塑造。资本让空间生产充满政治权力,建构了资产阶级需要的空间形态。资本让空间商品化,让一切空间都具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满足了资本增殖的需求。空间生产资本化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国内学者为了回应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缺少空间维度的质疑,梳理了马克思空间思想。任平认为,马克思不存在空间的缺场,而是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张鸿雁在其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与城市》中,分析了马克思城市空间思想,探究了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孙江在《“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中认为,空间生产是有多种层次的,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空间运动。胡潇认为,马克思对空间生产有着透彻的分析,阐释了空间生产、工业和城市化的关系,马克思才是社会空间理论的开创者。⑭
学者们从本体论、社会论、价值论等角度解读马克思空间思想。李春敏认为,马克思解读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结构,分析了空间剥夺造成的危害。⑮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涉及了不同维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剥削性,要求建立人民群众的空间形态。马克思建构唯物史观时隐含了空间生产的观点。现实的人不仅创造了社会历史,也创造了具体的社会空间形态。社会历史演变与空间形态变革紧密相关,资本主义创造了剥削和压迫的空间形态,共产主义将克服空间异化,创造和谐、自由的空间形态,实现人的空间解放。
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体现着多重批判主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对人的生存空间的剥夺,能够推动空间正义的实现。资本控制了劳动,也控制了空间生产,让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空间生产在资本的支配下,制造了经济空间,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工具。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呈现着资本批判、政治批判和生态批判等主题,批判了空间生产中的资本逻辑和政治权力,要求打破空间等级秩序,建立生态的空间生产模式。汪民安指出,空间生产已经被卷入阶级斗争,需要空间革命对社会空间进行重组。
国内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马克思的时空观,认为社会实践推动了空间的形成。刘奔、俞吾金和余章宝等考察了马克思空间思想的形成基础,指出社会实践对于空间形成的基础作用。学者们认为,马克思对时空的研究,推动了时空范畴从哲学转向了社会实践领域。马克思从社会实践角度理解空间,实现了空间观念的时代变革。社会空间是物质生产的形式,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时间。俞吾金认为:“马克思从来不以超历史的、抽象的态度来谈论时空问题,他是从考察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时空学说的。”⑯马克思从社会实践角度考察时空,强调了人在社会空间中的地位,突出了空间的社会历史性。马克思空间观不同于传统空间观的地方就是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刘奔认为,物质运动形成了特殊的时空形态。社会空间是空间的社会关系化,与人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空间生产存在等级结构,让资产阶级的空间压制了人民群众的空间。马克思论述了社会空间辩证法,强调了社会空间的能动性,试图把社会空间提高到与社会时间同等的地位。
社会空间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的。余章宝认为,社会实践是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中介,人不断通过社会实践将自然空间改造为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是实践活动的结果。”⑰社会实践决定了空间生产的量和质,让空间生产实践的范围和规模扩大,也能推动等级性空间秩序变为公平自由的空间秩序。社会空间是社会实践对象化的产物,推动了空间的不断变革。共产主义空间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要求个人要服从国家和集体。无产阶级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推动建立人民群众的社会空间。
国内学者很重视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理论,并利用空间生产视角反观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和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全球化、区域化等空间问题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中国城市化就是空间发展的过程。城市化时代出现了很多空间问题,呼吁空间理论的指引,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必然受到学界的关注。我国学者对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进行了应用性研究,有了较多的学术成果,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理解。一些学者还分析了我国的空间问题,提出了解决空间问题的举措,对空间生产本土化进行了思考。学者们认为,中国城市化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环境保护,节约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走多元复合型道路。政府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城市化模式,发展各类城市,尊重经济规律,维护生态环境,扩大城市规模,促进产业升级,采用民间资本,利用大城市的拉动效应,解决失业问题,促进规模经营。解决城市空间问题不在于人口调控,而要采用市场机制调配资源,避免权力对资源的强制调配,要允许人口自由迁移,疏解大城市的功能,建立集中疏散基地,把过于优越的教育、医疗、文化企业疏解到新区,采用新政策遏制房价高涨。车玉玲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转向对中国城市化有重要启示。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空间思想是为了指导中国城市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平衡发展。
总之,学者们认为,马克思是从社会实践角度考察空间生产的,社会实践构成了空间生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更注重时间而不是空间,但补充了空间的社会内涵。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可以为我国城市化提供理论指导。
国内学界对“空间生产”的道德哲学研究较少。有少部分学者从空间正义等角度对“空间生产”进行了伦理学考察。代表性学者主要有:曹现强、陈忠、狄金华、孔明安、任平、王志刚、汪民安、吴宁、张中,等等。
有的学者分析了空间正义的评价标准和原则。任平等对空间正义的内涵做了剖析,并将城市空间视为集体空间资源。他认为,空间正义就是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分配的正义。空间生产过分追求利润,必然导致社会空间不平等,损害大众的空间利益。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党和政府提倡。
进入21世纪,学者对空间正义的考察增多,但是对马克思空间正义的论述仍较少,而且散见于城市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胡大平认为,空间正义是对空间失衡现象的消除,是为了建构可持续的社会空间。空间正义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重要路径。⑱陈忠认为,空间正义更多是社会正义,是期望得到平等的空间资源,建立和谐公正的空间。张春玲认为,空间正义要保障公民的空间机会均等,实现公民的选择自由。⑲曹现强等指出,空间正义拓展了正义的理论视域,让人们重视正义的空间性,有利于消解空间不公。姚尚建指出,城市治理需要引入空间正义视角,努力建构完善的社会空间,达成空间平等。张中指出,空间正义要关注人的空间生存问题,努力消除空间政治的弊端,达成正义性空间。
学者们考察了西方哲学中的空间正义思想,评价了西方空间正义批判理论。学者的研究能够丰富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阐释路径。李秀玲等研究了西方马克思空间正义理论,拓展了马克思空间理论的研究视野。⑳我国城市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导致了一些空间问题。现实问题催生空间正义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空间非正义问题进行了探讨,期望消除空间失衡问题。刘红雨等从宏观、中观、微观等维度分析了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赫曦滢等从生产、分配、权力、伦理等角度分析空间正义的维度及当代价值,回应了我国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㉑
学者们关注空间权利和人本主义原则等对空间正义实现的重要性,期望通过制度改革实现空间正义。王志刚等从日常生活空间建构空间正义的主体原则,指出我国国情与西方不同,导致我国空间正义的建构应该坚持历史文化传统和问题谱系。王志刚解读了马克思空间正义的著作,努力建构当代马克思空间正义理论。他指出,马克思空间正义理论体现主体的伦理精神,能够帮助主体树立自由选择的意识,推动空间主体和客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王志刚还分析了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问题谱系,推动正义在空间维度的应用。他认为,空间正义有政治、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维度,再生产、消费、分配等都能实现正义。冯鹏志等认为,空间正义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㉒孔明安考察了空间权力的分配,要求打破资本空间支配权,建立无产阶级空间支配权。他从空间权力入手阐释了我国城市化的空间问题。㉓钱振明等继承了马克思对平均主义的批判,分析了空间正义与平均主义的区别,回应了马克思的实质性原则。㉔钱振明指出了空间正义对于社会公平和人民空间权利的意义,期望通过维护个人权利、保障个体公平、实现个人生活空间权利等路径实现空间正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能推动全部人的自由发展。人是社会空间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社会空间发展的组成部分。人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能利用技术服务于自己和他人,社会空间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人的身体空间也是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身体空间是物理和精神的。庄友刚指出,随着人的发展,必然突破固定的物理空间和四维空间,进入更大的空间。
总之,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为城市化时代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空间视角,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空间问题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对空间问题的考察起始于西方城市化危机,一些学者关注了西方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以空间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城市化问题。国内学者分析了空间生产的资本、政治、生态维度等,研究呈现着多方面。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空间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内涵、理论特征等做了研究,从资本增殖、全球化、城市化等角度分析了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空间生产是资本主导的,是全球化和城市化推动的,需要伦理价值的规范,落实人本主义。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研究需要加强伦理研究,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把握都市时代的精神,为空间伦理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范式。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指导,探索我国空间正义实现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并不像西方学者说的存在空间缺场,而是对空间进行了系统论述。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中彰显着对正义的追求。马克思不追求理念性的正义,而是追求基于现实的实质性正义。国外学者注重用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考察空间生产的流动性和多元性,分析了空间生产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阐述了空间生产的特点及导致的问题。国外学者解读了空间生产与资本、政治权力的关系,分析了空间生产在资本支配下导致的空间异化和空间剥削,考察了全球空间、国家空间、城市空间、家庭空间、身体空间等具体的空间形态。国内学者分析了空间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了空间生产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推动了人们对城市空间问题的关注,加深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弊端的认识。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有了较多有价值的研究,而且呈增多之势,已经取得丰富的、系统的理论成果,但关于马克思空间生产的伦理思想的著作和论文仍较少。国内对西方空间生产思想的理论意义探讨比较薄弱。国内一些学者总结了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演变历程,但文献资料的不足和自身运用这些材料的能力不足,导致对西方空间生产思想的挖掘不够充分,需要继续提升学术能力,增强外文文献的解读能力。国内需要努力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仔细考察马克思“空间生产”的伦理形态,提炼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伦理价值和时代价值:一要从伦理学角度研究空间生产,强化空间生产主体的道德意识,建立自由、平等、正义的空间形态;二要加强生态学角度对空间生产进行研究,努力推动空间生产生态化,促进人与自然空间的和谐发展。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空间伦理问题日益严重,需要从多维度考察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伦理形态。
国内的空间生产思想研究仍较宏观和笼统,需要继续深入细致的研究,加快国外空间著作的翻译。空间生产思想研究仍有拓展的空间,仍需要探讨空间正义的实现路径,建构马克思空间正义话语体系。国内对西方正义理论关注较多,而对马克思空间正义关注较少,需要加强对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研究。马克思空间正义研究要着眼于整体视角,依托具体历史的空间背景,践行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等原则,详细分析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空间正义思想,全面解读其思想内核,完整理解其语境。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建构中国特色的空间正义理论成为一种必需。我们需要从多维度解读空间正义的内涵,把握其核心思想,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建构人民群众的空间正义。我国正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平衡好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分配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平衡发展。空间正义要平衡空间发展,实现平等的空间权利,切实应用到城乡、区域等建设中。空间正义的实现是复杂的过程,需要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指导,实现空间生态正义、全球空间正义等。总之,国内的空间生产研究有着强烈的实证性和经验性,为我们剖析当代空间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但缺乏总体性和伦理性。为此,我们可以从总体和伦理意义上考察空间生产,突出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实践性和人文性特色,消除一些片面的城市化认知,分析中国城市化如何协调市场、政府、企业、个人等的关系问题,进而运用到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反思之中。
国内研究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采用无产阶级立场,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面地分析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多维度地解读空间生产的内涵。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和理论溯源。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也在不断完善。我们在梳理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时,需要立足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将其放在具体历史的社会环境中考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演变历程。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原则才能认清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全貌,理清其逻辑演变过程,推动空间生产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需要审视空间生产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缺陷,更好地指导中国空间生产实践。
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是完整的理论整体,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很多学科,包括地理学、伦理学、城市学和生态学等。我们需要对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依据现有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分析,确定相关的概念,分析空间问题,扩大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保证研究的系统性,明确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实践性、阶级性和伦理性。研究目的需要好的研究方法和原则才能达到。历史和逻辑相结合是马克思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我们要运用马克思的空间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研究也要采用比较法,特别是采用比较分析法,以突出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独特价值。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是在继承前人空间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对后人的空间生产思想有很深的影响,比较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与其他空间生产思想的不同,可以突出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创新性,更好地继承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
总之,国内外对“空间生产”的伦理形态研究仍较少。国内学者详细阐释了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内涵和特征,但对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源泉、发展逻辑等较少论述。国内研究要通过研究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演化进程,力图深入探究“空间生产”的伦理意蕴,并注重从理论形态和方法论的角度解读“空间生产”理论,引入伦理学方法研究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空间环境问题,探索其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强化集体主义道德意识,推动空间生产的和谐进行,实现空间正义。
注释:
①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Wiley-Blackwell Press,1991,p.9.
②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③ [英]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④ William Smith,Uneven Development Nature:Capital,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asil Blackwell,2008,p.9.
⑤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1页。
⑥ [英]戴维·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胡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63页。
⑦ [美]爱德华·苏贾:《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⑧ [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1页。
⑨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⑩ Edward W. Soja,Seeking Spatial Justic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0,p.9.
⑪ 仰海峰:《全球化与资本的空间布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⑫ 庄友刚:《空间生产与资本逻辑》,《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
⑬ 张梧:《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⑭ 胡潇:《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⑮ 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⑯ 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
⑰ 余章宝:《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探微》,《学术月刊》1998年第5期。
⑱ 胡大平:《社会批判理论之空间转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
⑲ 张春玲:《资本逻辑与空间正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7期。
⑳ 李秀玲:《试析索亚城市空间正义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㉑ 赫曦滢:《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理论探索》2018年第3期。
㉒ 冯鹏志:《时间正义与空间正义: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从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看可持续发展伦理层面的重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1期。
㉓ 孔明安:《空间正义的批判及其限度》,《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㉔ 钱振明:《走向空间正义: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