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晖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西安 710072)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高校课程思政是一个融合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一体化过程,需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本文通过分析思政教育的阶级社会本质,引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专业课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通过分析工科大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特点及其实践,阐述了高等教育的“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发展内涵,得出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需要每个高校工作者深刻认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工作贯穿到教育的每个环节的结论。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教育的社会功能总是其核心。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下一代形成社会认同,培养其维持社会功能的能力。在阶级社会,教育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培养接班人,就会形成为维护统治服务的各种教育思想理论。如中国传统教育目的是要教人“成人”,即教人明了做人的道理和本分,懂得人之为人所应具有的“性德”,养成健全的人格,以在社会(与他人相处)中能够理事相宜、安身立命。儒释道三家对此都有其指归、阐述和践行,形成了中国文化以德行教育为核心的源远流长的人文教育传统[1]。而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影响最深,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目的是将下一代培养成为合格的帝国公民,忠于国家。尽管东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但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通过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伦理秩序的人[2]。
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制度。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和教育等制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制度,又为经济制度服务。因此,不同的社会制度,其教育思想也大相径庭。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思想的政治根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其奉行多党制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是领导阶级,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而政治社会化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则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4]。可见,两种典型政治制度国家的现代教育思想也传承着其古代教育思想的衣钵,为当前的经济政治制度服务。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为谁服务,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可称为“泛教育”的思想,即教育就是让人们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在哪里学习都可以,宣称科技无国界。这种思想由于缺乏政治根基,结果就演变出反约束、反政府行为,打着所谓自由的旗号满足自己的私欲,破坏团结稳定。这种思想是西方自由意识的现代版,无视历史和阶级,俨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立不住脚。当前,东西方关系进入全面博弈时代,中国在许多方面还处于劣势,尤其是高科技领域,这种思想很容易让西方表面的领先误导那些没有辨识力的人,特别是在思想政治领域,国内西化思潮依然在涌动。此时,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教育的本来目的。事实上,西方国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政治性一向都很浓厚,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等几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特别是在政治教育方面有很多硬性规定。比如教学计划中政治科目的规定,对教师、校长和督学等思想政治教育者按严格的要求进行筛选[5]。因此,我国要更加坚定加强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坚定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理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并且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和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
当下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明确了这几点,思政教育工作就有了方向。除了专门的思政课程可以宣扬和推广思想政治理论和方法之外,应该且必须全面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教育方式和过程,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将思政教育落实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通过开展课程思政,从教育的本质目的出发,在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贯穿于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虽然科技无国界,但科技工作者有国有家。
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必须要将中华传统美德的家国情怀与专业课教学目的相结合。距今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家”“国”两字就已出现,距今三千年的青铜器“何尊”上,第一次出现“中国”字样,均体现了同一屋檐下、同一领域内的家国观念。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发展理念,弘扬实践出真知、实事求是、个人服务于家国的美德,是深深刻入中国人血脉的文化精髓。我们需要坚守和传承这种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明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吾辈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这正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目的,学好科学技术知识,充实自己,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与专业课知识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 世纪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其他学科都可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进行发现和革新。因此,任课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贯穿其中,形成专业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融会贯通,从而建设出课程思政的微观教学知识点。
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必须要将实事求是的实践观点与专业课学习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7]。要利用专业课的特点来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学习专业知识,实验实践是课程思政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验证理论,让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也是课程思政要让学生领悟的终极思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实事求是”让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去寻求真理,以全面、真实、负责的态度认识世界,不断去完善自我寻求创新,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实验实践环节践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而达成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宏观上,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国家政策。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就需要全面推进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针对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和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观下,课程思政教学任务包含三个重要因素:执行人、受教者和中介物。对于工科专业课,需要分析每个因素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措施和具体做法。
首先,工科教师是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执行人,其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程度决定课程思政教育的贯彻力度。因此,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解,是课程思政教育的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固然有师资、教材、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自信问题。自己都不信,道理都说不透彻,怎么让学生信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都是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学懂悟透,并以身作则。工科教师成长过程中受过严格的工科教育培养,也一直从事艰苦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实事求是成为大部分人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开展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学习,使任课教师深刻领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切实认真履行课程思政教育执行人的义务。
其次,工科学生是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受教者,其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决定课程思政教育的最终效果。工科学生经过长期高中数理化知识点的积累训练,在知识面、思维逻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一是知识面偏理性内容,相对缺乏思想政治和文艺性内容。二是擅长逻辑推理,思考问题偏于理性,性格相对执拗。因此,需要利用学生的知识思维特点来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这对课程思政内容和传授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根据专业知识内容和思政内容潜在的逻辑性来组织教学,通过推论、举例、实证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最后,工科课程是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中介物,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执行人和受教者之间的媒介,承载着知识和思想。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思政观点,需要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观点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充分融合。工科课程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非常契合,更便于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教学实践的课程思政内容,做好中介。
工科课程教学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以西北工业大学信息类本科某专业课为例,为了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需要根据教学知识点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课程思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点相辅相成,让学生积极去思考思政,在思考中受教于无形。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多维度理解,该课程设置了知识讲解、实验实践和论文研读三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根据各自的特点将思政教育融于其中。一是知识讲解思政。通过从原理上分析方法、定理等,使学生深刻理解和领悟前人学术思想,学懂相关技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融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矛盾论等哲学思想,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念。二是实验实践思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在复杂的现象与数据中,寻找与总结内在关系和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技工作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论文研读思政。通过阅读最新科技论文,触类旁通、旁征博引,把握科技前沿,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读书的信念,培养学生课题研究、团结合作和演讲表达等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素质。
课程思政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一而足。如与理论结合,可以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各种实践理论、政策法规等。又如与时事结合,结合当前发生的各类重要事件,如新冠感染疫情中体现的中国政治制度优势、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旨、抗美援朝70 周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等。又如与中国科技成果结合,讲述航天、航空、航海、火箭军、高铁和5G 等中国科技新成果中的科研精神和科技力量。再比如针对西北工业大学实际,与“西工大现象”结合,讲述老一辈的西迁精神、国防军工单位的“西工大现象”、新一代西工大培养的国家科技骨干等。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向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新中国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故事,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立德树人,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信念。
课程思政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形式应与内容相得益彰。对于理论性内容,可通过阐述、举例和类比等方式,深化理论思想,坚定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导。对于实例性内容和当前热点问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辩论、提问和新媒体手段调查等方式,让思想去碰撞,在思辨中笃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育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师者为学生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间接认识世界。关于认识,人类古老的象形文字形式,就表征了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从学习大自然开始的,将人对大自然的认识抽象成文字,然后有了文化。这一过程就是一种学、思、用的认识过程。相对应产生的文化,也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将文字记载的思想内容传承下去,就是一种知、信、行的实践过程。《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教导人们学习之外还要反复琢磨才能学有所得,倡导学思并重、知信统一。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认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发表的《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就是认识与实践、知行相统一的观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我国新时期的丰富与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任何知识思想的学习、实践、发展都是一个“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过程,其揭示了人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产生认知,并将这种认知反作用于外部世界,这种不断往复并逐渐提升过程的本质。学与知相通,学什么就能知什么;思与信相随,深入思考就会笃信;用与行相依,驾驭运用就要践行。针对高等教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也是贯彻“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思想的过程。知识传授是学知,价值塑造是思信,能力培养是用行,构成人才培养全要素。以“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思想为指导,践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传播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也是这一思想的自我验证过程。
对于大学教育,“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尤为重要。大学生处于“三观”建设关键期,离开父母开始独立面对社会,思考人生目标,确立人生价值。人的智慧并不在于你能记多少知识、信息,而在于你能否把各种信息归类分析、杂交综合产生新的信息;不在于你的知识量,而在于你的信息量;不在于你的信息量而在于你的信息源[8]。大学生也处于自我意识建设的蓬勃发展时期,对信息的来源和认识理解需要正确的引导,必须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教导他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让大学生学会、知晓正确的理念和意识,思考、笃信正确的理论和思想,运用、践行正确的方法和意识形态。
教师是践行“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主力军。2019 年4 月8 日,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主持教育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强调“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取得实效”。课程思政是实现大学生立德树人目的的重要综合教育理念,任课教师是执行这一教育理念的主力军。任课教师自身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保持对时事政治清醒的头脑,并能关注学生的关注,做到知己知彼,因势利导地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需要每个高校工作者深刻认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工作贯穿到教育的每个环节,做到“十育人”和“三全育人”。深刻领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将知识传授(学知)、价值塑造(思信)和能力培养(用行)三者融为一体,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