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艺术学院 金转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引起各方重视。2021年,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进一步部署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融入党建工作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高校党建工作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中国民族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它历经千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凝结着中华人民的思想智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坚实基础,是以文载道、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塑人、以文铸魂的重要滋养与资源。在当前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高校党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党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精髓,有利于发挥高校党建思想启发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不断积累而来,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思想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精神追求和立德修身的处世哲学,是高校党建丰富的文化土壤。《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高校党建工作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并弘扬国学文化、红色文化、传统美德等,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启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启迪作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建思想引领有着相融相通的育人宗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由此可见,高校党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品质作为育人的首要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传承美德,塑造具有新时代青年标准的精神风貌。
(二)融入中华优秀德育思想,有利于发挥高校党建德育教化作用。“德育”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如儒家思想中蕴含的“立德为本”伦理道德规范,在时代发展中已作为做人处事的原则规范。我国古代教育重视道德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的作用,道德对人们具体行为的规范约束力较强,成为品德高尚之人必然重视品德的修养。新时代,国家提倡传承优良传统家风,以此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改善,这些优良的道德品质正是高校党建可借鉴的育人题材,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有利于发挥高校党建价值引领优势。古往今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主张“以人为本”“本固邦宁”“修身齐家”的价值理念,深蕴“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治国理政智慧,这是当前党史发展、人才培养借鉴的重要资源,也对大学生修身养性、锻造品格有着强烈的价值引领作用。大学正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将止于至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建工作中,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品格,提高自身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的融合,既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又能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高校党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纵观当前高校党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总体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土壤。然而,高校党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还不够。内因方面,高校党建工作队伍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领导与党员教师并未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到位,无法准确将其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建设与培养中。外因方面,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多元文化冲击,加之西方文化渗透,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他国价值观的影响,对本民族文化自信不足,对马克思主义认同不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不深入。从国家层面来看,提倡党史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只是蜻蜓点水,未深入内核。一些高校党建工作专职组织员配备不足,党建队伍不健全,对党建工作研究不够。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及特征的深入了解,未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民族兴盛和国家强大的重要意义,不能有效地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的高校党建工作还停留在基础内容上,未涉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有的高校党课会有意识贯穿讲解传统文化常识、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等,虽然能在小范围内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但是高校党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仍不平衡、不充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单一。多数高校提倡党建工作要与日常育人紧密结合,不能为了党建而党建,要回归到党建工作育人本质当中。但实际工作中,面临方法单一,缺乏整体谋划,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困境。当下“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体,自我意识更加强烈,目的思维更加明确,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同时,他们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突出,对于事物更有批判精神,敢于主动提出想法和意见,也有较强的表现欲。有些高校党组织由于未考虑到这些因素,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建就是每学期组织几次阅读经典书籍、演讲比赛等。使党建工作方法呈现单一化特征,无法达到党建育人的目标,也无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建工作达到深度融合。
高校党的建设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管党治党智慧,结合校情运用好、融合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找准传承抓手,打通发展路径。一是要找准二者融合切入点,提高传承水平。高校党建可以在教育培养、发展党员以及党员管理等方面找到二者契合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课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校园文化活动。以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讲述党史故事等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主题党日教育,让优良传统浸润学生心灵,形成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要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完善高校党建协调机制,形成党建育人合力。在新媒体、大数据的冲击下,传统党建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下情况。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完善学校党委、党建办与各党总支、党支部间的联系机制,利用智慧党建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阵地。鼓励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自发性拍视频、编辑公众号等形式,创作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和动漫作品,创新传承方式,带动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民俗文化的了解和重视;创建耳濡目染的党建品牌活动,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培养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心怀天下的优良传统品德。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是党的理论的创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校党史教育要将党的理论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师生获得无比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
(二)党建结合实践,形式结合内容。一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志愿服务,以专业或兴趣组建团队,在校园、社区开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活动。以艺术院校学生党支部为例,可以充分利用艺术专业特点进行爱心节目演出志愿服务活动。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展现中国乐曲的魅力;戏剧专业的学生可以演出经典剧目宣扬中华国粹文化;绘画专业的学生可以宣讲中国画等传统绘画知识等等。参与这样的志愿活动,党员亮了身份,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宣传并弘扬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意义,同时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二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社会实践。可以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调研活动,选择文化遗产之地或者古代名人故居等地进行探访等,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感悟中华民族蕴含的生生不息的力量。三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建题材进行文艺创作。高校应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好、融合好、发展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有现代价值的文艺作品进行再创造,丰富党建文艺作品内涵,创造更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化要不断创新,使其活起来;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深刻思想,将之提炼出来,为党的建设所用,发挥高校党建育人价值属性。高校党建应创新工作方法,借助各种育人载体,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因此,高校党建工作不仅要积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和载体,整合优化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环境,注重历史积淀,还要营造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感染力、渗透力以及渗入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品德高尚的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