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友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将乐 353300)
小学数学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帮助学生将探索发现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当然,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能够从数学知识出发开展教学工作并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将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展现出来,也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师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积极引导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以此在帮助学生养成操作能力同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虽然小学数学是一门较为重要的科目,而且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小学数学教学本身又需要照顾该年龄段学生兴趣爱好而开展,这就意味着需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氛围整体是愉悦并且有趣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对于课堂学习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再加上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走神或者交头接耳的情况。对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照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投入到实际学习中,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具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此帮助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数学学科的学习,除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算数规则以外,更加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敏捷的思维,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利用发散思维去思考。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正是帮助学生强化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与长度单位有关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周边的实际物品进行长度测量,让学生形成对长度的整体感知,而后在看长度相关的概念知识就能够理解了,并且在之后的数学学习中也会想到从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发散性思维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容易忽视学生数学操作能力的重要性,部分教师则会认为数学课上进行操作能力培养活动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认为数学学习与之后的化学以及物理学习不同,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不是通过操作来培养相关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采取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忽视了数学的可操作性,并且为了课堂效率而减少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反而会使其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则会限制学生的能力发展,同时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有部分教师会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直接开展教学工作,而课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这种思想也容易导致教师忽视数学操作的重要性,不仅不能安排好相关的活动,甚至于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可能无法直接回答,这就导致课堂效率降低,而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看重成绩以及实际答题中对了多少题、错了多少题,并没有重视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是否有提升,这就导致孩子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加看重成绩而不是看重自己的能力提升。对此,小学数学课上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对这部分问题做出解答,却不会主动探寻新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愿意主动思考,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降低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知识形成前的操作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而想要通过数学表象认知去展现概念形成的效果,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感知的相关办法开展工作。例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相关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看、摆、摸”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具体的感知,而实际办法就是让学生借助橡皮泥捏出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需要反复检查自己捏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没有什么问题,并且通过“捏”这个环节认识到正方体和长方体有着怎样的特性,他们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而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这样一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又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特性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木条或者是铅笔制作出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去拉扯这两个形状,在这样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以生活中实际能够看到、摸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减弱理解数学理论知识点的难度。
2.知识形成中的操作能力培养
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尤其对于一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更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将表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展现出来,而通过观察和思考便于解决问题。例如,学习《长度单位的认识》的时候,虽然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1 米等于100 厘米这样的观念,但是实际上当教师提出1 米比88 厘米长还是短的时候,一些理解能力不够强并且不能快速做出反应的学生就容易因为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而产生疑问,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米尺,在黑板上画出1 米的实际距离,再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自己动手选择一段作为88 厘米的起点,而学生在实际动手选择线段以及画出88 厘米的线段的时候就能够感觉到1 米实际上是比88 厘米长的,也就是说88 厘米小于1 米。又例如,在讲解简单的计算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手里的铅笔,更加直观的表现一个数字加上另外一个数字之后得出的结果,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快就能掌握该计算题的计算方法。
1.做好预习工作
虽然在“双减”背景下小学一、二年级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但是教师依旧要布置相关的任务来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例如,教师在讲解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概念,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观察任务。毕竟学生自身空间概念知识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对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在课堂上也要加入一些生活化的教具元素。可以在讲解知识点之前先让学生观察钟表、桌子、椅子以及水杯这些图形的构成,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对这些图形的了解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和家长一起动手利用硬纸壳拼成不同的立方体,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在生活中探寻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间接或者直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明确操作指导
有效、科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让小学生注意到动手操作环节中的一些细节内容,而只有这样才会减少失误,减少对知识的理解性偏差,更有利于实现实践活动的设定目标。因此,在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操作的时候教师要通过有目的的巡视开展教学指导,可以提供一些语言提醒或者进行正确的示范,帮助学生规范实践操作的流程。例如,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先做示范,进行拼割圆的做法的要领,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不按照操作标准进行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此外,在对经过拼割过程之后形成的长方形进行展示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在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形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地方没有发生变化,并且拼割之后形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和圆形的半径以及圆形的周长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渗透到实践操作活动中,并积极展开思考,积极发散思维。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过程中要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理解学生在整体操作速度上可能会有些慢,通过耐心的指导帮助学生化解困难,同时整体教学进度也需要得到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在帮助学生提升操作能力的同时又不会耽误原本的教学活动。
3.关注思维发展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多个感官在同时工作的,各个感官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关系,并且以此实现对操作事物的感知、对相关知识的联想。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操作环节中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的情况,重视学生个人知识诉求以及实践动手操作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把控教学进程以及班上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地方。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效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方面能够证明学生掌握了正确计算圆的面积的办法,另一方面也实际表明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实有在开展信息整理加工并且将加工后的“知识产物”进行分析总结。这样的过程也就能够展现出学生操作一些数学原理活动的时候确实有在锻炼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操作能力养成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有一定反复性的工作。教师的指导不是局限于某一项数学知识点,也不是局限于课堂数学教学,而是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积累知识、活跃思维、提升综合操作能力和专注力。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为了能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备课实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需要对教材以及学情进行深入的了解,立足于教材以及学生个性特点展开工作,并且要遵循学生主体以及学生发展原则,带领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而不是将学习知识内容强加给学生。同时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要在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学习能力的情况,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样也方便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或者是指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提升个人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进行课堂氛围设计安排,同时还需要积极形成引导学生学习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小学教师是需要积极履行榜样责任的,只有教师积极投身于实践学习、操作能力培养,才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并能够主动参与其他的操作类活动,改变原来对数学学习的错误理解。对此,教师需要积极投身于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工作中,主动通过网络学习或阅读书籍的方式学习操作能力,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师职业技能,并且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学习如何将操作能力培养工作与小学数学教育联系到一起,如何在做好教学工作同时帮助学生培养操作能力,并且要积极反思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否真的将学生的能力激发出来,是否真正做到课堂有效利用、活动有效利用,并且通过学生的反馈适时进行教学方案的改进,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总体而言,单纯的讲解知识对于培养学生能力以及深刻记忆知识都是不利的,需要教师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帮助学生培养操作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素养,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更好的开展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