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石

2023-04-15 12:05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强国全民

陈 宁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创举,新时代全民健身负有新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2035 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既是对新时代体育工作的高度肯定,更为建设体育强国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深刻认识全民健身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高质量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深刻认识新时代全民健身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体育强国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规划,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新时代全民健身最重要、最根本、最显著的特征。

1.1 因需而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人民至上”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价值立场和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确立、巩固和完善的价值根基,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各领域。1995 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是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行全民健身的行动纲领,建立了推动全民健身规范发展的制度框架。2009 年《全民健身条例》的出台,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了行政法规保障,建立了推动全民健身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了法治化、科学化的管理依据。2014 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其重要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个矛盾要求创造一切条件不断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满足群众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需求为题中应有之义。应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极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 达到2 500美元时,大众会对体育健身有所需求;人均GDP 达到5 000 美元时,体育健身将成为必然需求;人均GDP 超过7 000 美元时,体育健身需求进入快车道[1]。当前,我国人均GDP 已超过10 000 美元,在健身类型、健身目的、健身方式、健身时间、健身场地等方面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生活化、科学化趋势。健身成为大众生活方式,全民健身引领社会风尚,“运动是良医”已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

1.2 因事而举: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要求

全民健身战略彰显了国家战略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均重点突出了全民健身的地位和作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落实体育强国战略的必然抉择,也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明确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体育强国的6 个维度具体目标中,青少年体育属于全民健身的重点,竞技体育的发展直接关联全民健身,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离不开全民健身,体育文化与体育对外交往也与全民健身密切联系,因此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基础和关键是全民健身。《“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 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全民健身行动纳入健康中国重大专项行动,要求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 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评价等5 项主要行动措施。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2]健康中国的建设,不仅关注“治已病”,更关注“治未病”,全民健身作为健康中国建设方案的组成部分,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前端要地。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大健康”理念落地生根,为全民健身开启了全新发展格局。

1.3 因时而进:主动融入国家发展的总布局和新进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体育事业融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进程,全民健身承载着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使命,更加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构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健康基础。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3]这不仅反映了健身与健康的内在机理,也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逻辑。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全面提高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通过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逻辑之一。“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2]。努力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民健康是根本保障。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泰民安的坚实保证。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逻辑紧密关联,通过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以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进而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从国家发展的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促进全民健身战略与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协同推进,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制度生命力、大众亲和力、经济贡献力和世界影响力。

2 深刻理解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

全民健身是指以全国人民为对象,以增强体魄、健康生活为主要目的,以多种专门的健身形式和手段开展的体育实践活动,由此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健身、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的体育发展总方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确立,赋予全民健身新时代的新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全民健身列为新时代体育领域的三大重要成就之一,充分彰显了全民健身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2.1 全民健身展示群众体育发展的程度

体育强国目标达成的首要问题,是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这必须依靠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全民健身是群众体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具体反映群众体育发展的成效。1995 年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全民健身制度化发展的开始。1995 至2020 年,全民健身先后分4期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依托社会、覆盖面广,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目前正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2009 年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确立了全民健身的法律地位。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 年3 月《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更进一步顺应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2022年6 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原第二章“社会体育”章名修改为“全民健身”[4],明确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公民参加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一系列组合型法规性文件有效推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明显增加,2014 年为33.9%、2020 年为37.2%;人均预期寿命延长,2015 年为76.34 岁、2021 年为78.2 岁;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提高,2014 年为89.6%、2020 年为90.6%;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2015 年为10%、2020 年为20%;体育场地面积大幅提升,2021 年底全国体育场地397.1 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 亿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 m2,分别较2013 年增长134.3%、71.2%、65.1%,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到全国超过96%的行政村[5]。

2.2 全民健身夯实竞技体育发展的塔基

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必须做大筑实竞技体育发展的塔基。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源头”,社会体育是竞技体育的支撑。学校体育可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金字塔基”,数以万计的少年儿童是竞技体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2020 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颁布实施,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下,“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6]。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以及实施“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措施,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学校体育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渠道地位更加突出,为竞技体育培养和输送了更多的后备人才。以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家庭体育、城市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的广泛开展,不仅扩大了我国体育人口的比例,庞大的体育人口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支持竞技体育,促进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2012 年以来我国运动员共获得986 个世界冠军,创造世界纪录127 次;2014 年、2018 年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高居金牌榜榜首,连续第9、10 次蝉联亚运会金牌奖牌榜首。2016 年、2021 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连续第5、6 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3 名。北京2022 年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全项目参赛”的历史性突破,部分项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带动了我国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达到3.46 亿[7]。

2.3 全民健身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

新时代体育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体育产业已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8]首次将体育产业确定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力量。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消费群体,全民健身激发了体育消费潜力,为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了庞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带动了体育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2014 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后,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全民健身活动近年来助推体育产业实现了高位增长。2020 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27 372 亿元,体育产业总产值占GDP 比重由2012 年的0.6%增长至1.06%。[9]《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 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8],届时我国有超过6 亿的潜在体育市场消费主体。全民健身在培育广大消费群体,激发体育消费潜力的同时,直接促进了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2019 年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产业总量为1 796.6 亿元,占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29 483.4 亿元的6.1%,较2015 年的276.9亿元,5 年间增长1 519.7 亿元。体育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全民健身成为拉动国内体育消费的主要动力源[10]。全民健身催生出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会展、体育培训等多种新兴业态,引导群众参与健身休闲、享受健康生活,为扩大内需、稳定投资、拉动消费做出了积极贡献。

3 深刻把握全民健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实践导向

高质量全民健身是新发展阶段对全民健身发展的时代要求,面对体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必须加快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全面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让体现人民意愿和国家方略的全民健身尽快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为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汇聚力量。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行动要求,也符合全民健身发展的实践逻辑,更是发挥体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需要,有利于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有利于体育事业更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新进程。全面完成高质量全民健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需要探索解决具体实践中的问题。

3.1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健身服务的供需矛盾问题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聚焦“更高水平”的要求提出了8 个方面29条政策措施[11],是新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亲民、利民、便民、惠民的具体体现,具有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绿色的健身载体、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浓厚的社会氛围、更强大的要素支撑等特点。针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当前要重点解决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产品,缓解健身服务的供需矛盾等问题。要提升公共健身设施供给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水平,引导支持各地建设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补齐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健全完善健身设施配建管理标准体系。完善全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推动以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全民健身大会、全民健身日主题示范活动为龙头,各级全民健身大会、社区运动会和各项目群众性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形成国家、省(区、市)、市、县四级联动贯穿全年的健身赛事活动体系。要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供给,进一步丰富科学健身指导方式,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积极支持健身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各级体育社会组织,强化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支持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加强项目普及和推广,建立面向全社会的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并通过组织各类赛事开展评定;探索多种方式扶持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关注新兴体育社会组织,鼓励发展社区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重视和发挥各人群和各行业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2 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解决主动健康的机制问题

全民健身是促进全民健康的前提之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发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独特优势,探索通过科学健身解决主动健康的机制路径,促使健康管理端口前移,从“治病为中心”到“健康为中心”。主动健康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新命题,是我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中具有战略性价值的议题。当前,身体活动不足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当今慢病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身体活动不足列为全球10 大死亡风险因素之一[12]。我国2008—2017 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总体趋势10 年间的平均增长率高达8.8%[13]。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达到了空前高度,对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关系的认识更趋深刻。运动在健康促进中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日益突显,“运动是良医”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全民健身成为促进全民健康的“压舱石”。在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下,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战略联动融合发展,通过多部门协同和全社会共同参与促成全民健康的战略目标。以运动作为慢病干预的重要手段,推动运动健身纳入健康促进为价值指向,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实践证明,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助推器”,如,1995 年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时,我国人均寿命70 岁,2000 年为71.4 岁,2015 年为76.3岁,2020 年为77.3 岁;2005 年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为87.2%,2010 年为88.9%,2014 年为89.6%,2020 年为90.6%。到2025 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 m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2030 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 岁[14]。到2035 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将居于世界前列。

3.3 充分利用科技兴体的机遇和成果,解决健身的科技支撑问题

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在探索科技兴体新型模式的过程中,集中力量攻关解决全民健身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力求“十四五”期间利用科技兴体的机遇和成果,促成全民健身领域科技支撑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推进高质量全民健身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针对全民健身智慧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用于运动监测、健康监测及慢病干预的技术及产品落后,不同年龄段运动促进健康的关键技术及指导体系不完善,儿童青少年健康行为测量与干预技术缺乏系统性和精准性等问题,要加快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提高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效率,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体系,在不同人群的健身指导方案智能化生成技术及运动处方库方面和青少年运动与健康行为精准监测及评估技术研究方面突破难点和瓶颈。着力解决体卫融合中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基本标准、建设指南、评估体系和管理规范,建立社区运动健康促进综合服务模式和应用示范平台,在运动促进不同人群健康的量效关系上,积累大数据的循证依据,促使运动处方更加科学和精准。加强对青少年近视、肥胖和脊柱侧弯的科学健身指导,在全国建设青少年科学健身健康示范区,积累经验并进行推广。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研发基于可穿戴高精度运动传感器、北斗定位和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智能化健身测试装备。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统一健身服务入口、融合线上线下服务、场馆场地设施管理、有关数据开放和共享等功能。

3.4 统筹运用各种有效的保障措施,解决多要素的协同推进问题

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发展已制定有多种保障措施,涉及多个相关领域和主管部门,必须打好“组合拳”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要发挥各级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建立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全面实现全民健身事业“三纳入”,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要运用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观大局定大事成合力,着力协调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多种要素。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办法及实施细则,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严格执行和完善配套法规,优化地方体育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将适当事项纳入同级综合执法范畴,健全体育仲裁、监管和信息公开等制度。要注重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目标,坚持线上线下结合、传统新兴并举,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做到贴近实际、务实管用,不断丰富全民健身发展路径。鼓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社区组织等,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利用“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要注重把握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的内在联系,做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相关配套、衔接和保障工作,从全民健身活动中挖掘和培养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充实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要进一步支持高等院校加强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等相关专业建设,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全民健身专门人才在推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强国全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全民·爱·阅读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可持续全民医保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