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德
鄄城县左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鄄城 274600
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农作物种植效益,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然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会对当地土壤蓄水能力、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有关部门要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的水土保持工作,针对水土流失问题积极展开治理,以保持土壤肥力,为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会造成水土流失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5 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会破坏地表植被,破坏植物储水、蓄水功能,降低水土保持能力。二是新开挖的高陡边坡及回填边坡稳定性不足,边坡缺乏植被覆盖,容易出现面蚀情况,而且新开挖的泥土容易被雨水冲走,出现滑坡问题,甚至引发坍塌事故,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三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剥离、开挖表层土地,破坏地表结构,同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的施工道路多为素土路面,而施工的渣土车会碾压路面,破坏土层结构,导致雨季此地容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四是沟渠设施建设会加大雨水流速,增强雨水冲刷力,如果沟渠尚未衬砌,就会导致沟渠两侧发生水土流失。五是施工活动导致地面硬化,增大地表径流,进一步增加水土流失发生概率[1]。总而言之,上述5 种情况都会或多或少地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出现水土流失问题,降低土壤肥力与蓄水能力,如果未加以重视,必然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3]。
在农业生产领域,土壤肥力对农作物生产具有直接影响,通常土壤肥力高则农作物产量高。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四川盆地的紫土都是极为肥沃的土壤,这也使当地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有助于当地水土保持,保障土壤肥力,为后续的农业高质量生产奠定基础。
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有助于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而地表植被可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雨水降落地面以后,水利工程周围的植被会拦蓄雨水,同时会过滤吸收雨水中的杂质、有毒有害物质等,确保地下水洁净,有效避免地下水污染。同时,良好的植被可以为水利工程周边的生物提供栖息地,尤其是为腐食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既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又能有效促进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具有直接的影响。洪涝灾害会导致农作物根部腐烂,滋生有害病菌:干旱则会导致农作物枯死,造成减产。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有助于增加水利工程周边地表植被,提升土地储水、蓄水能力,在旱季保持土壤墒情,在雨季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
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水利工程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例如,在某水利工程下游存在一座小型水库,但由于该水利工程周围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导致大量泥沙流向下游水库后淤积在水库库底,导致水库蓄水量减少,无法发挥水库调节流量、防洪抗旱的作用。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有助于避免下游水利工程出现泥沙淤积问题,从而确保下游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2]。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部分地区水利部门对水土流失治理认识不足,导致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受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部分水利部门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未足够重视,不仅未能针对水土流失治理做好相应规划,而且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并未采取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二是治理观念落后。部分地区的水利部门虽然意识到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性,但并未实现全程性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停留在事后治理阶段,水利部门和施工单位并未采取事前防治措施,并未开展事中控制活动。因此,治理观念落后是导致水土流失治理受阻的重要因素。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前期,水利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施工单位等多方主体应联合开展评估,从而确定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方案,并结合农田、水资源、植被覆盖率等各项因素评估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相应的项目评估活动,不同主体未能针对项目评估达成共识,影响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开展。同时,部分地区的水利部门、施工单位等主体未能针对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做好规划设计,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不高。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但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资金有限,财政部门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导致水土流失治理缺乏足够的资金。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部分地区的水利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及施工单位并未针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与考核,导致部分施工单位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存在随意堆放废土、废渣的行为。而未能及时处理废弃渣土不仅容易导致水土流失,而且可能导致部分渣土的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同时,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部分水利部门及施工单位并未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求完善相应的制度,未能明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水土流失治理的内容、流程、标准和权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开展。
针对水土流失治理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关单位应通过宣传活动提升单位员工、周围居民对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各单位应主动更新水土流失治理观念,联合制订水土流失治理方案,采取综合性措施治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
首先,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前期,水利部门需要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施工单位等各方主体开展宣传教育,确保各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水土流失治理对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各单位应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展开宣传,确保水土流失治理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引导更多人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其次,各单位应主动更新水土流失治理观念,既要重视事后治理,也要做好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工作。尤其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开始之前,相关部门要结合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象因素及农业生产需求制订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预案,做好预防治理[4]。再次,各单位应联合制订水利工程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确保每一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都能有效落实到位。最后,在农田水利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方案指导下,各单位应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周围水土流失状况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通过还原草地、打坝淤地等措施保持水土,避免水土流失状况进一步恶化。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前,各单位需要联合做好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评估,结合当地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需求、农业生产需求、水文条件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等,针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对项目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情况进行全面预测分析。
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质量,水利部门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应根据水土流失治理要求制订专项规划,在保障水利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面贯彻生态理念、绿色理念,综合考虑工程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提升水土保持效果。例如,在排水沟部位施工期间,可以用干砌石、无砂混凝土进行施工,以有效拦截水中杂质等,并有效促进地表水下渗,以此达到补给地下水的效果。再如,利用砂石路面替代混凝土路面,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各单位应协同做好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预防和控制工作。例如,针对沟渠及开挖土方进行防护处理,有效避免雨水冲刷造成的土方流失;选择合适的施工时间,尽量选择春秋两季,既可避免冬季施工期间出现水资源不足、飞尘扬尘等情况,也可以避免夏季降水量大导致的水土流失。
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期间,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管理工作,规范施工活动,避免施工活动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水利部门应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制度和权责机制方面的保障。在农田水利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水利部门需要结合水土流失治理状况对工程进行验收;如果发现水土流失治理不合格,应要求施工单位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治理,并推进生态修复[3]。
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问题,相关部门应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根据水土流失治理需求成立专项治理基金,确保资金用于水土流失治理,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保障[4]。同时,水利部门应积极争取地方的财政支持,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水利部门可以采取政商合作的方式,与农业企业、环保企业展开合作,以此获取相应资金,有效解决水土流失治理资金不足的问题[5]。此外,相关部门应提升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的利用率,针对治理期间的各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检查与审批,确保资金能够切实投入水土治理工作,从而达到“节流”效果,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在工程建设期间,相关部门应针对水土流失治理活动开展监督管理,制定水土流失治理流程和具体标准,确保工作人员可以在监督管理期间判断水土流失治理活动是否符合流程,判断水土流失治理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标准。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后期,各单位应派出工作人员联合组成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小组,将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纳入竣工验收指标,并构建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针对水土流失治理成果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尤其是做好水土治理工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评价,积极总结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经验。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治理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发挥下游水利工程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水利部门应联合其他主体共同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宣传教育活动,主动更新水土流失治理观念,做好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评估与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监督与考核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