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义红
说到“双枪将”,人们自然会想到《水浒传》中的人物董平。此人有着一身惊人的好武艺,善使两条绿沉枪,有万夫不当之勇,人称“双枪将”。
抗战时期,新四军中也出了一个“双枪将”,他就是新四军战士朱秀清。朱秀清善使双枪,枪法精良,几乎是百发百中。他不仅白天能使双枪,夜晩也能对双枪拆装运用自如,使敌人闻风丧胆。
1917 年,朱秀清出生在江苏省江都县花荡乡孙家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8岁那年,因遭受灾荒,父亲朱义明、母亲陈氏带着朱秀清和他的4个姐姐,一家7口迁居到新洲大乾丰(今属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迎新村)落户,租种地主汤百万的滩田。朱秀清是独生子,为使儿子将来有出息,吃够了没文化苦的父亲咬了咬牙,借债让其到学堂去读书识字,后因家贫实在交不起学费,朱秀清只得辍学务农。目睹地主恶霸横行乡里,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国土,残害乡民,国恨家仇,激起了血气方刚的朱秀清满腔怒火,寻思着要上战场杀敌。说来也巧,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二支队奉命开进朱秀清的家乡新洲,进行武装斗争,架设沟通长江南北抗日的“江中桥梁”。1942年2月,朱秀清毅然参加了新四军。他深知,要当好一个合格的军人,就要练好杀敌本领,熟练掌握和使用手中的武器。当战士,他使的是步枪,勤学苦练,成了纵队二支队有名的阻击手和刺杀能手。后来当了干部,有条件佩戴手枪,他便多要了一把,练成了左右开弓、百步穿杨的本领。参加战斗,他双枪齐发,勇猛过人,久而久之,使附近据点的日伪军也知其名。
新洲有个伪军据点,住着20 多个伪军,这帮家伙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惹得天怒人怨,上级给朱秀清布置任务,要他带人端掉这个据点。一天晚上,朱秀清带领几位战士,悄悄接近据点,刺死哨兵,冲进室内,大喝一声:“我是朱秀清,缴枪不杀!”说完对空连放几枪。伪军听说“双枪将”来了,一个个吓得浑身发抖,举手投降。朱秀清大获全胜,不仅俘虏了20多个伪军,还缴获了两挺机枪和多支步枪。
还有一次,中共有两名干部被捕,关在离新洲较远的一个敌据点里,营救的任务,又落到朱秀清的头上。朱秀清身藏双枪,带领几名战士,化装潜入据点,亮出“双枪将”身份,敌人当即傻眼,眼睁睁地看着朱秀清带着两名被捕干部扬长而去。
朱秀清的双枪,声名远播,威震敌胆。他用双枪,逮捕了反动乡长刘公让,干掉了特务马志成,击毙了恶棍“雪花膏”……
新老洲四面环江,敌人整天在江面巡逻,企图阻碍新四军过江活动。如何顺利过江,联通江南江北根据地,成了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朱秀清利用在当地任过职,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动沿江多个渡口的船民,秘密为新四军传递情报、接送干部、转运物资。在他的动员和带领下,1942 年至1943 年间,1000 余条大小船只秘密运送了4000余名新四军和抗大分校学员顺利过江,此时的新老洲已然成为了联系江南江北革命根据地的一块“江心跳板”。
1946年,中共决定将丹北党政军及地方干部数千人,通过新老洲撤至江都地区。朱秀清又一次发动组织船工和渔民,调遣沿线渔船和渡船,完成了大部队的转移任务。之后,朱秀清接受组织安排,组建江镇武工队并担任队长,坚持地下武装斗争。
敌人视朱秀清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但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他机智地避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敌人屡屡吃瘪,怒气难消,便抓走朱秀清的父亲和妻子,对他们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企图借此动摇朱秀清的革命意志,但他不为所动,对敌斗争更加坚定。
1948 年9 月13 日,朱秀清组织人员到韩小圩取枪,路过九步桥,由于叛徒告密,遭到敌人的伏击,他奋力突围,终因寡不敌众,身中6弹,壮烈牺牲。
“荷花池中水悠悠,人民难忘双枪手。新四军走过千千万,最熟悉的是朱秀清。”为纪念朱秀清烈士,今天的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秀清村,以先烈英名而命名。为了让烈士英魂得到安息,李典镇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李典村秀清组修建了朱秀清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