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
(泰山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小微企业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国家经济的脊梁”“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等称号,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责任。然而,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现象,可获得的资金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可能会导致小微企业错失市场机会,陷入经营困境。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对于稳定地方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工信部及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小微企业是小型、微型以及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统称。小微企业拥有独立产权与经营权,同时也是法定纳税人,其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及从业人员数量均处于较低的规模,企业组织结构通常十分简单,在行业中不处于主导地位。
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调整地方经济结构、推动领域内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微企业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如制造业、农业、批发零售业及餐饮、运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微企业设立简单,所需投入资金少,经营灵活,对劳动者的学历、技能、经验等要求较低,相较于大中型企业,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次,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社会经济基础广泛,对增加地方税收、稳定财政收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微企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可以促进市场竞争,增强经济活力,优化地方经济结构。
此外,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转变,小微企业经营灵活,转化科学成果更高效,是技术创新的一支生力军。
融资是小微企业存在、发展以及扩大再生产的根本保证,通过融资可以满足企业经济活动对资金的需要,融资活动是企业多种财务活动中的首要活动。然而,小微企业的融资活动存在着许多困境。
首先,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单一。融资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两部分,企业通常首先考虑内源融资,若内源融资无法满足资金需求,则通过外部方式进行融资。小微企业由于其规模情况、所有权结构以及资本积累情况,难以通过内源方式获得充分资金,外部融资是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相较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更表现出期限短、数量小、频率高、需求迫切等特征。由于小微企业资产规模、信用等级、信息披露等多方面的制约,小微企业在股票及债券市场难以获得准入资格,因而其融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甚至依赖非正规融资渠道,且存在短期贷款缺口大、长期贷款难获得的特征。
其次,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相较于大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高,贷款金额难以形成规模,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估所需成本高,因而对其放贷时倾向于收取更高的融资费用,小微企业所需的资金往往高于金融机构愿意提供的金额。
3.2.1 信息不对称,信用评估难
一方面,经营安全性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要经营原则,不良贷款率是其十分关注的指标。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因而其信贷政策呈现更加谨慎的趋势。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通常较为规范且易于量化和传递,信息真实程度较高,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小微企业往往组织管理不够规范严格,欠缺健全完善的会计制度,信息披露较为模糊。信息的缺乏导致小微企业信用状况难以评估,无论是贷前的尽职调查、贷中审批,还是贷后管理,银行都要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出于安全性因素的考虑,银行往往对小微企业惜贷、惧贷。
另一方面,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沟通不畅带来了信息壁垒。银行无法及时有效获取企业的融资需求,且创新能力不足,无法为企业提供满足其经营发展实际的、具有针对性的贷款产品和信贷政策。此外,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还不成熟,缺乏完善的企业信用制度体系。部分小微企业忽视自身信用的建设,信用意识差,恶意骗取、拖欠银行贷款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引起的信用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任。出于降低风险和稳健性的考虑,银行在贷款中会回避小微企业。
3.2.2 小微企业优质资产少,管理不完善
首先,小微企业融资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和担保资产。小微企业自身资产规模较小,资产结构不尽合理,且缺乏优质资产,厂房设备、土地使用权等可形成贷款抵押物的资产少。同时,小微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差,在产业链条中往往只占据较小的环节,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发展前景不稳定、不明朗。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存续时间较短,且随着小微企业数量的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停业倒闭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且小微企业大多属于私营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亲族成员,资本总量受限,利润转化及资本增值速度难以满足经营扩张的需求,容易错失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由此而带来较高的经营风险。小微企业规模小,融资需求也远低于大企业,对银行来讲,单次放贷固定成本较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考虑到成本因素,也会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放贷的意愿。
其次,小微企业往往人才匮乏,缺乏具有先进融资理念的融资人才,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数据处理能力较差。面对来源广泛的融资信息以及复杂的数据资料,难以及时捕捉到最新的优惠政策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此外,小微企业融资管理意识差,各部门统筹协调能力差,难以掌控全局。融资不是财务部门的专门职责,应由企业各部门交流互动,协调配合。家族式治理是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财务体系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显得尤为常见,财务信息的不透明使得外部融资机构难以掌握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影响融资机构的决策。
3.2.3 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政策支持
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除银行以外的地方性民间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小微企业的发展缺少有效的法律保护。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担保体系的建设滞后,社会融资中介机构发展不规范,风险分散及补偿制度不完善,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受到制约。
此外,小微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政策引导和帮扶。小微企业往往产业集中度低、分布零散,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在边际利润、单位附加值等方面具有劣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放贷时偏好附加值高、收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获得政府政策扶持的重点企业。这些因素均恶化了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不能适应小微企业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
小微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然而银行将业务集中于大中型企业,要扭转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局面,银行首先应转变观念,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不应一味追求经营零风险。第一,将小微企业进行分类,把握政策走向,对有发展潜力、盈利较好、有政策支持的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条件。适当提高此类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增加灵活性。改进业务流程,建立与小微企业相适应的信贷审批机制,完善放贷业务流程,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冗长繁杂的业务环节,提高放贷速度。引导和帮助小微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第二,加大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开发多样化的贷款品种,探索以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之外的资产进行抵押类贷款,如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股权等。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应加强融资合作,为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第三,完善银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减轻权力、职责、收入不对等的情况,提高信贷工作人员对小微企业放贷的积极性,将正向激励与风险处罚相结合。
此外,建立和完善适用于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缓解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如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搭建征信平台和小微企业征信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将发展良好的小微企业作为标杆,收集其已公开的信用信息,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联合工商、税务等部门,将信息整合共享。传统信用评估过程中主要依赖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财务状况的定量指标,在评估标准中增加定性指标,如社会声誉、供应链运营情况,可以避免使用单一定量指标所带来的评估结果的误差,降低财务信息不准确性带来的影响。借助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模型等评价模型,加入具体指标,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定期对相关数据进行更新,实时评价,提高小微企业的履约意识,多角度评价小微企业的信用问题。积极推进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利用民间资本,逐步实现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增加小微企业在公开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融资的机会。
小微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阻碍了其发展,也影响自身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小微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权力和义务,逐步向公司制治理结构并拢,降低人情、亲缘的负面影响,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按照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立严格规范的财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加强对原始财务数据的把控,杜绝“多本账”,减轻财务信息失真现象,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资源,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以及捕捉政策信息的能力。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融资体系,精准把控企业融资需求及资金流向。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风险数据库,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精益化管理。
同时,小微企业应重视自身诚信建设,注重自身形象和社会责任,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不随意拖欠贷款、不做失信行为、维护与金融机构及上下游企业的良好关系。企业管理者应从自身做起,起到诚实守信的示范作用,引导企业树立优质的诚信形象。
此外,小微企业应注重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技术创新,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中逐步转型,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特色和竞争力,加强与其他企业、地方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学习互动,使产品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强品牌认知,注重产品宣传营销,提高产品市场渗透能力。降低成本,提高资产周转速度,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利润积累,增加留存收益,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内源融资。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小微企业及相关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的法律环境。规范对金融机构的法律保护,为小微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设立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校正资源在市场机制配置下向大中型企业倾斜的现象,保证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直接有效地对小微企业展开针对性帮扶。加大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扶持,融入民间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民间借贷市场。民间借贷市场虽然存在较高的信任风险,但若加以规范和监督,建立完善的市场化机制,使其正规化,将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新的路径。
同时,规范担保市场,增加担保产品的种类,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担保体系,促进担保机构专业化发展。在法规政策上,逐步、适当放宽小微企业上市的门槛,为小微企业开辟在公开市场上市融资的渠道。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完善小微企业信息库,建立企业违约信息互通机制。完善信用奖惩机制,增加失信企业的曝光力度,严格追究失信企业的法律责任,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改变贷款人对小微企业的偏见。
此外,加强对小微企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降低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扶持其技术创新、出口创汇,增加其产品竞争力,以提高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设立政府专项资金,帮扶创新能力强、前景广阔、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为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出台相关人才政策,为小微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引入高素质人才。引导小微企业之间互利互惠,组建“互助协会”等形式的组织,整合优势资源,降低产业零散程度,提高规模效应。调整小微企业的产业结构,引导小微企业向科技型、创新型发展。小微企业盈利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将会增加外部投资者的信心,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起到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