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洁
自2016年以来,国家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等相关问题,出台了诸多的政策和文件,使“后申遗时代”进入了关键阶段[1]。2021年10月11日,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延平区王台镇后洋源“棋子灯”习俗在列。延平区王台镇后洋源“棋子灯”习俗,始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仪式完整,已成为明清非遗在闽北的唯一遗存,在农村正月节俗活动中表现得相当活跃。古老的民俗构成了当地比较完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它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中形成的,集欣赏性、娱乐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具有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含,而且表演风格具有独特性,体现了延平人民的勤劳智慧,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元宵活动。
后洋源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该村昭应殿(建于明穆宗隆庆四年,即1570年)前石刻记载:相传明朝末年,一位曾在郑成功军队任职的李姓谋士归乡隐居后,因思念军中生活,便在春节期间召集村民,指导他们做红、黑两色仿如象棋的花灯,用象棋棋子命名,并找一空地,指挥两色棋子灯对阵,深受村民欢迎。每年正月十五,村里的少年会手持棋子灯从昭应殿出发,绕村而行,为村民祈福。可见,“棋子灯”是在明末清初由郑成功军队中的棋子操演变而来。“棋子灯”由32盏灯组成,红、黑棋子灯各16盏。以竹篾为骨架,色纸裱糊,内点蜡烛,各盏灯均写上象棋棋子的名称,以灯为“棋”,名曰“棋子灯”。元宵时节,在谋士的指挥下,按照“礼神→布阵→对弈→行子→绕境”等传统仪式进行“棋子灯”对弈。对弈前抽签决定先后,双方摆开阵势,按象棋比赛的规矩进行。双方各选一下棋好手,棋手每走一步,相应棋子灯按棋手指令纵横进退布阵,配以鼓乐,击鼓进攻,鸣锣停止,仿佛千军万马在厮杀。决出胜负后,赢的一方棋灯队走家串户时为领队,输的一方随行。从昭应殿出发,沿着村道绕行全村一圈。家家户户设香案、摆供品,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迎送。“棋子灯”的娱乐性极强,又表达了对来年安定、幸福、美满生活的祈求,深受当地村民的欢迎,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元宵活动项目。
后洋源“棋子灯”乃吉祥灯,早年逐渐辐射到周边村庄,如王台、溪口、九坍、埂尾、高埠、际州、坋垱和峡阳等村。“棋子灯”曾经风行一方,成为不可或缺的民间艺术表演及群众娱乐项目,深受百姓喜爱。如今,其他村庄“棋子灯”已销声匿迹,王台镇后洋源“棋子灯”已成为明清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闽北的唯一遗存,其表演形式独特,是传统文化在延平的实物体现。闻名遐迩的绿色金库——王台镇,位于南平市延平区西部、富屯溪畔,东临来舟、茫荡两镇,西毗顺昌县,南接沙县,北连峡阳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全镇辖19个行政村。后洋源位于王台集镇北部,距离王台镇10公里,纬度北纬26°34~118′02°,经度东经117°51′~118°02′,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10米,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村庄呈锅形,以黄、李两姓为大姓。下辖后洋源、塘下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共162户、631人口,土地总面积 5958亩,山地面积4809亩,森林覆盖率69.9%,是省级森林村庄。紧邻316国道,交通便利。后洋源村依托王台镇已形成“四大特色”(红色、百合、科技、民俗)文化,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依托资源、地缘优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后洋源传统文体活动非常活跃,尤其是“元宵棋子灯民俗文化节”影响面较广[2]。
中国象棋,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当年郑成功军中的一李姓谋士归乡隐居后,思念军中人和事,将原郑军将士业余娱乐的棋子操演变成“棋子灯”。“棋子灯”状如中国象棋,红、黑棋子灯各十六盏,它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中形成的, 集欣赏性、娱乐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且阵容宏大,群众基础扎实的民俗活动,常常形成规模较大的群众文艺活动,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再现和模拟。
后洋源“棋子灯”。按照中国象棋的模式,由32盏灯组成,每盏棋子灯周边写上“四季平安”“政通人和”“万事如意”等吉祥语。它植根于民间祈求和平幸福,祈望太平盛世,祝颂社稷安泰的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棋子灯”以竹为骨架,色纸裱糊,由32盏组成,按照中国象棋的模式,红灯、黑灯各16盏,每盏灯均写上棋子的名称,按照“礼神→布阵→对弈→行子→绕境”等传统仪式进行对弈。下棋时,抽签决定先后,双方摆开阵势对弈,按象棋比赛的规矩进行。双方各选一下棋好手,棋手每走一步,相应棋子灯按棋手指令纵横进退布阵,配以锣鼓,击鼓进攻,鸣锣停止,仿佛千军万马在厮杀。形成既紧张又和谐的轰动效应,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较高的表演艺术性和观赏性。
后洋源的“棋子灯”民俗活动历史悠久,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承载着延平浓厚的人文精神。
后洋源“棋子灯”是反映古代战争与和平的文化记忆,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观念。“棋子灯”溯源至民族英雄郑成功驱荷复台的战争背景,反映了百姓对庆贺台湾光复的喜悦和祈愿太平盛世的文化记忆,是流传至今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观念的载体。
后洋源“棋子灯”对于丰富闽北文化内涵乃至中国民间体育、游艺与杂技史具有推动作用。在中国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史上,有贵州省级非遗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头堡“棋子灯”。王台镇后洋源“棋子灯”已成为明清非遗在闽北的唯一遗存。“棋子灯”作为闽北鼓点的发掘、抢救和保护的重点项目,将带动和促进整个闽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弘扬,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文化史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极大丰富了闽北文化的内涵。
后洋源“棋子灯”具有社会聚合功能。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体现了民众朴实的礼仪观,对社会风尚有正面的引导作用,继承和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美德,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棋子灯”整个场面蔚为壮观,既鼓舞人心,又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在节庆活动中切实起到了凝心聚力的社会功能,增强民众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影响力。发掘、抢救和保护“棋子灯”,对整个闽北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该遗产项目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流传至今已至第十三代,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要举办隆重的“棋子灯”民俗活动。根据《李氏族谱》记载,该遗产项目活态传承直接相关的为代表性传承人与乡民代代相传,乡民均会制作、传承棋子灯技艺。为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后洋源群众将几近失传的“棋子灯”又逐渐恢复了起来。之后,乡人又将“棋子灯”与元宵舞龙灯及烛桥灯结合起来,既秉承古风,又有所创新,精彩无比,蔚为壮观。悠久的历史、完好的古迹、古老的民俗构成了当地比较完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近些年,由于“棋子灯”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传统民俗日益淡化,展示平台日益减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对“棋子灯”兴趣愈来愈淡。在国家推进城镇一体化的背景下,路桥不断被修缮,加强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联系,使更多的农村人向城市迁徙,在这种过程中,“棋子灯”习俗不断被城市中的新鲜事物所同化,与现代激烈体育项目活动格格不入,面临着被遗忘和失传的境地[3]。乡民外出务工造成民俗活动较难组织。这项活动本身规模大、操练难,亟待市、区、镇三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整理、挖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散落在民间的鼓谱、道具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聘请深谙“棋子灯”的民间老艺人传授技艺。
传承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文化依赖传承而绵延不断。“棋子灯”习俗流传至今已至第十三代,通过实地拜访、电话询问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和手段,发现颇有造诣的棋手因年事已高相继退出或去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一些年纪较大的棋手因身体机能下降,脑力思维和意识下降,对棋艺的各种动作和技术已生疏或记不清,无法传给下一代传承人,影响授徒质量。加之,一些传承人自身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整理和书写能力,无法为传承人留下翔实的“棋子灯”各方面的文献资料,仅凭口头相传,难免出现错误地方,也会曲解“棋子灯”习俗文化意义。另外,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一些被传承人多为留守的妇女、老人和儿童,年轻人群出现严重断层,使“棋子灯”习俗在传承过程中缺乏支持和帮助,严重影响传承质量和效果[4]。
后洋源村“两委”积极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棋子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争取王台镇党委、政府的支持。1995年,王台镇党委、政府决定发掘、抢救“棋子灯”,由镇文化站组织人员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制灯技巧及配乐谱,进行整理加工,聘请民间艺人传授制作技巧。并对保护、弘扬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发动社会各界筹集资金作了部署。2005年3月,王台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保护地方民俗特色文化”为内容,把“棋子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自2016年,镇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投资25万元,在昭应殿前空地上按中国象棋经纬网格新建地砖棋盘,长11.6米、宽9.7米,面积112.5平方米。组织民间自筹资金及镇村支持新添置红、黑方各着印有象棋字的服装、配备锣鼓音响、统一配置了“棋子灯”“龙灯”和“烛桥灯”。合计已经投入约10万元。牵头组织举办了两届“元宵棋子灯民俗文化节”。2017年,王台镇后洋源举办“元宵棋子灯民俗文化节”,将“棋子灯”与元宵舞龙灯及烛桥灯结合起来,既秉承古风,又有所创新,精彩无比,蔚为壮观,作为延平区民俗特色文化之重点项目,全力进行保护、弘扬。对原先“棋子灯”队进行编整提升,将民间擅长鼓技人士充实进传承人队伍,每年举办“元宵棋子灯民俗文化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建立王台镇中小学为后洋源“棋子灯”的文化生态保护单位,搞好非遗进校园工作,镇政府每年筹集10万元以上的保护经费。将“棋子灯”“农家乐”“采摘园”和“田园垂钓”相结合,实行招商引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同时,为了对延平区王台镇后洋源“棋子灯”习俗进行更好的保护,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为常务副组长的“棋子灯”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以镇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棋子灯”普查工作组。设立以镇分管领导为组长,文化中心站站长为副组长、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棋子灯”教研工作组。设立中小学“棋子灯”教材编写组。强化“棋子灯”队、龙灯队和烛桥灯队的队伍建设,已培育一支“棋子灯”队,并逐步培养接班人。把王台镇民间舞蹈的保护纳入镇、村、学校等单位的干部考核,并实行责任制管理。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棋子灯”习俗不断延续和传承,当地政府应出台政策和文件,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和社会地位,使传承人感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对传承人的重视,提升传承人继续学习和传承的积极性[5]。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为“棋子灯”习俗提供必需的资金支持,为传承人解决实实在在的生活后顾之忧,激发更多的人传承兴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同时,当地政府要加强传承人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棋子灯”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展非遗+旅游模式,扩大“棋子灯”习俗知名度,形成文化表演产业化,使当地群众在致富的驱使下,主动学习“棋子灯”习俗相关知识,加入传承人队伍,扩大传承人数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