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鹤兴,芦光新,郑开福,雷生妍
(青海大学 农牧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农业植物病理学”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在国内农业院校均有开设。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特点,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涉及广泛,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性。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农林系创建于1958年,创建之初就设有植物保护专业。“农业植物病理学”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开设历史悠久。2014版和2016版培养方案中该课程理论课56学时,实验课24学时,课程实习1周;2019版培养方案中该课程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32学时,课程实习1周。从最新版培养方案中实验课学时的增加可以看出,对该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越来越高。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薯类作物、棉花和麻类作物、油料作物、烟草和糖料作物、果树和蔬菜作物等的病害类型、病害症状、病原物种类和鉴定、病害循环、病害流行和防治措施等。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后,于第6学期开设“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
植物保护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毕业后具备在大田进行病虫害调查及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植物保护站、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生物公司、药品检验所等单位从事研究、开发和实用技术性工作;毕业后若继续深造则主要分为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植物检疫等方向。因此在本科学习期间学好“农业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掌握好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就业和继续深造很重要。
2019年6月,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召开,研讨会提出,新农科建设要肩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使命。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助力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让山更绿、水更净、林更茂、田更沃、湖更清、草更丰[1]。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地缘辽阔,境内湿地资源丰富,有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是青海省有大量的农田位于湿地内,如青海湖耕地区、湟水河耕地区、贵德(黄河流经县境76.8公里)耕地区等[2-3]。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产量和品质,且每年用于病害防治的农药使用量较高,导致农药的“3R”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培养合格且优秀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生产都很重要。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更显任重而道远。
新形势下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依赖教材进行简单的课堂讲授,理论教学内容陈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进行“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类专业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承担好建设美丽中国的光荣使命与责任[4]。因此,本文以青海大学为例,阐述新农科背景下我校植物保护专业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由于我国南北地理环境相差较大,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综合特点。青海省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青稞、蚕豆、豌豆、玉米、油菜和辣椒等[5-6],其中主要病害有小麦条锈病[7]、青稞条纹病[8]、马铃薯晚疫[9]、油菜菌核病[10]、辣椒疫病[11]和玉米叶枯病[12]等。水稻、甘蔗和柑橘等南方作物在青海省几乎没有种植,南方植物病害在北方寒旱地区很难展现,因此授课时面临着是否偏重讲解北方作物病害的问题。但是目前本专业学生来自全国,所以在讲课中既要有北方寒旱地区植物病害的特色,又要兼顾南方学生。
2019年,吴岩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关于“四新”的内涵,“新”是创新的新,不是新老比较的“新”。因此,“农业植物病理学”这门传统课程如何进行改革和创新,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许多高校授课多采用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收的方式,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但是近年来多数高校通过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中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原有教材的修订、以多媒体方式讲授理论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等方法与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同时也保障了教学质量。在新时代背景下,笔者团队在本地特色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了“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改革和实践,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农科背景下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对植物保护专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为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二十年来,本校“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前后采用过张满良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1997年出版)、董金皋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2001年出版)、董金皋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2015年出版)、侯明生与黄俊斌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2011年出版)、侯明生与黄俊斌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2016年出版)、高学文与陈孝仁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五版)》(2018年出版)等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以前教材内容陈旧、单一和滞后于当前学科发展的问题,2020年和2021年使用了最新版的国家级规划类教材:侯明生与黄俊斌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高学文与陈孝仁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五版)》。新版教材中对于一些陈旧、单一的内容进行了更新,采用国际最新的命名法规对病原菌进行分类和命名。在病害防治方面更加注重对生物防治方面的论述。
此外,“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且具有明显区域特点的专业课,讲授的知识、技术必须针对南北地区不同的植物及其病害。实验课方面,为了使北方学生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本团队在实验室内盆栽种植了水稻。使用水稻植株和稻瘟菌作为实验材料,为学生进行实验1:水稻病害症状识别与病原鉴定的授课。实习课方面,2020—2021年前后在青海省湟中县田家寨和多巴镇、贵德县河西镇、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乐都区、大通县浅山和脑山地区进行实习,对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辣椒、番茄、梨树、桃树和杏树等多种植物病害进行了调查和鉴定。
积极进行课件、习题、文献资料、教辅材料、视频资源、网上答疑和实习指导等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理论和实验授课采用雨课堂作为辅助授课软件,学生在雨课堂完成课前预习、课堂签到、课件回放复习、单元测试等内容。在雨课堂进行师生互动和课堂提问,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实验教学方面,实验室前期保存有多类植物病害盒装标本、植物病害浸泡标本、显微玻片标本等,近两年又采集整理了多种禾本科农作物、果树、杂草等病害标本,分离了多种小麦叶枯病、玉米叶枯病、青稞条纹病、番茄灰霉病、马铃薯早疫病、水稻稻瘟病等病原菌,确保了实验教学质量。实习教学方面,近三年我们与大通县、湟中县、乐都区、贵德县、海晏县、民和县的多家农业生产公司和合作社建立了良好的生产实习关系。青海诺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湟中县田家寨镇,该公司拥有大量农业耕地,开发种植了多种农作物新品种,如大蒜、葱、辣椒、茄子、谷子、玉米、番茄和小麦等。在该公司进行实习参观,学生既能见识到青海省引进的农业新品种,增长见闻,还能调查多种农作物病害,调查结果也能反馈给公司作为参考。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现代教学手段的合理有效调度,在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合理且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理论课程方面,当前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借助雨课堂和中国大学MOOC资源,采用讲解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讨论法等进行理论授课。在雨课堂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每学期设置3~4次讨论课,教师为学生拟定一个题目范围,学生根据题目自由分组,查找资料确定最终的选题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主动查找资料,提升了综合能力。实验授课运用雨课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资源、学生动手操作和标本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授课则采用结合教师现场讲授、室内标本鉴定及学生实地调查、采样、记录的方式。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考核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也是教师检测教材是否选择得当、施教方法是否正确的重要参考依据。本课程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考核采取作业、雨课堂测验、课前预习题、课后复习题、读书报告、课堂交流和讨论、期中考试、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的成绩。因此,学生如果平时不认真学习,即使期末考试成绩及格了,总评成绩也有可能不及格。因此,理论课以考勤率、课堂作业、预习题、复习题、提问、讨论、期中、期末试卷成绩作为最终理论课程成绩。实验课以考勤率、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成绩作为最终实验课程成绩。实习课以考勤率、实习期间表现和实习报告成绩作为最终实习成绩。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以下措施:(1)学生作业效果评价: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获得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知识、应用性知识、综合知识、难点及重点知识掌握情况的信息,以及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信息;(2)学生座谈与评教: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的组织实施、效果和改进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3)教师自评及互评:任课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态度、方法、内容、效果、不足之处的方面等进行全面自评;(4)督导组和院系领导听课:由教学经验丰富的督导组和院系领导进行随堂听课,并在课后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使任课教师能及时根据反馈结果做出相应调整;(5)教学效果分析:通过采取以上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多方面了解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最终完成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青海大学是青海省唯一设有植物保护专业的高校,肩负着培养青海地区专业知识扎实、知识体系完备的植物保护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保护青海高原生态环境的重任。我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针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理论、实验和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在这两年的探索实践中,2017级植物保护班“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平均分为83.17分,80分以上者17人,实习平均分为90.68分;2018级植物保护班课程平均分为78.1分,80分以上者12人,实习平均分为91.87分,均未出现挂科情况。学生评教分数优良,2017级学生评教平均分97.6分,2018级96.1分。学院领导、同行听课反映良好。综上所述,“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保障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