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玲
(西南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钱铭怡等人对380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在性别刻板印象中,认为男性胜过女性的能力有权力动机、抽象思维、创造性、理解记忆能力、成就动机、思维清晰程度;认为女性胜过男性的能力有善解人意、听话、机械记忆能力、直觉、表情丰富、团体归属感、保守[1]。在现代西方社会,女性的话语风格常使一些职业女性在与男性同事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主要原因是男性通常在社会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这正是两性行为差异的根源所在,而两性言语风格的差异也是由于这种不平等地位导致的[2]。一般来讲,女性教师的授课风格较为亲和,男性教师则较为强势。在刻板印象中,男性总是较为强势的,而女性则较为弱势。所以作为弱势群体,女性往往有危机感,认为自己一定要勇敢一些才能显得不弱势。所以也有部分人提出性别角色双性化的主张,在这一主张下女教师要男性化,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教学科研方面,这种刻板印象对女教师是不利的。女教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特点,发挥女性的特点比消灭特点要好得多。据笔者调查,某医科大医学系专任教师中女性占55.97%,教授中女性占41.94%,副教授中女性占57.63%,博士中女性占51.47%,出国人员中女性占62.5%。2013年该系绩效考核教学一等奖中女教授占66.7%,女副教授占50%,女讲师占74.1%,女助教占66.7%。可见,女性教师群体在教学质量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本研究以女教师的教学表现、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空间和优势特色为重点,对高校女教师的发展进行指导。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境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物”与“我”的统一,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那么,教师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某一学科的教学知识以及思维的意境?意境之美,是教师之美与职业之美的谐和。女教师教学意境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卫泳在《悦容编》中说“美人有态、有神、有趣、有情、有心”“然得神为上,得趣次之,得情得态又次之”,从中国古典女性美学角度提出了古典美人的“神、趣、情、态”四大特点。钱锺书在《谈艺录》里提到神韵是最高境界,象、态、意、趣都在其之下。如此看,在教学所做的表演里,神韵是教学美最高的境界。而且认为如果“未能诉诸直觉,则尚未达到‘神韵’的境界”。这个观点强调直觉的地位[3]。可见直觉在神、趣、情、态中的作用。趣味是指讲授中渗透女性的想象:包括图像、符号、类比、哲理中的女性趣味,风格、感性、个性中的女性趣味。情,如果是医学,那便是对细胞、分子、微生物及其结构的认识和介绍中充满对反应的热爱、对认知的陶醉和女性细致的情感。态,是女性的线条和姿态,是动作和举止中柔美的女性美。一位在耶鲁大学公开课上讲授1645年美国小说的美国女教师,头发和衣服的线条都显示出她女性的姿态,但后面几节课,她穿的是中性风格的衬衣,说明态度也是一种教学表演的美。
声音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女教师的声音赋予教材理论以情感,甚至是一种角色:温柔、知性,或者理性、深刻,能够与学生展开情感与角色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让学生体会到丰富的情感内容和文字之外的角色性格,使某一教材内容富有充满人类魅力的鲜活生命。教师的声音形象,给了教材很大的想象空间。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声音的美:“一般的调质和精神的芳香气息,都是通过声音来反映出来的。”法国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谈声音称:“声音可以有力、细致、准确地表达情感,这种表现力是无与伦比的。”黑格尔说吟诵的效果可以激发诗人“因文而生情”,获得新的意蕴,获得新的独创性。对科学文本的背诵,不应是中性的、呆板的、零度的风格,科学也有美感和情感,是生动有趣的,以活泼、沉着、聪明、敏捷、客观、科学、明亮、从容的精神读其中的形状、气味、颜色、动作、图像、质地、步骤、方法,运用女性恰当的音色、语调、节奏,运用女性性格中的特质,在文字理解和把握时,发挥女性的心态和风度,传递出科学意蕴和科学意境之美。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教学是对教材的一种表演或一种解释,第二性的属性比教材作者的属性低,就好像音乐表演比作曲的属性要低。再加上大学教材,特别是理工类、哲学等学科教材的体系性思维大部分是男性化的,呈现出第一性男人的头脑特征,接受者是第二性服从的角色,因此喜欢淡化形象的男性化刚性和解释思维特点。苏珊·巴斯奈特认为:“译者和原作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追求的是双方互动、亲密无间的关系。”建立的“爱情”,追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译者与原作者的和谐。教学也是如此,译指讲解,要听者懂,要分条列项,举例证明,类比解释,通俗化、分类化,以“译”的思路,达到讲与教的和谐,完整地传达给听者,要与听者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相协调,要与听者的认知水平相吻合。讲课是对教材的第二次创作,讲义之于教材,应该更详细,提纲挈领,方法更多,讲解的过程是生动展示教材内容的过程,是重写教材的过程,也是重新理解、分解教材的过程,是对教材的第二次创作,对于教材没有的内容予以补充,加入自己的理解,做联想、做类比、做对比、做逻辑分析,而且风格要更有亲和力。
席勒说:“心灵的感受性与想象的活泼性、丰富性有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然会剥夺想象力。抽象思维会分解印象,而印象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打动人心。如果想象力被限制在单调乏味的职业圈子里,就无法拓展到不熟悉的表演方式里去[4]。指出教学方法容易出现重视抽象思维而使想象力受限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对教材进行富有想象力的讲解,只靠抽象思维是不行的,必须要依靠美育。杜卫关于现代美育曾提道:“本义是感性教育”,即在理性教育的同时,教育人的感性,如知觉、想象、感觉、直觉甚至无意识[5]。所以讲解者一定要在医学课程中发掘感性,医学技术理论不是没有感情、没有人际感情的独立世界之外的物质空间,而是能够人化、社会化、透视人和社会的世界,医学的知识可以渗透人情感的物质世界。
西方女权主义改革了教学法以后,女性在教学上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方面创造了学习知识的新视角,二是创造了新的知识[6]。比如被美国人誉为“当今大学女性的荣耀”的威拉德在《改善女性教育的计划》中对女性高等教育进行了崭新设计,威拉德认为自然赋予女性更好的委婉技巧。这可以柔化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快接受“新思想”[7]。比如,一位女教师在讲解扩散的概念时打开一瓶香水,让学生闻到香水的味道,然后告诉学生这叫扩散[8]。此处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衣着得体,举止大方,给学生留下了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形象。有利于在今后的教与学过程中,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指导的合作关系。在教学中要体现“语言美、体态美、书写美”,运用机智幽默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比喻、形象的手势讲述带着情感色彩、积极的成功经历的故事,强调学习中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情感层次[9]。
爱因斯坦的助手霍夫曼曾说:爱因斯坦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我一边和他说话,一边盯着他,这才了解科学的本质。他指出,爱因斯坦是一名科学家,更是一名艺术家[10]。这就提出了科学家的艺术思维方法:靠美和直觉真正领悟科学。有学者认为,科学美是学校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11]。有学者强调充满情感和道德的美育:大学美育要能够把思考、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形成有情感的人、有精神深度的人、有道德意识的人、有自我表达能力的人[12]。有学者强调直觉,认为美可以唤醒人最美的身心状态,同时它又能促进个体的道德感悟,成为个体道德品格的基础[13]。
女教师讲解完教材后,教材有了讲解人的灵魂、声音、形体、姿态、动作,能把生命中的“人”体现在文字知识中,作为传递者的力量,让知识活起来,有了现实的、生命的感染力量和渗透因子,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给教材注入了生命。女教师能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艺术效应,她的节奏、动作、神态、语速、音色都会产生磁场,控制着课堂上所有人的注意力,把握节奏,以及喜欢认同的程度,使学生在喜欢、欣赏中进行知识的认识、吸收、分析、接受及应用的过程。女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审美艺术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对美的想象。医学专业书籍的美是现代的、充满符号和线条的、图表的、需要精确的、细致的、实践的和科学的美,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这种思维的美,感受到生物体的神奇和运动,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之美,感受到微生物世界、分子世界的博大和丰富。女性赋予了线条、图表、分子以柔美的线条和纹理,将医学柔化、美化、诗化,再现了悬壶济世之美的灵气,从而给学生以德的感召。
20世纪上半叶,许多人文学家认识到科技进步和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造成的“单面人”现象,认识到割裂感性与理性对个人人格发展的巨大伤害,自觉担当起解放人的感性的重任。当然,社会上还有另一种“单面人”,即只是沉沦在感性的世界里,一味地追求感性的享乐,而丧失了理性思考和深刻把握人生的人[14]。审美教育从审美文化建构的角度可以扭转这种现象。女教师应该自觉承担这一使命。在大学的讲坛上,课堂的审美能给学生带来很多美的感受,从而在尘嚣中,建立一个心灵宁静的美的空间,让大学养育出感性的精神和美德,在这个空间里,显然女性发挥的力量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