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2022年11月9日消息,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国家高新区迈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按照创新引领、改革驱动、开放协同、绿色智能、特色发展的原则,做高位势、做强存量、做大增量,进一步优化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发展布局,强化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完成目标,《规划》提出了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汇聚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促进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强化区域协同与辐射带动、深化园区开放合作、提升创新治理水平等九项重要任务。(董蓉)
据央广网2022年1月18日消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航天呈现高度活跃发展态势,全球共实施186次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2505个。当前,中国已全面建成航天大国,进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开启了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中国在2022年完成64次发射任务,研制发射188个航天器,居世界第二位,航天发射和飞行试验次数持续保持高位,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其中,长征系列火箭53次发射全部成功,并实现128次连续发射成功。此外,航天科技集团2023年计划安排6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200余个航天器,并开展一系列重大任务:载人太空站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将完成1次货运飞船、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和2次返回任务;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开展“嫦娥七号”“天问二号”等型号研制;发射多颗国家民用太空基础设施科研卫星和业务卫星;完成“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等。(云仲伦)
据白宫官网2023年1月24日消息,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究资源(NAIRR)工作组发布《加强和民主化美国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国家人工智能研究资源实施计划》最终报告。报告详细说明了人工智能(AI)研究资源倡议的计划,包括关于人工智能偏见等问题的治理、资金、安全和伦理,以支持创建NAIRR基础设施的实施计划和路线图。报告指出,NAIRR将由新资源和现有资源组成,将为用户提供支持与培训,以及通过集成的访问门户,提供安全、文件和可持续的访问。该报告还提出了一个实施《内部审计规则》的试点方案,以加快构建NAIRR资源的可用性AI研发社区。(刘纪铖)
据weforum官网2023年1月9日消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全球健康与医疗战略展望》报告,指出新冠疫情造成的破坏和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地缘政治及环境挑战,继续对人口健康构成威胁,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并增加了医疗系统的压力,特别是在医护人员和基本医疗产品的供应方面。报告以公平为基本目标,为2035年的健康和医疗保健提出战略愿景,主要由四个支柱组成。一是公平获取和结果,即均衡获取健康决定因素的机会,确保健康数据代表人口具有平等需求的人实现平等的健康结果。二是医疗保健系统转型,即构建有韧性的医疗保健系统,以在预期和意外情况下提供高质量护理。三是技术和创新,即培养支持科学和医学创新的资金使用和实施的环境。四是环境可持续性,即减少医疗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好准备,以改善健康状况。(张芮晴)
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官网2022年12月13日消息,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2022年北极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导致北极地区温度更高、更潮湿、风暴频率更高。该报告由来自11个国家的147名专家编制,涵盖三大部分。报告主要发现包括:北极温度持续走高,达到1900年以来第6高水平;北极海冰覆盖面积高于近年来的水平,但远低于长期平均水平;随着海冰减少,北极海上船只运输量在增加;北极大部分地区的湿度高于正常水平;受北太平洋异常温暖的海水驱动的台风苗柏肆虐白令海地区;格陵兰岛冰盖继续流失,这是连续第25年冰盖流失;海洋表面温度继续呈现出自1982年以来北冰洋大部分无冰区的变暖趋势;北极大部分地区的海洋浮游生物持续激增;北极地区2种鸟类呈现了截然相反的健康趋势。(武志星)
据美国环境保护网站Mongabay 2022年12月29日消息,该网站发布《2022年十大海洋事件》文章,列举了由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提出的2022年十大海洋事件,包括:历史性的全球塑料协议谈判正式开启;海平面上升,到21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上升0.5英寸;鲨鱼和魟鱼保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即加强对近100种鲨鱼和魟鱼保护;暂停海底采矿的全球势头增强,目前共有12个国家正式表态反对在国际水域进行深海采矿;亚太地区海洋领导力逐步显现;海洋可能并非只存在于地球上,外部空间海洋可能存在;海洋巨型动物鲸鱼状态不稳定;对蓝碳的兴趣激增,如澳大利亚政府和谷歌宣布了一项总额270万澳元的蓝碳人工智能研究计划;海洋温度上升增加了对珊瑚礁等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的压力;世界主要国家与国际社会组织发布诸多海洋政策,主要议题涉及减少塑料污染、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支持蓝色经济、使航运业脱碳等。(武志星)
据IDTechEx网站2022年12月4日消息,市场研究公司IDTechEx发布《电动汽车的热管理(2023—2033)》报告指出,氢燃料和加氢基础设施的可用性(或缺乏)是阻碍燃料电池汽车未来广泛使用的主要挑战。报告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牵引电机和电力电子设备的热管理策略,并对热管理材料、技术和策略的发展趋势进行市场预测。报告基于IDTechEx的电动汽车数据库,认为随着热管理市场的发展,材料公司、零部件供应商、车辆设计师和电动汽车行业中的其他参与者都面临着机遇。报告指出,电动汽车电池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提高能量密度和降低成本,而缺乏加氢基础设施和廉价氢燃料将制约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目前开发低碳蓝绿氢所需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需要大量投资。(李维科)
据美国兰德公司网站2022年12月12日消息,兰德智库发布《防御人工智能对抗性攻击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报告分别在光电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和信号情报三种数据源的场景下,对防御人工智能(AI)对抗性攻击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报告评估表明,人工智能对抗性攻击在理论上的可行性不一定证明其在现实场景中也是可行的。对于具体应用场景和任务中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全面了解其算法,并进行现实的威胁评估。报告建议,美国国防部应通过适当的数据预处理和创新的AI模型设计提升对抗性攻击实施的难度,以保障AI系统的安全性。报告还指出,美国国防部应科学评估对手实施AI对抗性攻击的影响程度,并增强对先进技术的态势感知能力,以了解对手可能采取的作战理念。(刘纪铖)
据原子能科学家公报2023年1月5日消息,原子能科学家公报指出,新冠疫情导致高级别生物实验室建设热潮。自新冠大流行开始以来,已有9个国家宣布新建12个BSL-4实验室。目前,全球共有69个BSL-4实验室正在使用或开发中。BSL-4实验室对研究埃博拉病毒等导致的疾病至关重要,有助于应对未来的新型疾病威胁,同时也是国家地位的象征。此外,生物安全水平高于BSL-3设施的BSL-3+或“增强型”实验室数量也在激增,但政府对BSL-3+实验室的官方指导很少。鉴于高遏制实验室的重要性和风险状况,审查政府政策如何处理生物安全和生物安保极其关键。但是,很多拥有BSL-4实验室的国家在生命科学研究管理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如缺乏两用研究政策和军民两用政策,而这些政策在确保研究不被误用和滥用方面极其重要。因此,各国应加强生物安全和生物安保政策,强化生物安全治理框架并将其付诸实践。(张芮晴)
据美国空军装备司令部官网2023年1月11日消息,美国空军装备司令部发布《2023年战略规划》报告。报告旨在为美空军提供先进综合装备能力,以阻止侵略并对抗敌对威胁。报告基于速度、力量、耐力、平衡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六个属性,提出美国空军四条工作路线,具体包括:一是保证综合能力,通过整合研究、开发、测试、维护保障、支持基础设施等相关工作,以最大限度提高各项能力及综合能力战备状态和杀伤力程度。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推动队伍职业和个人发展,保持团队韧性,增加集体创新,充分发挥每个作战人员潜力。三是革新工作流程,实施体系解决方案、数字物资管理和其他方法,保证任务顺利执行。四是宣扬作战文化,建立各作战成员与任务间联系,并增强物资供给能力和服务。(云仲伦)
据国际能源署2023年1月12日消息,国际能源署发布《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当前的全球能源危机标志着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正处于关键时刻,在此背景下,发展安全、有弹性和可持续的清洁能源供应链至关重要。中国目前主导着大多数清洁能源技术的制造和贸易,中国对清洁能源供应链的投资有助于降低全球关键技术的成本,但同时,全球供应链的地理集中也带来了挑战。报告提供了一份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现状的综合清单,并建议各国根据自身优劣势及时更新清洁能源战略,使清洁能源供应链多样化。(张宇麒)
据国际能源署2023年1月16日消息,国际能源署发布《全球氢能评论2022》报告。报告指出,氢能被广泛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项,各国净零排放承诺与全球能源危机进一步加速了氢能产业发展。2021年,全球的氢能需求进一步增长至9400万吨,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达到约2.5%。预计到2030年,全球每年对氢能的需求量将达到1.15亿吨。但国际能源署表示,若要实现各国政府提出的其后目标,2030年氢能需求量需达到1.3亿吨,其中低碳排放氢的产量需达到3400万吨;若要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则2030年氢能需求量需达到近2亿吨,其中低碳排放氢的产量需达到1亿吨。国际能源署建议各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监管、认证方面实施统一的国际标准,推动氢能发展。(张宇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