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菁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明确了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高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但新形势下,社会上各类思想意识交织在一起,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迷茫、彷徨、无助等思想动态并不少见。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而宣讲工作是传播党的理论、教育广大群众的有效途径,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除了顺应时代发展之外,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高校基层宣讲团也顺应了校内外两方的需求。以广厦大学为例,作为浙江省首家职业技术大学,目前学校在校生人数已超一万名,覆盖了专科生、本科生等多个层次,未来学生的层次将更加多元。同时,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其中教授、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年年增长,年轻教师已渐成教学中坚力量,相较于以前,他们的思维更活跃、需求更多元,这就要求对内宣讲需注重差异化的同时兼顾趣味性。
其次,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三项职能,[2]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何充分、全面、快速发挥,从而辐射区域地方和不同行业不同人群,成为思想文化传播高地,也需要通过基层宣讲等覆盖面广、成本低、效率高的载体。
在实际工作当中,宣讲的供需双方在资源、方式、内容等均存在不平衡,阻碍宣讲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目前,基层宣讲工作存在着四大难题,即供和需的对接难、专业话语转化难、常态化活动开展难、新思想内容更新难。一方面,群众对于党的创新理论、政府政策解读、形势分析、企业管理等需求较大,但苦于没有合适的获取途径;另一方面,理论扎实、思想过硬、能说会说的宣讲人员缺口较大,且宣讲内容、宣讲方式均过于“老旧”,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宣讲活动也就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主动性自然不容乐观。
近些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国各地纷纷组建政治理论宣讲团,各地尤其是理论研究最为重视的高校一马当先。但与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宣讲团队伍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少之又少、为数不多的“高校宣讲”理论化研究文章。截止2021年年底,中国知网内收录关于“高校宣讲”关键词的研究文章、论文仅四十余篇。
除此之外,系统化研究也相对缺乏,难以复制并在各高校推广。目前,对于高校基层宣讲的研究方向多从顶层设计角度进行剖析,对于宣讲团如何组建、开展活动并保持一定的常态化运行缺乏实践性指导作用。同时,现有的高校宣讲团主要面向本校师生,如何辐射社会、履行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相关研究寥寥无几,如何将高校宣讲和社会基层宣讲相结合,提高宣讲团自身宣讲能力的同时,最大化发挥高校的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的一大“空白”。
创建于2018年的广厦大学理论宣讲团正是高校基层宣讲的一次有效探索,短短几年间,宣讲团的宣讲员从最初的十几人到现在的百余人,从校内宣讲到走出校门,为企事业单位、村镇、社区送去党的声音,探索出了一条“菜单化管理、分层化推进,大众化普及”的高校思政宣讲之路。
传播学大师H·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将信息传播归纳为5个w,并创建了“5W”模式,即who传播者、Says What传播内容、In Which Channel传播途径、To Whom受众、With What Eあect传播效果。根据该理论,结合广厦大学理论宣讲团实际,从传播本质着手,探索高校基层宣讲的发展路径,以期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作为“5W”模式中的传播起点,传播者往往起到了“把关人”的作用,传播者自身的价值观、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都直接关系到最终宣讲效果的好坏。可以说,在宣讲这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一名优秀的宣讲员起到了把舵导航、指路明向的作用。
广厦大学理论宣讲团在多年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条选聘机制、以老带新的选人用人机制。宣讲团由主力军和后备军两方面组成,13名理论功底深、政策水平高的资深党员教授为宣讲骨干,全部为正式党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到77%,年龄层分布均匀,老中青结合。同时,放开准入门槛、盘活人才资源,先后吸纳了首批150余名宣讲团成员,分为“燃灯启明”“岩羊”等九支宣讲队,他们中有的是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有的是政治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的先进模范、民间艺人、退伍军人,还有的是学院优秀学生党员,“各行各业”的人才齐聚在一起,极大充实了宣讲人才队伍。其次,动态更新宣讲后备人才库,以自愿报名和部门推荐两种形式,选出一群“愿讲、能讲、善讲”的宣讲志愿者,根据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类注册登记,解决了理论宣讲普遍存在的宣讲力量不充足、时间不灵活、内容较窄、受众局限等问题。
为保证团队的整体宣讲水平,宣讲团还专门设置了导学机制,骨干力量定期指导后备力量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以老带新,通过读书班、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团内“头脑风暴”,针对宣讲重点、热点、难点,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促讲师“补钙充电”,做好讲前培训工作,所形成的学习——备课——宣讲模式本身也是生动的育人实践,能够使宣讲员与受众双向成长,做到“以学习育己,以宣讲育人”。
目前基层宣讲供需不对等的情况较为普遍,群众对于宣讲活动多存有抵触或应付的心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宣讲内容没有满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内容更新较为迟缓,已适应不了新形势的社会发展。久而久之,宣讲活动处于“鸡肋”的地位,群众不买账,自然更加影响宣讲员的积极性和活动热情,造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基层宣讲活动的有效开展。
自成立之初,广厦大学理论宣讲团就将自己定位为“最新理论知识的传播者”,放弃传统的“大水漫灌”“千人一面”的宣讲模式,探索新式工作模式,即按“单”点“餐”、按“需”服务,开展菜单化管理服务。宣讲员既当讲解员又当需求征集员,动态调研,收集校内外理论热点,人性化建立宣讲“菜单”。单位可按需“点单”联系宣讲团成员,宣讲团再按不同内容选派不同宣讲小分队上门服务,让专人做专门的宣讲。在宣讲过程中,同步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形成反馈报告,由宣讲团管理小组统一整理,进行主题、形式等方面的内容优化,并下发到各分支小队,在下一次宣讲中不断完善,形成闭环管理。
3年来,宣讲团已发布3期“宣讲大菜单”,共计90个选题,“菜单”内分为必选主题和可选主题两类。必选主题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红船精神”、党的正确领导是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等,可选主题包括深入学习贯彻重要会议、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多个板块,每个板块均涵盖五到十个不同主题。同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菜单”内可随时“加菜”,并按此同步配套适合的宣讲人,做到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出彩,从“千人一面”走向“精准推进”。
从“我来讲”到“我们一起讲”,从“线下”到“线上”,宣讲团通过“群众化语言”把自上而下的“滴漏式”宣讲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主动式”宣讲,“书本语言”生动融入到了具体实践之中。
校内,开设专场宣讲,内容涵盖了重要会议精神、共同富裕等最新理论知识;校外,成立政校企“联学联建”平台,与二十余家共建单位结对共学共建。线下,按不同宣讲层面组建九支宣讲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既能单兵作战又能协同配合,结合师生专业特长,用群众生动的语言讲述身边人、身边事,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线上,搞活宣讲形式,大胆利用“互联网+”思维,依托虚拟现实技术(VR)等“黑科技”与“红色教育”相融合,利用新媒体阵地将宣讲迸出别样的火花,使宣讲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此外,宣讲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结合高校思政,创建了“1234”思政品牌,即“一分钟分享”“两梦文化节”“三分钟思政”“四想四对照”。倡导专业课教师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或本专业相关内容,在课堂上设置三分钟左右时间的课堂思考和讨论环节,课后大家围绕对应主题进行一分钟分享,将日常宣讲贯穿学生德育全过程,结合职教特点开展互动式“微思政”,不仅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而且以品牌示范引领,有利于宣讲模式的大范围社会推广。
广厦大学理论宣讲团常态化面向学校师生的同时,扩大宣讲范围,以党建“联学联建”的形式统筹各方资源、辐射区域地方,创新形式打造校、政、企、村“互学共建”联合课堂。加大与县市区、市直部门、高校的沟通联系,为其开展政策指导、理论宣讲等服务。通过活动共办的形式,把新观念、新知识带到企业中去,其中宣讲团内98%的核心成员同时担任党校授课任务,并承担校内外企业的党委理论中心组领学任务。
同时,针对宣讲受众广、层次不一、背景不同等问题,宣讲团强化顶层设计,用活平台资源,依托“崇学大讲堂”“致远大讲堂”“育心大讲堂”,分别在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社会层面铺陈推进,配合九支宣讲队伍,力争在宣讲范围上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在宣讲对象上体现全覆盖、有区分,提高“立体感”。宣讲团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教育、绿色农业、志愿服务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聚焦社会热点,关注群众民生,将常态化宣讲交流活动送到群众身边,打通高校思政宣讲的“最后一公里”,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保障宣讲团工作的长效性和规范性,确保宣讲效果落到实处,宣讲团在成立初期就建立了三张清单。第一张清单制度清单,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大到国家、小到学校,制度建设都是根本性的问题,宣讲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从队伍建设、宣讲内容、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部署,提倡多样性、包容性和创造性。第二张清单需求清单,宣讲团成员前期为宣讲需求征集员,中期为理论政策传播者,后期为反馈收集员,通过问卷、走访、线上调查等等方式收集校内外需求,人性化建立宣讲“菜单”。第三张资源清单,利用高校政策理论强、企业实践经验足、村镇群众基础广等优势,充分挖掘各方资源,建立一张能助推基层宣讲工作顺利开展的“资源清单”。
经过几年的建设,广厦大学理论宣讲团已成为一个独特的高校基层宣讲品牌,满足了本校的理论宣讲需求,通过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聚焦点相互融合,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转化,在参与实践、体验成长的过程中提升青年素质,使青年找准正确的人生定位,站稳政治立场,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同时,还为地方的企事业单位送去最前沿、最需要的理论知识。截止2021年年底,宣讲团已在校外建立了五个固定宣讲点、二十余个流动宣讲点,仅2021年已开展宣讲活动一百余场,学习强国、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高校宣讲团对于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及地方整体理论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宣讲员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宣讲内容的实效性和精准性、宣讲方式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宣讲受众的广泛性和全面性,才能使得宣讲效果最大化满足校内外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