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探讨

2023-04-15 02:52:48陈筠
科技风 2023年8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专业课程设置

陈筠

贵州警察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3

基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浪潮兴起,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课程设置对高校办学方向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着突出作用,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活动开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传统模式下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体育综合人才的要求。因而,优化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已成为当今时代教育的突出任务和高校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

1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教育目标及要求

所谓社会体育专业,主要是对社会体育领域内的基础知识研究,接受社会体育相关工作的学习与训练,全面和有效掌握指导民众体育、健身、养生、娱乐和特殊人群的体育运动相关技术,具备能够对群众体育运动组织、管理、指导、开发、教学和经营等能力。此专业具有多重的性质,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好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情况以及职业需求全面了解,而且要结合学科自身的发展及开展规律,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切实满足社会及职业对其专业人才的要求[1]。

此专业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基于现代体育科技发展,将市场需求当作导向,致力于培养出高素养、专业化的社会体育人才,确保这些人才具备综合化的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体育素质及职业能力,能够有效开展和从事相关体育运动一系列活动。此专业的教学中,对人才培养有着诸多的基本要求,主要涉及:热爱祖国,拥护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体育事业方面的方针及政策;做好社会体育专业内相关学科及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熟练掌握体育基本技能,能够指导民众开展体育类的活动,了解体育运动活动及竞赛的知识;能够参与到体育教学及科研等工作中;能够从事对体育产业进行经营、管理、开发等工作的能力。

2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优化原则

2.1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意识也日益得到深化,社会体育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趋势。因而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与日俱增的态势,为了有效主动适应社会,满足大众体育运动需求,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自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招收社会体育业学生开始,该专业已取得较大进步,全国范围内开办此专业的高校已达到200余所,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到目前为止来看,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还起于初步探索阶段,体育行业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存在着分配课时较少、时长分配不科学、课程设置内容陈旧;实验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并未形成自身相对独立的实践体育教学体系;此外在体育实践师资队伍数量的供需平衡方面以及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方面仍需进一步得到改进。综合来看,社会体育专业尽管在目前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作为一种新兴专业,在社会体育产业强劲发展势头的背景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仍会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

2.2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特征

社会体育也被称为大众体育,它是由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广大居民为了达到身心健康、健美娱乐等目的而开展的多元丰富的身体锻炼活动,是与学校体育以及竞技体育相对应而提出的概念。就目前状况来看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学生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处在雏形阶段,还需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该专业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化发展的全面需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2]。

3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专业性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愈加和谐稳定的环境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内容也呈现出更加多元丰富的态势特征,对生命健康的高质量追寻也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基于此,对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社会需要高校输出能够在体育健身、娱乐、康复、休闲等领域内进行从事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人才。然而,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各大高校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倾向于“经营与管理”方面,而这与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目标定位不相匹配,体现出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科学性不足的显著特征。除此之外,在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未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与体育教育课程进行严格区分的问题,社会体育的专业课程还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和统一的课程标准,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社会现实需求的针对性;社会体育专业领域许多边缘性学科的出现,也致使课程重构情况的出现,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起到阻碍制约作用。

3.2 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当今时代要求他们不仅要切实掌握体育运动的相关专业知识,也要能够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予以胜任,此外还要能够对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健身养生等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效指导。然而,就目前状况而言,很多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体育健身、养生、群众指导等相关内容不占主体地位,甚至是空白缺失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高校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除此之外,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门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生活的特殊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只有在理论知识指导具体社会实践、实践深化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出社会体育专业的最大优势。然而,很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都缺乏实践性设计,也并未给学生提供深入实践的机会,这将致使学生的专业性知识学习只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浅尝辄止,自身实践能力较弱,进而呈现出学生在毕业就业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良局面[3]。

3.3 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无论在反馈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还是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起着促进作用。社会体育专业具备较强的实践性特征,然而,其现行的评价手段仍采用传统模式下的课堂考试形式,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直观反映,但是也忽略了对学生的体育技能与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不仅不利于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出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参与兴趣与热情的作用。这种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评价手段单一化的做法,将会给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带来极大阻力,进而也不利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优质发展。

4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分析

4.1 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为了有效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高校在对社会体育的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有力突破传统“专业对口”的狭隘观念限制,积极推动人才教育方式由单一化的“深井型”向宽口径的“金字塔型”进行优化,进而积极培养和打造出多元专业人才。为此,可以从纵向扩展专业课程设计和从横向拓宽知识面等方面着手,具体如下:

首先,在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对专业口径进行纵向拓展,基于专业方向对相关系列选修课程进行精细化处理和深化拓展,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实际与兴趣特长自行加以选择性学习,从而在不断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满足学生的多元个性化体育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还可以通过构建公共基础课平台等方式实现对社会体育专业口径的拓展。具体而言,可以将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学科的基础课切实进行精练简化和优化重组,保留课程主干,突出核心知识点,对课程体系不断进行脉络梳理,从而实现对相近学科综合学习范围的扩大拓展与相关知识的系统化掌握[4]。

除此之外,为了有效实现对社会体育专业口径的扩大,还可以选择横向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积极推行主修、辅修相结合的教学制度。具体而言,社会经营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是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为此积极促进作为主修课程的社会体育经营管理与作为辅修课程的社会体育指导的有机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课程优势,促进学生体育知识架构的丰富完善,此外在调动学生体育专业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促进学生充分展现自身才能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更新教学内容,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为了切实实现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还应该对专业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质做出切实保障,不断促进高校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完善。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主要以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方面作为主要衡量标尺,因而对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对专业课程的优化设计,能够积极促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呈现出开放共享、动态发展、协调平衡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多维优势和重要作用,从而致力于对传统社会体育课程僵化闭塞、分散静止结构的打破和对创新开放、完整系统、富有弹性特征的社会体育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进而在促进学生提升知识获取运用能力和深化创新素养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5]。

4.3 加强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有效改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现状,可以通过加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等方式切实促进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实践能力作为衡量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在体育专业教学活动开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他们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初步尝试。因而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深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还是对于学生的具体实践工作能力锻炼方面都起着突出作用。

具体而言,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见习、实习、作业、社会调查、实验等几方面,可以通过多元形式和手段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首先,可以让学生以自身兴趣为依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一些班级或者年级内部的体育竞赛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竞争合作意识。其次,也可以利用大学寒暑假的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到体育馆、健身房等群体性部门进行有效实习,从而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考试、竞赛或是其他形式多去取得一些证书,比如体育经纪人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6]。

4.4 注重对体育产业的经营和管理

全面健身计划的推出,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体育运动的兴趣,在体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体育认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蕴含极大的发展潜力,必将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体育产业加强经营与管理,不仅能够促进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体育运动形式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在促进社会服务业繁荣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以从开拓体育项目和加强体育人才培养两个角度切入。

首先,就开发体育项目而言,各大高校可以到人才市场进行定期调查,不断更新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认识,在得到及时性的反馈之后,不断尝试去开设较为流行、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健身技术课程,对目前市场中尚未成型的体育健身项目进行积极挖掘与开发,还可以专门指派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到诸如社区、公园等公共健身场所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和指导工作。比如瑜伽、健美运动、芭蕾、形体、器械训练等都是当下比较主流的健身技术,为了切实改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对其进行大力推广[7]。

其次,就培养体育专门人才而言,人才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人才带领优势。然而,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并未重视对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因而对这种空缺的弥补迫在眉睫。为此,要以社会体育专业为方向,切实对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进行确立,在依托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化,在推动素质教育理念和践行以生为本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市场开拓意识,促进学生对体育产业经营规律的掌握和发展前沿的了解,从而积极打造出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全面复合型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体育专业作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产物,尽管在现行条件下,仍然存在着缺乏专业性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单一化的教学评价手段等突出问题,但在我国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和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仍会在当今时代迸发出强大生机。本文也从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对产业的经营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旨在促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化,促进高校对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大力培养和社会输出。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专业课程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22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08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