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之滨

2023-04-14 06:23:34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水鸟白鹤鄱阳湖

杨 莹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北塘学校)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颇负盛名之作《滕王阁序》就写于鄱阳湖畔。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的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浅水湖泊。鄱阳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地理学习中,哪些现象可以激发你文学的联想呢?放飞你的思绪,把语文的诗意安插到大地之上,体会跨领域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提升理解文学的能力,培养先进的跨学科思维的习惯,逐步增强语文核心素养,并学会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的文本解读过程中,最终养成以个人发展、终身学习为核心的语文学习理念。

本期栏目负责教师

杨莹: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天津市语文教师,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旅行,简而言之,就是热爱纸,因为读书读的是纸,写作用的是纸,旅行也是看地图。

鸟多生态就一定好?

【阅读提示】

“鸟多生态好”,面对网络上少数人的简单粗暴的理解,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戴年华站在科普的立场,对鄱阳湖鸟类,特别是越冬鸟类的增多,从三个相关话题循序渐进,解释了应如何科学认识这个问题。

这是一篇访谈,属于新闻类稿件,直击热点,简洁明了。记者的采访目标明确,我们可以借助新闻稿的题目迅速抓住问题。为了便于阅读和传播,访谈稿的结构也非常清晰,开篇提出问题,然后简要解答,相当于对后文访谈的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而后文的访谈内容则化主要问题为三个循序渐进的小问题,层层剖析,纲举目张。阅读时注意抓住小标题和关键句,具体的数字可以一带而过。

“鄱阳湖鸟类,特别是越冬鸟类,一直被少数人片面化、简单化或妖魔化为‘鸟多生态好’,而鄱阳湖鸟类种群动态与群落结构的变化,似乎被遗忘了。”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戴年华在近日的专访中告诉《中国日报》的记者,“水鸟作为湿地的指示物种,大量的水鸟在鄱阳湖外围的农田觅食,难以体现‘鸟多生态好’”。

2022年3月下旬,在鄱阳湖候鸟研讨电话会议上,南昌大学从事鸟类研究的王文娟副研究员表示,鄱阳湖生态的好与坏,不仅与鸟类数量多与少有关,还与鸟类种类组成有关,即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鸟类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植物是生产者,微生物是分解者。戴年华表示,希望能客观传播鄱阳湖“水—草—鱼(豚)—鸟—人与湖”的生态关系,加强生态科学普及宣传力度。

2022年5月16日早晨,戴年华先生就《中国日报》记者的关切做了回应。戴年华强调,“仅此就鸟谈鸟事,请勿过度解读”。

话题一:“藕遇白鹤” “田园鹤谷”是喜还是忧?

戴年华:2012年,南昌五星垦殖场承包农民投诉鄱阳湖白鹤在鲤鱼洲藕田盗食藕种,应媒体邀请,我到了现场。经调查发现,有白鹤30羽、灰鹤100多羽。2016年,近千羽白鹤在鄱阳湖鲤鱼洲藕田(伴有鸿雁、天鹅等)觅食,成为摄影打卡网红点。在我的推介下,2017年12月1日CCTⅤ直播了鲤鱼洲藕田白鹤,后来省生态学会与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联合五星垦殖场召开了“藕遇白鹤”生态保护学术沙龙,并发声:“藕遇白鹤”是喜是忧?2020年冬季,余干县康山垦殖场插旗洲出现千余羽白鹤、灰鹤和少量白枕鹤在农田盗食稻谷,我戏称为“田园鹤谷”(2022年12月有2 800余羽白鹤之说)。2021年冬季统计,在我国越冬的白鹤有5 612羽,其中在鄱阳湖区(含鄱阳湖周边)越冬的白鹤占86%(其中80%以上在农田取食);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成为了第二大白鹤越冬地,占种群数量的10%左右。2014年统计,长江中下游的越冬水鸟有70余万羽(鄱阳湖约14万羽),近年长江中下游的越冬水鸟有100万羽左右(2021年冬鄱阳湖区域70~80万羽)。

个人观点:喜的是,鄱阳湖边当地的群众(后来地方政府介入)鸟类保护意识增强,及时为越冬候鸟——白鹤搭建了“避难食堂”;忧的是,为什么本应在鄱阳湖天然湿地取食水生植物的白鹤,会因食物缺乏,不得不转移到人工湿地稻田和藕田来?高度聚集是否会带来“禽流感”等疫原疫病的传播风险?长此以往是否会影响鹤类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和迁徙?日本打造的人工投喂的白头鹤、白枕鹤和丹顶鹤等鸟点,就出现了种群数量增加且不迁徙的现象。

话题二:如何客观描述或报道鄱阳湖的鸟类?

戴年华:第一,描述鄱阳湖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有区域和时间(季节)之分。一般来说,鄱阳湖是指湖体大约4 070~5 100平方千米的范围,鄱阳湖区包括鄱阳湖周边的12个县市区(新建区、南昌县、进贤县、余干县、鄱阳县、都昌县、湖口县、柴桑区、濂溪区、庐山市、共青城市、永修县等)的县域范围。鄱阳湖保护区仅为224或557平方千米,即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4平方千米,或者也包括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3平方千米。这两个保护区范围的557平方千米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约占鄱阳湖面积的14%。

第二,关于鄱阳湖鸟类种类。目前冬季鸟类(留鸟+越冬鸟类)的观鸟比赛纪录种类数量为167~170种,2021年12月鸟类数量(包括鄱阳湖+周边)有76~80万羽之多。

说到鸟类物种数,这就有时间(季节)和空间(范围)之分了。常见的报道为“鄱阳湖保护区有鸟类462种”,这可能是历史上有记录(历年累计)的鸟类种数,包括留鸟、冬候鸟、夏候鸟、旅鸟(过境鸟)和迷鸟(偶见),可能还包括保护区外围(如庐山和南昌梅岭,以及周边农田等地)的鸟类。还有一些存在争议的鸟种,如丹顶鹤、大鸨、黄嘴白鹭等很多年都没有见过的鸟类。其实,我们冬季在鄱阳湖能识别的水鸟也就60~100种吧,有些鸻鹬类等过境水鸟只有在3—5月和9—10月才可以短暂观察到。

第三,某些鸟类的种群数量占全球种群数量的百分比。在这个问题上,北京林业大学的鸟类专家曾多次提醒我们,98%的白鹤在鄱阳湖越冬,可能已经成为历史了。据ICF官员近期之说,目前统计到在我国越冬的白鹤有5 612只,大约86%在江西越冬(其中80%在鄱阳湖滨农田),10%在黄河三角洲。近年来,在湖南、安徽、湖北、浙江、广东、云南、上海等地均出现了越冬白鹤的小种群,特别是黄河三角洲有我国第二大白鹤越冬地之说。

第四,关于鸟类的数量。据悉,近年在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数量为100万羽左右,2004年统计的数据是70余万羽。

报道称, 2021年12月鄱阳湖鸟类数量为 76~80万羽,其中有70%~80%是雁类,如豆雁等。那么,有多少是珍稀保护物种呢?这些近80万羽的水鸟在鄱阳湖栖息多久?栖息在天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另外,珍稀水鸟白枕鹤和白头鹤的数量均仅500多羽,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过去说越冬东方白鹳2 000~3 000羽,但近两年报道鄱阳湖有 7 000~8 000羽。据资料,东方白鹳日食鱼等食物为400~700克/天/羽,鄱阳湖8 000羽在150天的越冬季要进食48~84万千克,繁殖期的食量要翻倍计算。

话题三:鄱阳湖应当保护什么?

戴年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发现81只全球极危鸟类白鹤而建立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几十年间的变化是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把224平方千米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这里曾经是白鹤的越冬聚集地,但近年来在保护区内的白鹤数量是越来越少或明显减少了,而国家的投入却是越来越大了。鄱阳湖的主要保护对象白鹤、白枕鹤、白头鹤和灰鹤等,自2012年以来,陆续向人工湿地——稻田和藕田扩散,现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鄱阳湖越冬水鸟优势种——雁鸭类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目前雁鸭类、鸻鹬类和鹭类等越冬水鸟的数量占鄱阳湖鸟类的70%~80%。

鄱阳湖生态大保护为保护雁类(俗称大雁)而生?在国外,多数雁类是狩猎鸟类,或称经济鸟类。长江大保护和鄱阳湖十年禁渔,为越冬水鸟等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但鄱阳湖的环境承载量,特别是越冬水鸟的承载量是多少呢?是不是长江中下游的越冬水鸟都要向鄱阳湖聚集呢?

个人观点:鄱阳湖是江西走向世界的名片,鄱阳湖怎么保护都不为过。然而,如何可持续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湖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也都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对鄱阳湖要客观审视评价,科学定位鄱阳湖的生态服务功能;要换位思考,不要简单地说“不”,而要多说“怎么办”。鄱阳湖的水—草(代表植物)—鱼(代表水生动物,包括江豚)—鸟(焦点物种、有显示度物种、博眼球物种)—人与湖(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需要系统统筹和科学关注,一个都不能少。

(摘编自《鸟多生态就一定好?听听专家怎么说!》,“中国日报网”,2022年5月18日)

【问题探究】

1.针对“鄱阳湖鸟类,特别是越冬鸟类,一直被少数人片面化、简单化或妖魔化为‘鸟多生态好’”的问题,戴年华先生是如何反驳和解答的?

2.戴年华研究员指出,应从鄱阳湖“水—草—鱼(豚)—鸟—人与湖”的生态关系的高度全面评价,请分析“过去说越冬东方白鹳2 000~3 000羽,但近两年报道鄱阳湖有7 000~8 000羽。据资料,东方白鹳日食鱼等食物为400~700克/天/羽,鄱阳湖8 000羽在150天的越冬季要进食48~84万千克,繁殖期的食量要翻倍计算”,会带来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见P13

旱涝急转是全球变暖的表现之一

【阅读提示】

这篇访谈介绍了鄱阳湖干旱在数据上的体现、在湖泊的自然变化中是否算正常现象以及是否可以预测,重点介绍了干旱对鄱阳湖周边的农业造成的影响及湿地生态系统在2022年旱情中面临的生态灾难。

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访谈稿的节选,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出处获得讨论的主要内容,并为本文的阅读提供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然后,借助本文题目迅速抓住问题,并通过记者与胡振鹏的一问一答了解谈话重点。阅读时可根据记者的问题锁定谈话主题,做相应的勾画记录,便于后续解答题目。

南方人物周刊:今年鄱阳湖由洪涝风险转入干旱的时间很短,在6月时降雨集中导致水位持续升高,但进入7、8月几乎不再下雨。鄱阳湖今年的干旱在数据上有哪些体现,今年的干旱情况在湖泊的自然变化中算正常现象吗?是否可以预报?

胡振鹏:今年鄱阳湖的干旱不仅仅是鄱阳湖干旱,整个长江流域都是干旱的,甚至全球在北纬30度地带都干旱。北半球的欧洲也遭遇了500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国外预测,今年可能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鄱阳湖今年的干旱是气候变化下的水文气象的极端事件。

对鄱阳湖来说,国内说是1961年以来最干旱的,实际上我昨天晚上做了功课,把1953年以来长江干流的流量、鄱阳湖的水位、鄱阳湖流域的降水量调出来看了一下,从来没有今年这么干旱。今年应该说是我们新中国成立后有记录的七十多年来最干旱的,是持续时间最长、干旱程度最厉害、气温最高的自然灾害。

在这之前,没有鄱阳湖的水文记录,只有干旱影响程度的历史记录。我原来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把宋朝以来鄱阳湖比较大的干旱归纳起来,干旱面积超过全省一半以上的县,人们到了吃草根树皮、卖儿卖女甚至路有尸骨的地步。大干旱从1020年开始,平均6年发生一次。新中国成立以后,江西省干旱的一个标准就是省内农田大部分受灾,平均5.2年发生一次旱灾。

对干旱的预报还是很大的难题,目前的主要方法还是趋势预报。趋势预报需要时间比较长的水文记录。我认为在影响因素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生这种干旱灾害是平稳随机的,多少可以做点趋势线预测。但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空气中的能量增加、温度高,大气环流蕴含着大量的能量,长期稳定在一个地方很强烈,某个小因素干扰一下,就产生“蝴蝶效应”。

“旱转涝” “涝转旱”或者“旱涝急转”是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增多的一个显著特征。进入21世纪,2003年、2006年和2022年这几年都是典型的伏旱连秋旱。2011年的春旱连夏旱是另一种类型的旱灾。2011年旱灾和1963年的比较类似,出现了旱涝急转的特点,今年也是这样。

南方人物周刊:我们在鄱阳县看到大户农田减产,江西也是农业大省,今年的影响和往年相比有什么不同?你提到湿地生态系统在今年旱情中面临生态灾难,是什么样的?

胡振鹏:出现干旱以后,我基本上一个礼拜去一次鄱阳湖湖区。我这周去的庐山市,前不久我专门到都昌的农村去看了一下。现在因干旱生活需救助的有24万人,农业受灾面积超过1 000万亩(1亩占666.7平方米)。有些山区村庄的生活饮水有困难,县政府用水车运水,村庄就用大塑料桶装水,老百姓再用自己的桶来提水,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村民的饮用水困难问题。但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比2003年、2006年、2011年的旱灾小得多。

在1998年洪水以后,江西加大了水库蓄水和堤坝加固的防控力度,基本上今年江西的农业生产大型灌区没有出现绝收的现象。鄱阳湖的赣江和抚河下游的三角洲平原是赣抚平原灌区,有一百多万亩,基本没有出现缺水的情况。一般大型水库保证了县城以上城市的生活用水,也通过水库引水保证了灌溉。

但对鄱阳湖的生态是系统性的灾难。首先是8月份水位一退,湖床的薹草就全部长起来了,气温又高,土壤干旱,很快老化。薹草是大雁的主要食物之一,鄱阳湖平均每年有40.5万只候鸟,其中有 15万到20万只大雁。太老的薹草它们不吃,只吃萌芽后10到20天的鲜嫩薹草。今年因为薹草已经老化,候鸟就越过鄱阳湖到农田里面去了。

沉水植物也受到影响,有没有沉水植物是一个湖泊是否健康的标志。沉水植物一般在4、5月萌芽,要到10月才完全成熟。在开花结籽之外,要把多余的营养输送到根茎和块茎储存起来,像马铃薯和红薯一样,为下一代无性繁殖做准备。这种根茎和块茎是白鹤、小天鹅、鸿雁这一类候鸟的食物。鄱阳湖在8月份进入枯水期和极枯水期,这时沉水植物根本没有成熟就死了。

还有迅速退水导致的湖床干涸。7月份水位下降得特别快,一天下降二十多厘米,最多的一天下降了34厘米,但底栖动物爬不走,其中螺蛳和河蚌是鄱阳湖的主要底栖动物。底栖动物的死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水位下降,大鱼跟着水流流到深槽河道里。小鱼比较笨,对水流不敏感,哪里有水它就躲在哪里。赣江分支的上游断流以后,一些鱼积在中间低洼的地方,随着上游没水,一晒全死在这里,出现了前一阵网上很热的鄱阳湖捡鱼的舆论。

今年因为气温高,夏候鸟还没走,南矶山湿地目前还有几万只白鹭。白鹭也是吃小鱼的,吃鱼的候鸟多了以后,冬候鸟的食物也减少了,底栖动物也少了。没有沉水植物的根茎,冬候鸟的食物将是一个大问题。鄱阳湖这种干旱的现象可能一直要持续到次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不会有大的好转,即使下点雨,也恢复不了鄱阳湖的水位。这是今年干旱的形势。所以说,今年这种干旱对鄱阳湖的湿地生态系统应当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摘编自《鄱阳湖的极端干旱、建闸之争与生态成本|对话胡振鹏》,“腾讯网”2022年9月6日)

【问题探究】

3.湿地生态系统在今年旱情中面临生态灾难,胡振鹏先生指出了哪些方面的生态灾难?请简要概括。

4.胡振鹏先生指出,“对鄱阳湖的生态是系统性的灾难”。请你参照教材中的食物链,根据他的描述设计一幅鄱阳湖生态系统灾难的关联图,并根据你的了解补充更多的影响范围。

参考答案:见P13

参考答案

《鸟多生态就一定好?》问题探究

1.【参考答案】“鸟多”与“生态好”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要从多个方面客观考量。戴年华先生提出了四条标准:①鄱阳湖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有区域和时间(季节)之分。②鄱阳湖鸟类种类,有时间(季节)和空间(范围)之分。③某些鸟类的种群数量占全球种群数量的百分比。④鸟类的数量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是否协调。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这篇访谈稿的大问题由三个循序渐进的小问题构成。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话题二”,是与主问题直接相关的,所以答案锁定在第二个问题所在的段落。戴年华先生的讲解条理清晰,指出了四条标准。从这四条标准中筛选信息、提炼答案即可。

2.【参考答案】单从越冬东方白鹳的数量来看,近两年报道的数量比过去翻了一番还要多,但是戴年华研究员指出,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看待鸟类数量的增长。鸟类处于“水—草—鱼(豚)—鸟-人与湖”生态关系中。越冬东方白鹳数量增多,进食量也会随之增长,会对鄱阳湖的环境产生压力。以它们的食物鱼类为例,食鱼量增加,会导致鱼类减少;鱼类减少,可能会使鱼类的食物草类藻类等增多,从而肆意生长;藻类增多又会导致水质的下降;水质下降又会影响人类的饮用水安全。也有可能,越冬东方白鹳数量增多,导致食物缺乏,不得不转移到人工湿地稻田和藕田来了,与农民争夺空间,高度聚集也可能带来“禽流感”等疫原疫病的传播风险。长此以往,也许会影响鹤类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和迁徙。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运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高阶思维的考查。该访谈稿谈论的正是不能简单界定“鸟多生态好”这一问题,并给出了鸟类数量的四条考量标准,解释了鄱阳湖鸟类生态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作答时可,以参照“话题一”中白鹤数量增加带来的后果撰写答案。

《旱涝急转是全球变暖的表现之一》问题探究

3.【参考答案】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干旱需生活救助的有24万人,农业受灾面积超过1 000万亩。有些山区村庄的生活饮水有困难。

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湖床的薹草很快老化,候鸟越过鄱阳湖到农田里面。沉水植物根本没有成熟就死了,导致白鹤、小天鹅、鸿雁这一类候鸟缺乏食物,底栖动物死亡,鱼类死亡。气温高,夏候鸟没有按时令飞走,吃鱼的候鸟多了以后,冬候鸟的食物也减少了。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这篇访谈稿只有两问两答,可以根据题目中的重点词汇“生态灾难”按图索骥,在记者的问题中迅速锁定相关段落——在第二次提问中,根据对话者的回答整理归纳答案。

4.【参考答案】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运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高阶思维的考查。这道题承接上一道题而来,需要把归纳出来的答案做梳理和关联。作答时,可以先打一个简易的草稿,再誊抄。

猜你喜欢
水鸟白鹤鄱阳湖
白鹤之约
心声歌刊(2023年2期)2023-07-16 05:56:02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独孤求败白鹤滩
哈哈画报(2022年1期)2022-04-19 11:27:20
江河里的水鸟
白鹤的真爱
黄河之声(2021年7期)2021-06-21 13:59:24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现代出版(2019年6期)2020-01-14 02:20:36
鄱阳湖好风光
老友(2017年4期)2017-02-09 00:26:04
水鸟
骏马(2016年6期)2017-01-09 08:48:46
手绢游戏———叠“水鸟”
嘉陵江武胜段冬季水鸟多样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