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是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古典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欧洲音乐史发展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莫扎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这首《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小提琴艺术史上脍炙人口的协奏曲,是其所创作的前五部协奏曲中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其演奏风格以轻松与明朗为特色,故本文将重点解析第一乐章,感受莫扎特作品的歌唱性和流动性,从而增进演奏者对乐曲的感受与认识。
一、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是不折不扣的“音乐神童”,他在4岁时就学会了钢琴并开始创作,5岁时尝试创作了小步舞曲,在无师自通的状况下学习了小提琴。6岁的莫扎特就在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等地做了一场成功的巡回型演出。完成演出的莫扎特和父亲回国了,并在宫廷管弦乐团中工作,他的主要职责是创作与演奏音乐。在萨尔斯堡时,他并未受到当权者赏识,而是被当权者当作身份低下的仆人,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糟糕。知名的五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在这期间创作的。萨尔茨堡令他发愁,没有什么前途。
1781年6月,由于当权者长期的奴役,向往自由的莫扎特提出了辞职,这也代表了他不受宫廷礼教束缚、敢于反抗的精神。后来莫扎特受命前往维也纳,可是到维也纳他了解到在人前他不过是当权者的用人,他感觉受到了侮辱。莫扎特对于自己的出身非常敏感,他从小被父亲灌输的观念是“神童”。于是他与当权者断绝了关系,并且留在了维也纳。他作曲事业最辉煌的时候是在维也纳,在那个时期他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包括《后宫诱逃》《费加罗的葬礼》《唐璜》《魔笛》等。1791年12月,莫扎特与世长辞,享年35岁,安葬于维也纳的一处公墓。《d小调安魂曲》是他最后的未完成的作品,临终时他口中还打着这首曲子的拍子。
莫扎特谱写出了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在当时基本上涵盖了全部的乐曲形式,后来又形成了古典音乐的大部分形式。莫扎特代表作的数量之多,思想内涵之丰富,使他的作品影响很大,广泛流传至今。现在他的一些作品仍然深受古典音乐演奏者的喜爱,并且是一些古典音乐演奏者开音乐会时的必演曲目。
二、创作背景
莫扎特是优秀的作曲家,他的小提琴拉得也十分优秀。他自幼会拉小提琴。1775年,年仅19岁的莫扎特便谱写了5首提琴协奏曲。由于是在萨尔斯堡时期进行的创作,所以也被称为“萨尔茨堡协奏曲”。包括知名度最大的三首《G大调第三次协奏曲(K.216)》《D大调第四次协奏曲(K.218)》以及《A大调第五协奏曲(K.219)》,也被后人简称为莫三、莫四、莫五。这首《A大调第五协奏曲》区别于其他四首的是,其他四首均为法国风格,而《A大调第五协奏曲》却具有很强的德国风格。这首曲子风格轻快典雅,旋律优美,结构规整巧妙,律动均匀。莫扎特的音乐跟同期同地其他的音乐不同之处在于,他的音乐充满了千变万化。这首曲子展现了莫扎特强大的生命力,他把他的喜悦全放在了音乐里。
三、乐曲分析
莫扎特是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在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上确立了古典主义协奏曲的原则,即三个乐章原则。主题采用双呈示部的结构,强调独奏乐器的地位。莫扎特创作的协奏曲也深受歌剧的影响,在协奏曲中加入了具有技巧性的华彩乐段。
莫扎特的《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莫扎特的杰作之一,演奏速度為Allegro aperto,意为开朗的快板,因此在演奏风格上是开阔宽广的,明确而爽朗的。调式为A大调,节拍是4/4拍,一共226个小节。
第一乐章是典型的A大调协奏曲型奏鸣曲式,它的主题采用了双呈示部的结构。分别是乐队的呈示部和小提琴独奏的呈示部。以乐队的呈示部(1—39小节)进入,1—11小节是乐队呈示部的引子部分,用强有力的A大调主和弦作为整首乐曲的开端,接着演奏力度由弱到强,演奏出分解和弦,随着音乐从低到高的方向性推向又一个顶点。接着是12—19小节,乐队演奏经过部,20—33小节是副部主题,由一提奏响第二主题的副部主题,乐队的伴奏推向一个较为辉煌的旋律。最后34—39小节是结束部,是分解A大调的主和弦,用断奏的演奏法。到此为止,乐队的呈示部就结束了。乐队的演奏基本上把全曲的主部、副部和结束部简单地演示了一遍,奠定了全曲的主题,引起听者对独奏呈示部旋律的兴趣,刻画出音乐形象,并引出小提琴的独奏。
接下来就进入了小提琴独奏的呈示部。乐曲虽然是快板,但在40—45小节加入了引子,引子为歌剧式叙述性的形象,柔板轻柔舒缓,娓娓道来。前三个音是A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到第三个音时乐队的一提二提以三十二分音符进入,这就显得前三个音十分重要。前三个音引出后面的旋律,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的开端,柔和细腻的旋律与主部主题爽朗明快的旋律形成对比。
小提琴46—60小节是主部主题,也奠定了全曲A大调的调性。独奏小提琴生动明亮,热情洋溢,展现出爽朗的快板。此时乐队伴奏又回到呈示部分解和弦的断奏,与独奏主题相呼应,奠定了全曲的基调。61—74小节为连接部,在连接部之后就迎来了副部主题,衍生出了新的内容。把歌剧的写作技巧用在乐曲中是莫扎特小提琴曲的一个特点,问答式的乐句就是莫扎特作品中常见的。副部主题是75—112小节,采用了富有趣味性的一问一答式的乐句形式,让听者感受到男主人公高声的气势汹汹的询问和女主人公温柔细心的回答。在这之中还运用了跳音、顿音等演奏技法,使旋律生动活泼。113—117小节是小提琴独奏呈示部的结束部,这里98—100小节快速轻巧的十六分音符与101—102小节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一短一长形成对比,丰富且深化了音乐形象。展开部是118—144小节,与前面的情绪不同,以歌唱性的旋律展示出优美典雅的音乐形象。再现部是144—216小节,再现部和呈示部十分相似,也有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大量高音的运用使这个部分的演奏难度比呈示部要高。经过转调,音乐的色彩也略有些变化。最后独奏结束的在主音上,给人以完满稳定的结束感。最后独奏的部分就是华彩乐章,华彩乐章结束后,乐队以呈示部尾声的旋律进入,最后以分解和弦的型式落到A大调主和弦上,给人一种完满的结束感,第一乐章到此结束。
这个乐章体现了莫扎特音乐的生动活泼、高贵典雅且意味深长的特点。
四、演奏特点
(一)音准节奏的把握
在演奏古典时期作品时,给予创作者的自我创作空间较少,所以在演奏时,音准和节奏要遵循传统原则,要符合那个时期的特征。演奏莫扎特的乐曲,对音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用小提琴演奏时,要极为清晰地表达出每个音,要避免出现滑音等含糊不清的音符。从节奏来看,如海顿和巴赫,他们的作品节奏变化不是很大,较为固定,而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节奏变化却是十分丰富的,给人带来了变化之美,这使他的作品色彩十分丰富。因此要注意节奏的把控,一定要严谨地以谱面节奏为准。
(二)揉弦的运用
揉弦是所有弦乐演奏必须掌握的,是对音色修饰的最有力的表现手段之一。小提琴的揉弦大约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被演奏者广泛推广并发展开来,在乐段加入揉弦可以使乐段的表现更加生动,更加深入人心。有了揉弦的运用,可以使乐句更加柔和,甚至可以表现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小提琴演奏中揉弦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分别是手臂揉弦和手腕揉弦。在声音效果上,手臂揉弦会比手腕揉弦的声音更加浓郁,手腕揉弦的声音则更加清秀。在莫扎特的这首作品里,要注意揉弦的分寸,切不可过于激烈。例如在引子段落的前三个音,第一个音弓贴弦左手小幅度的手腕揉弦,第二个音稍带一点小幅度的均匀的手臂揉弦。随着音高到达一个顶点,第三个音由于左手是小指按弦,手指的力量本来就要弱于其他三指,就需要大幅度的手臂揉弦。把整个音乐由低音到高音,由弱到强的方向性加以出来,像电影的主人公从大雾里缓缓出场,慢慢地将整个音乐形象变得清晰。在之后的全曲之中就需要均匀地揉弦,变化幅度不宜过大。
(三)装饰音的应用
用来装饰旋律的临时音叫作装饰音,在该乐章中出现的装饰音有倚音、颤声。装饰音的存在反映了莫扎特作品的特点,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从巴洛克时期出现的装饰音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并广泛地运用在莫扎特的一些作品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古典主义时期装饰音和浪漫主义时期装饰音的区别,以及在演奏方法、审美标准和节奏分配上的不同。
在乐曲中出现了颤音,用“tr”标记。一般的演奏法是,在主要音上方二度的音迅速重复出现,重复多少遍没有规定,总时值要看主要音的时值是多少。而在演奏莫扎特的作品时,一般是先拉上方小二度的上助音,再拉主要音,以此迅速重復出现。颤音切不可太密集、急速,也不可太缓慢,要注意颤音需打得均匀。倚音是单个或多个小音符标在主要音的前面或者后面,一般用连音线连接,也叫作装饰音。倚音的时值通常是算在主要音的时值内,只占很小一部分。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倚音一般是占主要音一半的时值。这两种装饰音的出现,目的都是使乐曲更加精致典雅,富于表现力,这也是莫扎特音乐给人以热情灿烂、优美动听的原因之一。
(四)右手技巧的运用
小提琴的运弓是演奏中的关键所在,拉琴时发出音色的好坏取决于右手运弓的技巧。莫扎特创作了许多歌剧,他的作品歌唱性很强,因此在演奏他的协奏曲时注意弓子不要压死,会出现不必要的杂音。运弓的技巧不仅在于如何发音,还在于弓段的运用,弓压的力度、跳弓、顿弓等技巧的运用。在《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由于乐曲规整的布局,运用到了许多右手技巧。例如独奏呈示部引子的前三个音,听觉上是由弱渐强,但在运弓方面,不能因为第一个音较弱就只拉半弓,而是要拉满弓子,同时弓压不要太强。
在这首作品里还出现了顿弓和跳弓的技巧。这就需要演奏者有较强的右手控制能力,切不可追求顿弓、跳弓的夸张技巧,一定要克制地运用跳弓和顿弓技巧。例如在副部主题问答的句子上,mi的音是用顿弓来演奏的,同时在最后一个mi时一定要轻。莫扎特的顿弓和跳弓是谨慎小心的,这样的演奏风格与莫扎特创作《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的时代背景有关。在古典主义时期,大部分音乐是面向宫廷的,莫扎特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正担任宫廷管弦乐团的乐手,是受管束的。因此,曲子里的跳弓、顿弓等技巧也表现得十分谨慎,不能过于夸张。演奏者的右手小臂需要稍稍发力,手腕提起带动弓子,控制顿弓和跳弓。
(五)与乐队的配合
一般来说,协奏曲都要和乐队进行配合。乐队对于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在此曲中是以小提琴独奏为主,乐队伴奏为辅。乐队的作用是丰富整曲的和声,使旋律更有层次感和协调感。乐队伴奏丰富了乐曲的音响效果,使小提琴的声音不会过于单薄。莫扎特的很多音乐作品都是乐团给出上一句,独奏立马接上下一句这种紧凑协调的衔接。所以演奏者要把衔接的部分处理好,不能出现卡顿的现象,要给听众乐团和独奏一气呵成的畅快感和协调感。要把乐句拉得足够长,这样才能更好地衔接。
五、结语
总的来说,莫扎特《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一首高贵典雅却又生动活泼的乐曲,它的创作是莫扎特音乐风格的一种具体体现,流畅的旋律和华丽的风格是本曲给人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即使莫扎特英年早逝,他的作品还是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和阳光。这首曲子单从谱面来看,演奏技巧的难度并不是很大,重要的是演奏者如何把握情感,如何表现出音乐的内涵,如何传递出音乐的本质。施纳贝尔曾说:“莫扎特的乐曲对孩子们而言太简单了,但对专业艺术家来说却也太难了。”他的音乐非常简单,给人以轻快、流畅、自然的感受,越是自然,越让人难以琢磨。希望此文章能使演奏者深入了解莫扎特的写作风格,能够更好地理解莫扎特的作品,更好地演绎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
参考文献:
[1]耿薇.莫扎特《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和演奏体会[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2]方艺洁.浅析莫扎特《A大调第五协奏曲》第一乐章[J].黄河之声,2021(06):59-61.
[3]王毓,陈红宇.莫扎特《小提琴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技法分析[J].北方文学,2018(30):90-92.
(作者简介:黄博宇,女,本科在读,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乐器演奏)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