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自译作品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译介

2023-04-14 19:33郑小宁
参花(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甲骨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全球一体化的形势所趋,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前辈们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播译介,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价值的译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以林语堂自译作品《京华烟云》为例,探析林语堂自译作品中的中华文化价值译介,分别从甲骨文化、服饰文化、中国民俗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挖掘探究,旨在为中国文化的译介尽绵薄之力,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

一、林语堂与《京华烟云》

林语堂学贯中西,精通汉英两种语言,“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林语堂写给自己的对联。林语堂通过翻译他人作品和自译,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译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发现,以往对于林语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文学作品、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上,而学术界对林语堂自译作品的研究,以及自译作品中文化价值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笔者通过阅读研究林语堂的自译作品来挖掘其相关作品中的文化价值,以期能够对林语堂作品中的价值有深入的了解。所谓自译行为指除了有原文本的存在,还包括一种无形文本或者隐形文本的自译。《京华烟云》是林语堂脑中构思后用英语创作的小说,还有隐形文本的存在,因此,属于林语堂的自译作品。1939年,林语堂创作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版小说《京华烟云》首版发行。1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为林语堂自译作品的代表,《京华烟云》中的文化价值,对双语作家、翻译家林语堂学术成就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能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起到指引作用。

中国文化的传播译介一直以来都是翻译者致力研究的目标。作为文学翻译工作者,林语堂在游居西方国家之后,发现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最根本的动机就是传播中华文化,书中有佳话,有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有风俗变迁。林语堂写这部小说时虽然定居于巴黎,但是他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喜好都比较了解。小说以中国上层社会曾、姚、牛三大家族的爱恨情仇、聚散分合为线索,主要向世人展示了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物形象,向国外读者展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受到了国外读者的广泛好评。小说中描述了中国青年的成长、历练,以及他们的爱恨情仇。《京华烟云》之所以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西方读者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它从多方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勾勒,不同于以往大部分译者译介的比较单一的反映中国社会面貌的作品,《京华烟云》使西方读者了解到与印象中完全不同的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这本书反映了20世纪中国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特征,正好符合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并走近中国文化的期待。

二、《京华烟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京华烟云》中的甲骨文化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我国殷商流传下来的笔迹。《京华烟云》中的甲骨叙事是比较特别的小物件,对整部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甲骨文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寓意不尽相同,前半部分提到甲骨文,作为曾、姚两家联系的古玩物件,是两大家族共同的品鉴爱好,向读者渲染出晚清时期流传下来的以收藏古玩奇珍异宝为爱好的大家族的文化氛围,表现的是一幅文人高雅风尚的画卷。小说中曾、姚两家是上层社会崇尚文化、追求高雅脱俗文化的代表家族,通过描写两大家族对甲骨这类古玩文字的收藏喜好来展示他们文雅的生活圈子。后半部分,不再简单地传递文人家庭氛围,而是以甲骨为引子,展示出甲骨文有待研究考察的现实意义,同时表达了小说中以孔立夫为首的几位主人公远离政治舞台,致力于甲骨文研究的梦想以及生活志趣。展示出当时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底蕴熏陶下的广大民众的精神面貌。

甲骨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骄傲,属于远古时期的文字,它记载了我国几千年前的许多事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甲骨这一特殊物件在《京华烟云》中承载了一定的叙述功能,同时携带着一定的文化传递功能。书中把主人公木兰写成懂甲骨文的女子,就是为了突出她的文人形象,也为了更加完美地呈现作者心目中最佳女一号的形象。甲骨是我國的文化遗产,林语堂把甲骨和书中主要人物的日常爱好结合起来,甲骨这一特殊的小物件起到了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在小说中几处提到,意在以甲骨为引子,向读者传达当时社会文人墨客的爱好和志趣,展示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在林语堂将甲骨描述成一种与中国文人家庭在乱世中如何做出命运抉择相关联的物件时,凝结在甲骨之上的一切文化及学术层面的意涵,便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西方读者通过阅读《京华烟云》就能对甲骨文化的了解更深入一层,其丰富了中国文化的译介传播类别。

(二)《京华烟云》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无论是在小说的背景、取材、内容、人物刻画上,还是在文化的选取上,《京华烟云》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林语堂笔下的《京华烟云》也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服饰文化,通过对不同角色、不同人物以及不同境遇下这些人物的服饰描述,呈现出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韵味。小说中人物较多,地位身份也各有不同,林语堂以自己学贯中西的思想为人物服饰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总的来说,男性服饰相对固定,颜色比较单调。女性服饰款式多样,颜色也丰富亮丽。姚木兰是林语堂心目中完美的女子形象,对木兰的服饰描述较多,木兰服饰随着季节以及心情的变化而变化,体现着一定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身份地位。小说一开始描述木兰的服饰华丽又不失端庄,这与她当时的身份境遇相匹配。随着婚姻发生的变化,木兰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她的服饰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书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她三次见曹丽华的服饰变化,折射出木兰识大体、知礼仪、懂进退的大家闺秀的人物特点。第一次见面,木兰穿着华丽端庄,因为她们是偶遇,所以当时的着装并不是有意为之。第二次见面,木兰的穿着就比第一次朴素,穿着新衣服,但是那件新衣服很低调,并没有想给对方留下特别的印象。第三次更加朴素,朴素到连曹丽华都感到意外。林语堂通过对这些服饰变化细节的描述来突出木兰的知书达理。木兰的妹妹莫愁性格温润,林语堂对她的服饰描述并没有花大量的笔墨,但总体给读者的印象是简单脱俗,与人物性格相符。文中的孔立夫出身贫寒,积极向上,骨子里有一股永不服输的傲气,他的服饰有三次大的变化,体现了他的人生状态和阅历心智的变化。林语堂笔下人物的服饰观念各有不同,不同的服饰风格展示人物迥异的外在形象,以及不同的内心世界,有的自然脱俗,有的高贵端庄。

中国传统服饰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搭配等都体现着一定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以及审美观念。林语堂笔下《京华烟云》中的人物丰富,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服饰着装没有天壤之别,但是因身份、地位、境遇以及性格特点的不同,着装也有所不同。各个人物不同时期的服饰变化体现在细节中,是中华文化底蕴的表达,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服饰文化的意蕴。

(三)《京华烟云》中的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又称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是普通群众早期日常生活中所积累和创造出来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是民间民众的日常活动。民俗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华烟云》中民俗文化的传递是林语堂有意而为之,目的是向世界介绍底蕴深厚又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小说中描述到的中国民俗文化主要有:婚嫁习俗、岁时节日民俗、传统称谓、社会风土、饮食风物等。《京华烟云》不注重情节的铺陈,而长于风情风俗的描写,将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人一一铺展开来。所以“《京华烟云》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

传统的中国婚嫁习俗,主要有婚前礼和正婚礼这两个主要程序,这些婚嫁程序都源自周公的六礼。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婚嫁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写,主要描写了曼娘出嫁、木兰出嫁的婚礼场景。相比曼娘的婚礼,木兰的婚礼更具代表性,体现了中国传统婚礼的特点。有关婚礼的一些细节描述,也深深吸引了西方读者,比如婚床不能为空,床上要放红枣、桂圆、核桃等,寓意着早生贵子。这些婚礼习俗的介绍更是增添了这部小说的可读性。岁时节日习俗也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悠长的岁月中延续积累下来的民俗习惯,岁时节日习俗和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有直接的关系,是相对复杂的文化。《京华烟云》中岁时节日描述较多,虽然没有详尽介绍,但是也足以让读者感受到满满的节日氛围感和喜庆感。同时,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也涉及中国的传统称谓、社会风土、饮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在国人眼里非常接地气,又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民俗文化正是我们平日生活的点点滴滴,林语堂非常巧妙地将国人的生活画卷,展现在西方读者的面前。对于典型的中国特色的称谓、风土、饮食文化等,林语堂在翻译时主要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同时附上一些相关的注解,就是为了保证这些传统文化的译介既能保持中国特色,又易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京华烟云》中各类传统文化的介绍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和烟火气,向西方读者译介了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结语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自译作品的代表,是一部反映近现代中国历史风云变幻的巨作。由于林语堂在作品中给人们呈现出一个与西方读者早期印象大相径庭的中国文化现象,《京华烟云》获得了预期的文化传播效果。林语堂扎实的双语基础是他完成这部巨作的决定性因素。长期居住海外使得林语堂对西方读者的口味和爱好都掌握得比较到位,小说中中国文化的介绍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充满生机的、鲜活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了西方读者的面前。其中甲骨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的译介传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话语权的提高起到了铺垫作用,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价值的同时,也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沟通做出了贡献。研究林语堂自译作品的文化价值译介,是进一步掌握林语堂文学观、翻译观的必要举措,也是研究中国文化价值海外译介的必要性所在,对于指导后期翻译者中国文化价值译介的实践活动具有借鉴意义。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时笔者知识广度有限,因此对作品中文化价值的挖掘也未做到极致。知识无极限,研究无止境,林语堂自译作品中的文化价值译介研究需要学者们继往开来,传承接力。

参考文献:

[1]付丽.《生活的艺术》与《京华烟云》的“自译”性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01):127-129.

[2]金方廷.论《京华烟云》中的甲骨叙事[J].东吴学术,2021(03):136-144.

[3]王丽敏,胡明贵.论《京华烟云》中的中国民俗文化[J].闽台文化研究,2016(01):103-109.

[4]王雪琴.林语堂小说中的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

[5]余青波.《京华烟云》人物服饰风格研究与设计[D].北京服装学院,2019.

[6]郑佳佳.林语堂自译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

[7]赵华.解析林语堂《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1):144-146.

[8]张健.精神的伊甸园和失败者温婉的歌——试论林语堂的幽默思想[J].文学评论,1993(04):30-42.

(作者简介:郑小宁,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中教二级,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甲骨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红色京华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烟云几许著苍山
京华清明记忆
茶山烟云
刻在甲骨上的爱情
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