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课时定位,为创造性复述奠基

2023-04-14 15:18张晓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海力布白蛇统整

张晓华

创造性复述,即在全面、深入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创造性改编,继而进行复述的过程。复述时进行创造性改编,为的是分享时更有新鲜感。统编版五上第三单元是典型的民间故事,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就是“创造性复述”。这是统编版教材小学阶段,针对复述,从完整性到简要性后的再一次升级。现结合这个单元中《猎人海力布》一文的教学为例,笔者谈谈第一课时应该为扎扎实实落实“创造性复述”做好哪些储备性教学。

写人离不开事,叙事离不开人。人与情节,是构建故事的两大核心维度。创造性复述要以理解故事、把握故事为基础。快速梳理和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应成为创造性复述的前提和保障。

比如《猎人海力布》一文的故事内容非常丰富:海力布救小蛇,走进龙宫,收获宝石,满获丰收,遭遇灾难,讲出实情,变成石头……这些情节所关联的人物,包含:海力布与小白蛇,海力布与龙王,海力布与小动物,海力布与宝石,海力布与乡亲们……在学生整体性阅读课文之后,将故事涉及的人物逐一罗列,并用一句话呈现出这一人物与海力布之间的联系。

化整為零,基于两个人物,组织学生概括与提炼出大故事中的小环节。由此一来,学生就可以串联组织,从而在逻辑支撑下,将整篇课文的故事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所提炼的板块情节,成为组装整个故事的有机“零件”,对于重新规划创造性复述的顺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独特文学形式。这种写意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导致相同故事的版本相对较多,创作的态度也比较写意自由,自然就会在叙述过程中,形成表达的留白。所以,当学生对板块性的情节进行统整、串联时,也都是“板块情节”的机械拼装和生硬对接,彼此之间的逻辑联系,并没有真正梳理顺畅。这就给创造性复述提供了绝佳的平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将故事中并没有直接言明的困惑提出来,并通过想象的方式,形成补充和解答。这一过程,就是创造性复述的开端。

比如,学生串联之后的故事情节如下:从前,一位叫海力布的猎人,乐于分享,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一次打猎时,海力布搭救了一条小白蛇,小白蛇把他带到了龙宫,龙王奖励给他一块宝石。这块宝石能听懂动物的语言,从此海力布打的猎物更多了。但如果将动物话告诉别人,海力布就会成为僵硬的石头。有一次,海力布从小鸟的语言中得知家乡将要发生山洪,在乡亲们不相信的情况下,海力布告诉了他们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乡亲们得救了,但海力布却变成了石头。针对这一故事基本的结构框架和彼此之间的内在逻辑,教师组织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内心真实的困惑。

困惑一:海力布为什么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猎物?大家是如何敬重海力布的?

——举海力布与大家相处的例子,不仅可以明确海力布的人设定位,同时也为下文海力布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搭救乡亲们埋下伏笔。

困惑二:海力布为什么要救小白蛇?海力布既然不在乎珠宝,为什么会对龙王口中的那块宝石感兴趣?

——探寻、补充海力布救小白蛇的原因,可以进一步感受海力布的人物形象;对于宝石的兴趣,可以深度联系海力布与乡亲们之间的关系,想让乡亲们分享到更多的猎物,所以海力布收下宝石,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乡亲们。

困惑三:海力布告知乡亲们险情之后,为了让大家相信,可能做过哪些努力和尝试?乡亲们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应?

——这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中只有海力布与一位老人“一个回合”的对话,显然无法体现故事高潮的担当。这一困惑下的细节补充与再现,不仅可以丰富故事发展的细节,更能直接走向人物的内心,在危急形势的矛盾冲突中,感受民间故事的内在力量。

从“提炼故事板块”,到“整体梳理故事”,直至“质疑故事”,学生经历了感知、统整和追问的思维过程。文本的故事,就不再是学习的对象和资源,更是训练学生质疑、想象和复述的工具和载体。

每一次质疑,都是介入故事,拓展补充的切入口,更是创造性复述的金钥匙。在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故事后,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并不在于寻求答案,解决问题,而是在学生意识中播种下创造性复述的种子,在后续的思考和践行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一样的状态;相同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自然也会形成完全的状态。对于讲述故事而言,视角的变化,会给读者形成完全不同的体验,因而也成为创造性复述的重要策略。但很多时候,视角的转变,仅仅停留在表层,完全指向人称的转变,而未能涉及思维层面,只是机械的套用和生硬的切换,所以“创造性”,其实是不存在的。有人说,第三人称是上帝视角,应知尽知,能够统整、安排所有的情节发展,呈现最为贴切的言行细节。事实上,视角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合适,是否匹配。不同的视角,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衍生出其他视角所无法呈现的意蕴。

以海力布为第一人称,可以直接洞察并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一言一行背后的真实所思。比如听说宝石时的兴奋与好奇;在宝石的帮助下,将更多猎物分享给乡亲们后的欣慰和满足;乡亲们不相信自己时,内心的焦急;自己会变成石头,内心考量和抉择时的纠结与矛盾……这些细节性内容,即便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呈现,也缺乏震慑人心的感人力量。如此“创造性”的改编,需要以人物的基本形象为基础。只有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海力布是怎样的人,视角转换之后,才能衍生出更合适、更精准的解读。鉴于此,第一课时的教学,需要在整体把握故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关注描写海力布的语句,了解海力布所言所行所折射出来的形象特点。

比如从“把猎物分享给大家”,感受海力布的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从“不在乎珍宝”“却要宝石”,感受海力布的淡泊名利,一心为人;从“积极劝说乡亲们离开”“说出动物的语言”等情节,感受海力布的为人善良、舍己为人……有了基本的形象定位,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延续故事发展的情节,将更为丰富、更为匹配的资源,穿插于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这样的视角转变,规避了改变人称的机械套用,为学生真正创造性复述故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语文要素的落实,要循序渐进。第一课时蓄力,第二课时落实。教师要针对具体的要素特点,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好语文要素的铺垫。如此伏笔下的第一课时,不仅达成了常规性教学的课时目标,更为第二课时全面、深入地展现要素训练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创造性复述要以“复述”为蓝本,以“创造性”为突破口,在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助力学生广阔的自主性空间,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性思维,精心选择创造性的切入口。为此,教师就需要统整规划两个课时的设置,找准彼此之间的内在关联,避免第一课时漫无目的地学习,实实在在为第二课时的创造性复述奠基。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鹿苑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海力布白蛇统整
《猎人海力布》缩写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猎人海力布
《猎人海力布》缩写
可怕的“小白蛇”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由妖到人:从两性视角看白蛇形象的演变
严歌苓《白蛇》中的女性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