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文学体裁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所以有人风趣地将诗歌比喻成窗户,将散文比喻成门,窗户不能随便进出,但门却可以进进出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相比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从形式到内容都很平常。尤其是一般读者,在匆匆扫读整篇文章后就开始下定论,认为散文一马平川,缺少跌宕起伏的刺激;作者情感一览无余,缺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蕴。其实,散文作品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是“装着随便涂鸦模样,用了雕心刻骨的苦心”,所以要真正读透散文仍是有一定难度的。在鉴赏散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身临避虚就实的意境,寻找全篇的线索,深入体察散文的艺术,进入散文作品中品文赏句,寻幽访胜。
谈到“意境”,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诗歌。但实际上,意境并不是诗歌的专属元素,散文也有散文的意境,只是与诗歌相比,散文意境的营造更保守些,不会像诗境表现得那样大胆夸张、虚构空灵。散文的意境强调真实,追求避虚就实的境界,读者只有具备感受力,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体会到文章的意境之美。那么什么是感受力呢?它是指读者对散文艺术形象的一种领悟能力,这种领悟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需要学生在阅读积累中逐渐形成。而教师以沟通的形象站立在学生与散文作品中间,引导学生“以心会心”,进行审美鉴赏。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不仅如此,作者还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自己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又不能脱离现实的复杂情感。这篇课文的情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主要是因为作者的真实情感被荷塘月色的美景掩盖了,所以学生要抵达作者情感的核心,必须先解读作者对客观情景的描写,并敏锐地感受描写对象的形象特征和细节内涵,体悟到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情感。在这里,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包含情感色彩的景物描写。如第二段中,作者描述去往荷塘的小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等词语营造了一种冷清、骇人的意境,揭示出作者苦闷的情绪状态。“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这句承上启下,慢慢引出月色下的荷塘。学生发现作者的情感正由苦闷转向喜悦,感受到作者眼中荷塘的一派生机。如田田的叶子像舞女的裙;袅娜的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渺茫的歌声;薄薄的青雾中,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学生阅读这些句子,如同身临其境,也被作者独处的妙处感染了,仿佛正自由地站在月光下,望着微风拂过的荷塘。但喜悦是短暂的,作者又看向荷塘四面,将荷塘重重围住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树木,它们让人感到沉闷,一两点路灯光也没精打采如同渴睡人的眼,还有蝉声和蛙声也显得聒噪。这些都打破了荷塘那种宁静的诗意之美,作者心绪又回到了现实。整个阅读过程,学生进入一个个意境,从作者对景色的描绘中了解到作者的情绪变化,感受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寻求解脱却不得的心情。
1961年,肖云儒在《人民日报》“笔谈散文”专栏发表一篇名为《形散神不散》的短文,他认为“散文忌散”,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散文贵散”。看起来矛盾,但实际上“散”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说的,“忌散”意在说神忌散,“贵散”意在说形贵散。为了使散文呈现出“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点,作者就必须在创作之初理好线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散文的时候,也需让学生抓住线索,达到“循干理枝、因枝振叶,牵一线而明全篇”的效果。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作者心里不宁静呢?这需要结合创作背景去分析。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7月,此时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人们在衰颓与骚动中惶惶然,不知道往哪里走。作者也是如此,摆在他面前的是三条路:逃避、参加反革命、加入共产党,在没有抉择的时候,内心是茫然而不宁静的。这一创作背景决定了文章情感脉络的走向,而把握情感脉络能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结构,深入理解散文的主题。要找到线索,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线索的类型。朱自清这篇散文,敘述的事情有头有尾,且来龙去脉比较清楚。而且随着空间的转移,荷塘及周围的景色有次序地出现,所以属于纵贯式线索。在了解纵贯式线索的特点后,教师再让学生阅读文章,概括每一段的内容。经过归纳,学生将第一段作为第一部分,将二至六自然段作为第二部分,将七至八自然段看作是第三部分。作品的结构明了,从介绍观荷缘起到描写荷塘月色再到思古归家,处处含情。作者写景实际上是为抒情,本文便有了两条线索:夜游荷塘的行踪是明线,贯穿全篇的情感便是暗线。两条线索找到后,学生便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每一位优秀的作者都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种技法,我们之所以在阅读时不得其“法”,是因为这些优秀作者能轻松地将技法与内容融汇,使读者完全被内容吸引,只停留于散文的文字层面做一些浅尝辄止的欣赏。换句话说,作者坚持“以无法为有法”,这种创作境界对读者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但不管怎样,了解散文的技法是每个渴望登阶的阅读者要攻克的难题。就如高尔基在《论文学》中所说:“必须知道创作技巧,懂得某一件工作的技巧,也就是懂得这一工作本身。”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技巧,便能深入理解其散文作品。因此,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悉散文的技法,为高层次的散文鉴赏铺石造路。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涉及很多散文写作技巧,了解这些写作技巧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学生高效鉴赏文章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三方面切入,感受散文的写作艺术。学生通过全篇阅读,认为该文章句句不离情,其表达方式应是抒情。但其中有大部分内容是在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及周围景色,所以可被认为是借景抒情。在表现手法上,作者运用想象、联想生动地再现了月色下的荷塘景色,又运用对比等手法,将蝉鸣和蛙鸣的热闹与落寞的自己作对比,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在结构方面也独运匠心,运用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等结构技巧。其中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的安排一应俱全,让人读来感到顺畅,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每一次情绪变化都是自然成立的。除了这些,作者还用了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通感、用典等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次赏析,感受作者语言的艺术。
万事万物都有其法则,散文阅读亦是如此,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可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些法则,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然后学生方能在阅读中找准切入点,感受文章的意境,寻找文章的线索,体察写作的艺术,更快捷深入地感知到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