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2023-04-14 02:17春勇
党史文苑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刚周总理大姐

春勇

郑淑芸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南海工作的保健护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她担任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大姐保健护士12年间,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一代伟人的崇高风范与精神情怀。

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刚初中毕业的郑淑芸,受家庭的影响参加革命。当年6月份,她报考了劳动大学(中央机构的化名)药护训练班,实际是总参卫生处的卫生学校。7月1日入学,在护训班培训了一年,结业后就留在军委办公厅的总参卫生处。1953年2月中旬,郑淑芸调去中南海,成为被调进的第一个女护士。最初,她在毛主席身边工作。

1955年,郑淑芸来到周总理、邓大姐身边工作。此前,郑淑芸曾见过总理一次。那是在北戴河的一次舞会上,当周总理得知她从事医务工作,且来北戴河已有一些日子,就问她当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都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疫情?卫生状况怎么样?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见郑淑芸紧张得回答不上来,总理语气舒缓地告诉她:“每到一个地方,一定不要忘记搞些调查研究,要走访一些群众,了解当地的生活状况怎样,作为医务人员还要知道当地有些什么疾病,特别是常见的、多发的疾病。”

“一定要懂得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只为我们服务啊,为他们服务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总理强调说。之后,便耐心地教这个喜欢户外运动却还不会跳舞的毛丫头跳舞。

直到今天,郑淑芸仍感慨不已。她说,周总理的这几句话“从此就刻在了我的脑子里,成为了我一生工作的座右铭,以后每到一地首先就要了解当地的这些情况。从此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周总理特别注意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进步和成长,总是鼓励他们深入基层,多搞调查研究。1963年,毛主席发出了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号召。一次,总理和郑淑芸聊起了社教,并问她:“如果派你去农村搞搞调查,受受教育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郑淑芸说:“没什么想法,我服从安排,只要你这里有人接替,我愿意去。”

总理接着又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村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还是第一次,规模很大,情况也比较复杂,政策性很强。既教育别人,自己也受教育,我觉得你应该争取去。当然了,到农村去要准备吃苦,准备克服困难。你是个医务工作者,要帮群众搞好防病治病,群众会欢迎你的。你把针灸好好熟悉一下,会派上用场的。农村人都很辛苦,要千方百计地为他们着想。”

1964年秋,郑淑芸将离开北京去外地参加社教。10月10日,总理亲笔在她的笔记本上写下了12句赠言:

深入下层,参加劳动;访贫问疾,扎根串连。

摸清情况,提高认识;坚持原则,解决问题。

锻炼党性,增强体质;不急不怠,有始有终。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日

在周总理的鼓励和邓大姐的关心下,从1964年初到1966年春,郑淑芸先后在北京西郊上庄公社、山西省洪洞县马牧公社和河北省正定县二十里铺开展社教运动。

1966年4月下旬,郑淑芸随社教队回到北京后,她详细地向总理和大姐汇报了当地的情况和自己在基层锻炼的收获。

我也同样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像春蚕那样吐出最后一根丝!”在周总理身边工作十几年,郑淑芸不止一次地聆听总理的谆谆教诲,并耳闻目睹了他是如何殚精竭虑,尽心尽责为人民服务的。她说:“为人民服务,是周总理一生始终遵循不渝、身体力行的最高准则。”

1963年3月,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不久,有次郑淑芸去给周总理做保健治疗,总理就问你们青年团是怎样学习雷锋的?她那时正好是团的干部,于是就把团组织的计划、设想和活动安排向总理汇报了。周总理当时正在刮胡子,他一边刮着一边听着,然后说:“我相信你们能够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但要持之以恒可不容易。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儿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接下去他又说,你们年轻人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也同样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郑淑芸一听总理这么说,心想:你还用向雷锋学习么,你不知要超过雷锋多少了!她想着就脱口说出来了:“你还怎么向雷锋学习,现在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快给挤没了。”

總理放下刮胡刀擦了脸回过身来对郑淑芸说:“你坐下,你坐下,听我给你讲。你这种说法怎么去做青年团的工作。你这是停止的论点。毛主席代表中央发出这个号召,不光是对青年人讲的,而是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讲的。既然是这样,我怎么就不应学习雷锋呢?向雷锋学习,就是要为人民而加倍地工作,这就是我的理解。尤其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刚开始不久,虽然有毛主席的领导,但还要靠我们全体人民增砖添瓦。你们年轻人要加倍工作,我们过来人也要加倍工作,社会主义建设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周总理又问郑淑芸是否读过毛主席给徐特立老人的信?当得知她已读过时又说:“你把它找出来再读读。向雷锋学习,没有哪些人该学,哪些人不该学的问题。我们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你们年轻人更要多学习、多锻炼、多实践。”

听了总理的一席话,郑淑芸深受感动和鼓舞。后来,周总理还抽出时间,用毛笔专门为她书写了一段雷锋的名言:“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勉励她向雷锋学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手书时,总理没有写“周恩来”落款,而是以自己年轻时曾用的名字“翔宇”署名,可见总理一没有把郑淑芸当作外人,二是表明自己要以年轻人的心态来向雷锋学习,三也有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共勉之意。

在从化体验骑三轮并为群众生活捐款

1977年1月,为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新华社向全国播发的一组周总理生平图片中有一张这样的图片:周总理正推着一辆运送地毯的车,邓大姐紧随其后,一位女青年在一旁拉着地毯。

图片的文字说明写道:“1959年1月,周总理在广东从化温泉休养时,帮助服务员蹬三轮车运送毛毯。”其实,照片上梳着短发的女青年并不是“服务员”,而是郑淑芸。

讲起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郑淑芸回忆道,1959年1月5日,周总理参加完外事活动后,从上海到广东从化疗养院看望因病在此休养的邓大姐。一天早餐过后不久,总理、大姐和她一块去散步,广东省公安厅公安处徐良陪同。走到全国妇联副主席章蕴住的地方,看见一辆服务人员用来给各处送地毯的三轮车,停在不远处。

一看到这车,总理顿感意外,眼睛里流露出十分惊讶的神情,仿佛是说“咦,怎么在这里能碰到这样的车”。郑淑芸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她说,总理虽然没说出来,但他那喜形于色的样子,就像是看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他开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非常有感染力。

因为总理和邓大姐知道郑淑芸平时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而且邓大姐还在中南海西花厅门前,拍过她骑车来上班的照片。于是,总理就问郑淑芸:“会骑三轮么?”郑淑芸说不会,曾经骑翻过两次。总理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说:“那还是你功夫不过硬啊!我骑过,在法国的时候。”说着,他便走上前对车仔细地察看起来,仿佛是在端详一件流失已久又回到身边的“文物”。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这样的車不仅是代步的工具,也是运送物品的好“帮手”。

乍一看,这种车像是推车,似乎不可以骑行。郑淑芸介绍道,这是老式三轮车,座位在后面,其实是很不好骑的。总理看到车上有个闸,顿时就来了兴致:“我这几十年没骑过车了,你看我骑下试试。”说着就跨了上去,邓大姐在后面扶了一下后车把,助总理坐上车。

“车一骑起来,总理甭提有多开心了,有种久违了的感觉!”直到现在回忆起来,郑淑芸仍记得当时总理兴奋的样子,竟像孩子一般得意极了,大概是回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郑淑芸说,从没见总理这么开心过,而她却提心吊胆。她和邓大姐在一旁谨慎地跟随着,并不时用手带着车。没想到总理猛地蹬起来,这下她可害怕了,赶快追上去扶车。因为那是沙子路面,前面又是个拐弯,两边都是低洼地,坡度不小,这要是栽下去可怎么办?郑淑芸站在车的左侧,手紧紧抓住车帮和上面的毯子,随着车跑起来,使车尽量能悠着点,减缓速度。车骑回去时是上坡路,费了点劲。整个过程也就十来分钟,将车放回原处时,服务人员还没出来。

在场的徐良同志用自己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拍了几张总理骑三轮的照片留作资料。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并感受当时的情景:总理笑呵呵地骑着三轮车,邓大姐跟在身后,而郑淑芸则在一旁用右手小心翼翼地拉着地毯。

郑淑芸进一步回忆说,在从化的几天,总理还深入乡村和学校考察调研,当他得知温泉村的社员和幼儿园孩子洗澡很不方便,就倡议温泉机关捐资尽快解决社员群众的这一困难,他和邓大姐还当场各捐了100元,用于为社员修建浴室。

多次给工作人员孩子赠送学习和锻炼用品

位于中南海西北角的西花厅,是一个温暖如春、亲情四溢的地方。在这里,不论是秘书、卫士还是医生护士,也不管是摄影师、厨师还是司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得到总理和大姐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关怀。从工作、学习到生活、家庭,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张充满亲情和挚爱的照片:周恩来右手抱着一个小男孩,左手托着孩子的小腿;站在一侧的邓颖超一手拉着孩子的手。老少三人,其乐融融。小男孩约三四岁,宽宽的脑门,圆圆的脸蛋,圆溜溜的大眼睛,煞是可爱。这个幸福的孩子,就是郑淑芸的儿子崔志刚。总理夫妇和身边大人们都亲昵地叫他“刚刚”或是“小刚”。

1963年的“六一儿童节”,周总理和邓大姐请身边工作人员将家里的孩子带到西花厅来玩,为孩子们过个节。郑淑芸便把自己年仅3岁的儿子小刚带来了。

这天下午,周总理和邓大姐来到孩子们中间,与十几个大小孩子共度欢乐时光。总理要和淘气的小刚合影留念,可正在玩耍满屋乱跑的小刚总是静不下来,于是总理就将自己的乒乓球拍塞到小刚手里,总算是把他给拽住了……在场的摄影师杜修贤趁机按下了快门,拍摄下了一组祖孙情、老少乐的精彩瞬间。

——总理抱着小刚,让他站在墨绿色乒乓球桌上,教他打球。小刚第一次将球拍握在手里,感觉这玩意很新奇,快活得要命,眉开眼笑,张开手臂就要“开战”。

——总理给了小刚一个乒乓球让他打,打过去以后总理高兴地喊:“抽过去了,抽过去了。就这样打,就这样打!”

郑淑芸记得,对面是总理的卫士高振普接球。已经65岁的周总理快乐得像个孩子。

此后,小刚多次随父亲崔长庚、母亲郑淑芸进入中南海西花厅,几次获得周爷爷赠送的礼物。1965年,周爷爷将自己锻炼用的一个足球送给小刚,嘱咐他“从小要注意锻炼身体”。后来有纪念馆征集周总理文物,小刚和妈妈便把这个足球捐献给了他们。

1966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小刚从幼儿园回来后到西花厅玩。周爷爷一直在办公室忙于工作,连饭也顾不上吃。邓奶奶就让小刚出面,设法把爷爷从办公桌前拉回到饭桌前吃饭。小刚奉命行事,没能“拉回”爷爷吃饭,周爷爷顺手将桌上的一把精致裁纸刀递过来,“支开”他去玩。回家时,郑淑芸将裁纸刀交还给秘书,总理却又通过秘书将这把刀送给了小刚。

1967年12月的一天,郑淑芸带着上了小学的儿子来到西花厅。在谈到学习时,懂事的小刚向周爷爷报告了学习成绩,并说自己正在背诵毛主席的“老三篇”。周爷爷关切地问他是否都能背下来,小刚说:“《为人民服务》背下来了,《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还没全背下来。”周爷爷嘱咐小刚,“老三篇”不仅要背,更要懂得每一篇文章的含义。当崔长庚、郑淑芸带着孩子要离开的时候,周总理拿着一本小型的“老三篇”从办公室出来,对小刚说:“这个小本本送给你。带在身上很方便,背不下来的时候,可以随时翻一下。”这本和名片差不多大小的“老三篇”,是由香港中华书局印制的袖珍版,外面有个透明的塑料套,制作考究,便于携带和保存,也非常适合孩子学习。

转眼过了5年。1972年的一天,父母又带着小刚来到西花厅看望周爷爷、邓奶奶。在周爷爷办公室谈话结束时,和崔长庚、郑淑芸一道出来的周爷爷,看到了正在乒乓球室等候的小刚。他走到球台边的茶几前,从下面拿出一个装着乒乓球的小筒送给小刚,轻轻地说:“爷爷打不了球了,这个你拿着玩吧!”打开白色的小筒,两个崭新的红双喜乒乓球赫然眼前,小刚兴奋极了。乒乓球很快就被打坏,但那个小球筒却被小刚像宝贝一样保存至今。

重病在身 仍然牵挂着他人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总理,周恩来国计民生、内政外交系于一身,每天要操劳很多事,可他对身边工作人员及其亲属,总是关心备至,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对此,郑淑芸感触特别深:总理和大姐心中装着每一个人,总是时刻想着别人,而从不考虑自己,连我们家的老人、孩子都记挂在心上,嘘寒问暖。

1970年8月,中央在江西庐山开会期间,周总理对保健医生张佐良说:“这里(指江西)有两个我的熟人哪,一个是你的同行,一个是我的同行——两个‘耳朵’,一个姓郑,一个姓邓。”总理所说的自己的同行,是指邓小平;而张佐良的同行,就是指郑淑芸。此时他们一个正下放在南昌新建劳动,一个在九江永修干校劳动。尽管日理万机,也没有在身边,可总理一直惦记着他们。

1975年5月7日,从干校回到北京不久的郑淑芸,和周尚珏(总理的第一个保健医生)、王力(周尚珏的爱人,理疗护士,曾给总理做过治疗)、焦纪壬(总理卫士长成元功的爱人)4个在西花厅工作过的人被总理找来,在北京医院北楼二楼见面。一见面,总理就关切地询问几个人的家里情况和工作情况。

分手时,总理还问起郑淑芸妈妈的身体怎么样,嘱咐郑淑芸“代我问她好!”而此时的总理已病入膏肓,生命行将走到尽头,却牵挂着一位工作人员家人的健康。听到这话时,郑淑芸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没想到这竟是和周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事后,她还得知,拖着孱弱身躯的周总理这次到北京医院是看望生病住院的一位同志,而他自己才刚动完一次大手术还不到两个星期。

责任编辑/陈 影

猜你喜欢
小刚周总理大姐
臭大姐,香大姐
十大姐随想
不足为奇
小刚的理想
为什么每月的天数不一样
当“大姐”遭遇“打劫”
周总理的标准餐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
“老兵”大姐:程玉玲
周总理运筹援越扫雷——访海军原副参谋长来光祖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