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涛
春赏百花,秋看硕果是考古人特有的福利。又是一个春天,考古发掘工地旁,桃花、油菜花或粉或黄,这里一片,那里几棵,很是好看。晨光下,夕阳里,景色不同,看花人的心境也不同,看着怒放的花儿,我想起了我作为考古人享受的几次特有的福利来。
玉兰花是我最喜欢的花儿之一。记得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上有篇《南京长江大桥》,里面有一句“正桥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的整整齐齐”。一个从小生活在鲁北,没见过世面的孩子,这是第一次知道玉兰花。但花是什么样,没见过,也想象不出来,但这个很美的花名我记住了。
上五年级时,看到一本集邮书,里面有一张1980年出的黄鹂玉兰邮票图片。这是我第一次见玉兰花的样子,后来知道邮票上的画是国画大师于非闇先生的大作。上高中时,在寿光二中校园里才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玉兰花。硕大的花朵挂满一树,见过它的含苞破萼,也见过它的怒放开张,白玉兰花瓣温润如玉,紫玉兰花瓣绚丽如霞,花瓣凋零后我还捡过几片夹在书里,虽然干了后失去了原来的颜色,但我一直保存了好久。
2012年4月中旬,与明朕兄一同赴山西交城石壁山玄中寺调查铁弥勒像颂碑。在寺内七佛殿前台阶两侧,见到两株正在怒放的紫玉兰。
哦,深山古寺头一次来,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名碑,也出乎意料的又見到喜爱的玉兰花,我记住了玄中寺里还有此一景。2014年7月18日,我参与山西早期碑刻调查项目,又到了玄中寺。这次住在寺中僧寮。傍晚寺门关闭,十余位僧人照常他们的晚课,我一个俗人在寺内闲溜达,深山之中除了佛号声仅有松风与鸟鸣声,幽静清凉,很是惬意。
不知不觉我转到了七佛殿前,一抬眼,看见两株紫玉兰上还带着花。与春日里光杆上倔强怒放不同,夏日里在绿叶的掩映下,这花儿倒显得有几分娇羞。我像见了久别的老朋友,在花树旁打量着,欣赏着,思索着,一直到残阳落下。回到房间,我写了一首打油诗:“悠悠玄中寺,今日再复来。古碣无恙否?玉兰依旧开。拜观朴老字,笔笔现慈怀。一钵斋饭罢,夜宿净土门。访碑复得静,此行何幸哉。”后来才知道,白玉兰是一年开一次,紫玉兰是一年开两次。玄中寺我春天来一次,夏天来一次,两次来,赶上玉兰花的两次花期,在这净土古刹,套用佛家的语言,我也与此花儿有缘了。
再后来,我回济南工作,家就安在师范路,不宽的一条街,我很喜欢这里的环境,因为这一条街上绿化树都是种植的玉兰花树,白紫相间,到了春天,一街的玉兰花蔚为壮观。尤其是晚上,在暗黄路灯的映照下,一朵朵大花儿在微风中摇曳,就像一个个精灵,可爱极了。
每年花期我都会驻足看看或望望这条街。唯独2020年春天,我勘探济潍高速,疫情原因,回家困难。走的时候,刚刚长出花骨朵,再回来时已是绿叶满枝头了,花期有信,我却失约。
今春,疫情已经结束,我与玉兰花之约应该不会错过了。
山西高平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县级市,我却很喜欢这里。这里的古建、碑刻多的让人心里发慌。这里的“十大碗”让人垂涎欲滴。这里出产的大黄梨更是历朝贡品。下面说说我见到、尝到的高平大黄梨。
高平的大黄梨产区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陈区、神农、寺庄一带。2015年9月,我在高平调查碑刻,按计划要到陈区镇铁炉村清梦观调查刊于中统二年(1261)的《创建清梦观碑记》。
下午两点多,天阴,车出城顺331省道一路向东北。过陈区路口后放眼望去,大片的梨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紫干翠叶黄果,几种颜色搭配的很和谐。车到目的地铁炉村,清梦观就在村子的东北高台上。从村子边穿过,梨树就像庄稼一样,一排排一片片。到清梦观,见一看门老者,掏出各级介绍信,说明来意,老者热情的带我们走到观里最后的玉皇殿,碑就在殿厦下东侧。我们进行着数据测量,碑文记录。老者见我们的工作一时半会结束不了,天上又飘起了小雨,他惦念上幼儿园的小孙女没带雨具,让我们先工作着,他要回家拿上雨具去接孩子。
我这时也不知哪来的豪气,跟我们司机说,你开车载着老人去接孩子。这样既不用老人冒雨回家,接上孩子还淋不着。对于闲着没事的司机来说,来回两公里的路程根本不叫事儿,对于我这领队来说则有点“公车滥用”。但对于看门老者来说,从他的眼神里看出帮了他一个“天大”的忙。他们一去一回约莫40多分钟,我们则早干完了工作。技工在檐下避雨,我则头顶个方便袋当伞在观里到处转着看。
这座道观创建于元代,是晋城地区现存最古老道观之一。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中殿、献殿、后殿,两侧有钟楼、鼓楼、厢房、耳殿等建筑。现存中殿(三清殿)为元代遗构,正殿(玉皇殿)明代遗存,其余均为清代建筑。当转到我们调查碑刻的玉皇殿东侧时,发现一棵粗大的梨树。黄澄澄的梨果压弯了枝头。伸手就能够着,梨子被雨水冲的溜光儿,比洗了还干净。此时我已经忘记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伸手就摘了一个送到嘴边,一口下去,皮薄汁多,加上凉雨刚冲洗过,顿时一股清凉从喉咙直抵心底。
正吃着,看门老者和司机回来了。老人看我手里拿着梨,就问好吃吧?我说“太好吃了”,老者说“我给你们摘上几个带走”,说着他去一间屋里拿出一根前头带网兜的长竹竿,这是他们摘梨的工具。网兜套住,晃一晃梨入兜,丝毫不损梨皮。老者一边摘梨一边说:“铁炉是贡梨之乡。清梦观的这棵梨树是观中一宝,树龄多少年我也说不好。这个庙(当地村民们不管佛寺、道观都叫庙)东枕四坪山,西瞰东仓河,是一处风水宝地。原来有个神仙在这里种了这棵梨树,附近老百姓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去问他,老神仙常把自己泡制的黄梨片或者熬制的黄梨膏施舍给大家。要不了几天,病人就会扛起农具下地干活。”老者的话可能是他们村祖辈口传的,这棵梨树具体树龄我也不懂,但他口中的神仙很可能是我们所调查碑刻里面记载的姬志真,因为他是清梦观的创建人,再之前没有道观。老者说的这棵树上结的果子原来是贡品,我姑且相信就是真的。成人之美,信老者的话,我也沾光,因为我刚刚已经吃了一个“贡品”了。说话间老者给我们摘了十几个,装在刚刚我当伞的方便袋中,沉甸甸的,湿漉漉的。
天色将晚,告别老者,我们回县城,刚上车,技工们见我已饱口福,都迫不及待的从袋子里摸出梨来吭哧吭哧的啃起来。那吃相,多亏有车玻璃隔着,要不还真让当地村民觉得我们没见过世面。我知道技工们并不是馋那个梨,他们是奔着“贡梨”这个名来的,都是十足的“官迷”。一路上我又吃了两个,回去觉得肚子胀,晚饭也没吃。
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嗓子眼儿里直反酸水。睡不着我就琢磨,这叫干的啥事,虽“滥用公车”,但给老百姓提供了方便,当了一回“偷儿”,却犯下了“大案”,偷了个贡品。老者好心送我们一袋贡梨,我却吃的直反酸水,难受。有些事,不好说,初衷是好的,不一定有好结局,没想到的,不一定没有结果。想象一下,假如皇帝当年也和我一样嘴馋,空腹连吃三个黄梨的话,他们的弱身板也不一定能扛住。想到皇帝的“窘态”,我竟睡着了。
2015年5月中旬,我赴山西长治沁源县调查碑刻。县文物馆王小红馆长很有老区人民气概,对我们极尽热情。这个极其女性化的名字背后其实是个粗壮的大男人,他父辈的愿望是让他成为又红又专的红小兵,故名。他为我们设计调查路线,亲自陪着我们下乡到各个点调查,最后一站就是大名鼎鼎的灵空山。
灵空山地处沁源县西北,太岳山脉的极深处。山中三条沟壑交汇,形成一处奇险的深谷。谷内林木葱郁,山花野草遍地,险峰竞秀,细川争流。我多年前就知此名胜,久慕而无缘登临,这次因工作原因竟能一了心愿,这也是我当初选择考古专业的原因之一。
清晨,车出县城奔西北而去,渐行路渐陡,林渐密,山风呼啸,林颠生波,满目的苍翠已覆盖了山石,心潮随山势渐渐升高。到灵空山门,车不能再前行,停车带好工具包,步行至圣寿寺,计划中调查寺内元碑、寺外北宋造像题记,四人兵分两路,开展工作。我选择去调查更高处净身窑内的北宋题记。攀上天梯,曲径盘桓,步步登高。石洞內昏暗无光,费了好大劲才在一块红布后面找到题记,赶紧按规程操作。上面的还没弄完,下面的技工又给我打电话,说几块碑都风化严重,年号不好辨认,不知调查哪一块,我安顿好上面,又急急忙忙顺天梯爬下来。在一排碑刻中好不容易找到计划调查的那两块,嘱咐好他们,又急急忙忙攀上去。五六十米的高差,近乎80°的角度,我这臃肿的五短身材,腿就比人家短一截,待再上去,浑身淌汗,索性把衣服脱了,穿着“二股筋背心”坐在台阶上喘大气。蓦地抬眼望去,圣寿寺在自己脚下,寺西深谷中,油松林海蔚为大观。棵棵笔直通天,如同一位位“侠士”矗立,随时准备剑锋出鞘。
刚才从谷底走来,只觉得遮天蔽日,这次身在高绝处,眼界竟不同。原来听到的当地俗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灵空归来不看松”,本以为是夸大其词,此时我方觉言不虚。为啥,看看最有名的“九杆旗”,一茎出土派生九枝,团抱簇拥直插苍穹,好似九面迎风招展的擎天旗帜,气势雄伟。庞大的树冠遮天蔽日,高45米,根部直径5米,树冠幅346平方米,被誉为“油松之王”。其他巨型油松如“哼哈二将”、“一佛二菩萨”也是各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来回的应对这种情况,体力跟不上,调查的速度也慢下来,中午十二点半,洞里潮湿,上纸不干,技工们还在各自忙活着。我在洞口地上坐着写调查记录。旁边一位卖香火的大爷主动搭讪:“小伙子,累吧,我看你一上午没少跑,中午饭都没吃。我外甥女,长治××职业学院毕业,现在在移动公司上班,天天坐办公室,你看你,早知道这样当初你就该好好上学。”我狠狠地点了几下头,刚才还庆幸自己选择了考古专业呢,难道真是像传言那样: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考古院的。我在心里确认,不会的,“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存在即合理,这些参天油松不也是生于岩石裂隙,冬寒夏热,风吹雨淋,历百年而不枯不倒,现在不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嘛。所以说我选择,我愿意,我选择,我快乐,只是不能跟大爷硬掰扯这个理儿。
下午一点左右,完成工作,顺利下山,顺路欣赏着美妙的山景。王小红馆长朋友遍沁源,早就在山门外的农家乐为我们备好了丰盛的午餐,这顿饭他做东,炖土鸡,炒笨蛋,炸槐花,煨松蘑,各种野菜我连名字都叫不出,就觉得好吃,大快朵颐之后,打着饱嗝,我还是觉得考古有魅力,还是庆幸自己的选择。
后来,我还为此行做过两首打油诗:乙未立夏后六日,余至沁源访碑。县中风景如画,以灵空山名气最盛。灵空山林木茂盛,遮天蔽日,俗有“四十里林子不见天”之谚。今灵空山寿圣寺访碑,顺览山色,以了前愿,得俚句二首以记之。
绝壁万叠涧谷深,油松九杆擎祥云。愿身常置山色里,笔下生风定出群。
翠屏四列素云清,远观今察各不同。未饮佳酿心已醉,欲同群山订来生。
南马鹿村是淄河西岸的一个村子,隶属于淄川区太河镇。这个村名的由来,有个传说:相传早有鲁姓在此居住,村名叫鲁家石屋。鲁家养了一匹头心雪白的红马,马通人性,懂人语。附近山上有梅花鹿经常下来破坏庄稼,红马夜间便与梅花鹿决斗,红马用马鬃刺瞎了梅花鹿的眼睛,梅花鹿用角挑开了红马的肚子。虽两败俱伤,但梅花鹿被红马护主的行为感动,遂与人类交好。每年带鹿群来贡献鹿角,红马护主,梅花鹿弃恶的精神感动了鲁家石屋的人,遂把村名改为马鹿村,后分为南北二马鹿。我问过村里老人,他们言之凿凿,但我说啥也不能信。这个村姓氏很杂,不到一千人口,有十几个姓,我推测这里地处淄河沿岸,古代博山、淄川东去青州府这里是必经之路,沿河可走马、车,南马鹿所在位置是一个渡河东去和沿河北去的一个节点,日久人聚,遂成村落。马鹿应是马路的音同字讹。我是这么推测的,但没敢告诉村里人,毕竟那个传说已经口传了不知多少代,不打扰为好。
2021年底,济南至潍坊高速公路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在建高速沿线中,唯一一个涉及到占压现有村庄的就是南马鹿村,因为村东就是淄河,设计的淄河特大桥因角度问题,不占压村庄别无选择。占压村庄房屋可以拆除,但村中有棵相传明代立村时所植的老槐树,是淄博市级的古树名木(编号B052),这可不能毁了,那就得移植。就在挖掘机移植古树的过程中意外发生了,在树下两米多处,发现了一座圆形砖室穹窿顶墓。地上是古树,树下有古墓。建高速就得移树,移树就破坏墓,那就还得先发掘墓。这个任务高明奎副院长交给了我。
2021年12月28日,我去看现场,古树周边已临时停工。我先建议定下现状的维护,覆盖土工布保温,设置隔离挡板,安排专人看护。之后我回单位做发掘方案与报抢救性发掘执照。2022年1月7日,我们正式进驻发掘工地。这是我做过的发掘面积最小但最别扭的一次发掘。按一般操作规程,得先把墓圹画清楚,但墓室的北部被树根占压,绝不能把市级保护的古树根铲断。最后我退而求其次,把能画的墓圹划清楚,占压部分,不清理墓圹,仅清理墓室内部,平面图上占压部分用虚线表示。这种砖室墓我发掘的太多了,轻车熟路,斜坡墓道,券顶甬道、圆形墓室,墓室四周壁上磚仿木结构的直棂窗、灯檠、门、桌椅、箱柜,墓室中后部的棺床,基本概况我都说个八九不离十,事后从墓葬形制及出土瓷器判断,这个墓葬年代为金代晚期至元代早期。但没干过的民工们直觉得神奇,在寒冷的冬日里,他们依旧热情不减地积极配合我,验证我说的是真话还是吹牛。
三天后,清至人骨,两具,皆头向东,北侧的为迁葬、南侧的为一次葬。提前约好做科技考古的张斌与体质人类学的肖雨妮二同事来现场,请张斌兄做墓葬三维扫描,小肖做人骨鉴定与提取。那一下午一通忙活后,小肖跟我说,涛哥,我都看完了,信息基本明确:“迁葬那具人骨50岁左右,男性,一次葬这具人骨25岁左右,女性。”听后我哦哦答应着。之后他们再提取人骨,准备带回考古院临淄工作站人骨库房,我忙着在做后续的收尾工作。
到了晚上,我写工地发掘的最后总结。又想到了人骨年龄,鉴定是不会错的,那问题就来了,这两个人去世年龄相差25岁左右,男的还是迁葬,肯定去世的更早,年龄相差的更大。他们活着的时候到底是怎么一种状态?我想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万恶的封建糟粕——“配阴婚”。这对男女生前根本不认识,女方殁后被生拉到一起,并一起长眠了八九百年,但愿不是这样。还有一种可能是老夫少妻。从这个墓葬的修建技术与墓葬规模来看,这户人家应该是家境殷实,老夫取了小自己许多的小媳妇。但老夫天不假年,一命呜呼,先权葬,后小媳妇也溘然长逝,再起大茔一起合葬。但这个推测里面也有解释不通的多处破绽。真相,一时半会还说不清。
按下两人的年龄差暂不表,这次急急忙忙的抢救性发掘,我最感到新奇的是树与墓的关系。村里人说明代永乐年间以前这里没有村。因为立村才在村中栽了这棵槐树,树上保护牌上写着树龄600岁,不知是检测过还是听了村民的话。但树下的墓比树早是肯定的。估计他们村中祖先来此立村的时候,这个墓的上方已经看不出墓的痕迹来了,这个很好理解,史上淄河水的若干次泛滥绝对能冲掉墓上封土,或大水淤积掉原地面的一切痕迹。南马鹿村的祖先在种下这棵槐树时,压根就不知道下面还有墓,但巧合的是恰恰就把树种在了墓的上方,已亡的肉体在地下沉睡百年之后,上方又长出了一棵象征生生不息的树,春荣秋枯,沧海桑田,年代更迭,转眼又是五六百年。这棵树,村里民众奉为神灵,轻易不在树周动土,树护佑了村民,也护佑了下面二人几百年。如果不是高速路建设,如果南马鹿村不在淄河边,如果周边不是群岭相连,他们相互为邻的故事还会继续,但现如今这一切成为了假设。而我有幸目睹了假设前的这一切。
墓已经发掘完毕,并进行了保护性回填。树,村里也已为它选好了新位置。待高速通车了,有机会我一定再去看看这棵搬了新家的古树,我理解的考古是不但有严谨的学术,还应包含对古人,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