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粉汤、酒酿、酱豆、白切羊糕、梅干菜……殷健灵将她儿时享用过的“美食”一一道来,于是,那么短暂那么容易消逝的童年变得悠远而绵长了。
我们都说日子是染了滋味的,而这滋味最直接也最多地来自于食物。小时候吃过的东西总是记得特别牢,它们不仅有各种味道,里面还掺入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孩提岁月的细节。在《山楂糕》一章里,殷健灵写了这么件事:上一年级时,妈妈为了培养她的学习习惯,专门制作了一张表格,表格的内容涉及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写日记、做家务等等,每天晚上由她自己给自己评分。有天晚上,她在“上课认真听讲”一栏打了最低分,妈妈问为什么,她老老实实地回答:“因为今天上算术课的时候,想家里的山楂糕了。”而这在她是常有的事,上课走神,多半是因为嘴巴馋了。这段往事想来会引发许多读者的共鸣,当脑子里忽然闪过山楂糕、巧克力、奶糖、话梅,谁不会思想开小差,咽着口水生出无限的念想?是啊,童年的日子有快乐,有悲伤,有欢笑,有哭泣,真是可以用各种滋味来命名的。
殷健灵之所以记得那么多好吃的“美食”,而且记得它们的制作方法,乃至配料方子,是由于这些美味不是从外面买来的现成品,大部分都是自己家里做的,而她的外婆更是美食“主理”,因此,所有的食物里就浸透了温暖的亲情。她在《手擀鸡蛋面》一章中深情回忆了外婆对家的专注,对家人的关爱。外婆有一间斗室,一家人都在这里生活,局促的屋子里有一小半面积被一张圆桌占据了,这是殷健灵幼年时的乐园,她时常钻在圆桌下面躲猫猫,而这张圆桌则是外婆的“工作台”——包括在上面擀面。擀面是个力气活,也是一个技术活,虽然外婆是小个子,但却能将丈把长的擀面杖耍得灵活滚动,直到将面团擀成薄薄的大面皮,足有圆桌的台面那么大。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料理秀”,而她的底气就是一份爱。在殷健灵的童年记忆片段里,外婆的爱是浓墨重彩的一章,于是,她的不少作品里都有外婆的形象,那些外婆常常是集大爱于一身的人物,是小主人公爱的依靠和来源。注满爱的东西才是最美最可口的,才是最有滋味的。
其实,殷健灵的童年“美食”并不豪盛,大多都是平常之物,比如菜粥,比如焖蛋,比如拌豆腐……但越是普通越会与读者共情。《黄酒棒冰》这一章以神来之笔将黄酒和棒冰奇妙地融合起来,创造了一款属于殷健灵和她的外公独有的“黄酒棒冰”。这是家庭日常生活里平淡的一幕,可却并不平凡,深刻揭示了生活的要义和本质。殷健灵这部散文写自己的童年,可她的笔触却伸展得很开很远,在往事方面写了许多邻居、亲友、同学,在时空方面则从童年拉到现下,这样,就显得很扎实很厚重。正像这支黄酒棒冰,岂止是普通人家在艰涩生活里制造的“小欢喜”,而是他们内心坚韧、豁达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不管怎样都坚守生活的可靠记忆。说到底,这是一幅中国人的历史画卷,一笔中国人的精神财富,这才是“美味”的真正内质。或许不少读者没有殷健灵那么幸运,在童年时光里未能品尝到那么多“美味”,但这并不影响对生活本身的希冀、观照和认识——我们各有各的童年经历,各有各的不同滋味的童年,但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不可替代的“童年味道”。
殷健灵的《童年之味》用细腻、真切而感性的文字将她的童年记忆固定了下来,这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写作。她写咸蹄时感慨:“每当吃到咸蹄,我都会在心里微笑:果真,小时候的味道一点儿没变呀!那是属于冬天的寒冷的味道,是风的味道,也是爱和时间的味道。”而她的这段文字更令人深思:“如今的我早已过了在课堂上想念山楂糕的年龄,比之现在什么都尝过、很少有念想的日子,反倒是当年身在课堂神游四方、一边咽口水一边念叨山楂糕的自己,更加能够体会幸福和满足的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