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高低,似乎是一门“玄学”:早上对着镜子里素颜的自己,觉得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傍晚回家,又觉得美得不可方物。如果让你给自己的容貌打分,满分是10分,你会打几分?是10分还是6分?
如今,关于颜值的游戏升级了——花钱让陌生人给自己打分。
近段时间,“给颜值打分”成为不少年轻人关注的热门话题。通过搜索发现,一些平台上出现了“给颜值打分”“外貌分析”等付费服务,且销量不低。
社交平台上的“脸”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每天都有一些主播对别人的五官形状、骨骼比例、衣品、身材等方面进行一番点评,然后给出分数。“小美女,你这张脸长得很大气,眼神让我看到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颜值9.5分。”“你长得还不错,平时是不是有点强势?我看不到温柔的一面,我给你8.7分。”
桃只是一名14岁的女孩,还在读初中,然而,容貌焦虑已困扰她许久。自己整张脸的“硬伤”是那怎么抹也抹不掉的高原红。由于她天生脸部皮肤红血丝较多,再加上皮肤并不白皙,平常一受到风吹日晒或是有点情绪波动,脸上就会出现高原红,防晒霜和修护霜都无济于事。
面颊两旁硬生生多出的红晕,使桃只从小就对颜值的相关话题极为敏感。10岁那年,桃只曾主动向父母提出想去专业的美容院集中治疗自己的皮肤问题。后来,父亲选择每个月带她去看一次中医。心知自己的长相有“缺陷”,可来自身边亲戚和朋友的评价却多是夸奖。对于那些大同小异的礼貌性赞美,桃只认为它们带有强烈的“亲人滤镜”,并不客观,而且这也令她更迫切地想得到一个真正的答案:“客观来看,我到底长得怎么样?”
出于内心对自身颜值水平的好奇,桃只在某生活方式平台上上传了两张无滤镜的自拍,并配文:“我真的需要有人对我说实话,说得狠一点也是为我好。”她希望陌生网友为她的颜值打个真实的分数。
评论区没有辜负她的期待,有网友直言:“80分给五官,打扮方面算0分,底子好,气质不够。”也有网友真诚地给出建议:“不是白皮可以往泰妆、欧美妆风格走。”“别用刺激性产品,不要清洁过度,试试维生素e乳膏……”
发型建议、服装搭配、皮肤保养和化妆技巧,网友们给出的反馈几乎涵盖了有关颜值提升的方方面面。当看到这些直白的留言时,桃只感受到了踏实。她认为,在形成强大且完善的审美体系和强韧的自我认知之前,主动被陌生人审视,也许反倒是一种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她开始像网友建议的那样护肤、化妆打扮,并继续坚持看中医,调理身体。
颜值的买卖
有人追捧,自然就有生意。
作为一种新的社交潮流,“颜值打分”在风靡各大社交平台后,开始延伸出商业路径。在淘宝、拼多多等线上购物平台搜索关键词“颜值打分”,弹出的商品链接令人眼花缭乱。有店家打出标语:“路人视角看看你是什么类型”,也有店家标榜“美术生专业打分,审美在线”,有的则直接注明:“不恭维,不贬低,不吹‘彩虹屁’,大实话评价,自尊心强请勿来。”
小熊和小猫是大学生,两人利用课余时间合伙经营了一家淘宝店,专做“颜值打分”。小店经营已有一段时间,现在每月能接到二三十单的生意。两人分别是美术和表演专业出身,故此,小店的宣传特色是提供“艺术生视角300字以内的中肯建议”。
虽然未曾一本正经地做过客户画像,但在小熊和小猫的印象里,买家中很多人都存在容貌焦虑。
除了常规打分服务以外,有的买家还会提出个性化需求,比如求帮忙挑选适合发朋友圈的图。
令人意外的是,“颜值打分”也会有回头客,小猫将他们称之为“养成型”客人。曾有一名在国外留学的女孩总是在凌晨下单。小猫对她的第一印象是皮肤毛孔粗大、妆容厚重,小猫建议她首先做好皮肤护理,再把眼妆重点放在睫毛和眼线上。
自掏腰包为“颜值测评”买单,也许是当下年轻人排解压力、取悦自己的方式。他们甘愿付费听取陌生人对自己的颜值评价,甚至主动寻求改变方面的建议,是寻求自信、渴望获得安全感的心理现象。
花钱让别人鉴定自己的颜值,也不是听上去那么荒谬。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过一个理论,叫“镜中自我”理论,即我们认识自己依靠的不是经验上的对与错,而是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如果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你,你也很难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有什么魅力,反之亦然。库利说,让我们感到骄傲或羞耻的,不是我们纯粹的镜像,而是一种推测出来的情绪,是我们的形象在他人的头脑中产生的效应。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取决于他人的看法。同时,我们也是别人的镜子,别人也受到你的看法的影响,所以你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镜子,是善良的还是恶毒的。
对相貌不自信的人们来说,花钱获得陌生人相对客观的评价,可看作是自身情感宣泄的尝试。从来自第三方的审视评价中,他们能够获得较为真实、具体的描述。一份客观的评价或许能让低估自身相貌而产生自卑情绪的人们提升自信心,进而对缓解颜值焦虑有一定帮助。
但是,这其中涉及一系列复杂性心理问题,并不是能够简单凭借所谓“颜值测评报告”得到完美解决。简单地将容貌与分数挂钩,致使审美的多元化走向单一,加上一些营销暗示,或许会加剧颜值焦虑。加之网络上频频出现的一些有关外形和身材的热词“巴掌脸”“直角肩”“A4腰”等,可能更容易让焦虑升级。
颜值未必有“值”
的确,高颜值有不小的吸引力,也更能获得人们的认可。不过,需要明确的是,美并没有客观统一的形式标准,是主观和相对的,不必寻求统一。
网友titi在某生活方式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在淘宝平台购买“颜值打分”服务的整个过程。那次,titi花了8块8,换来了店家给出的6.5的评分和大约300字的五官评价,说她属于“甜美系的长相”“很幼态”“淡颜系”,以及一些肉眼可见的关于五官特征的描述。对于这次消费体验,titi感叹道:“怎么说呢,感觉没必要,还不如点一杯奶茶。”
有很多网友和titi的想法不谋而合。有人说,其实商家反馈的颜值评价都有一套模板,翻来覆去始终是那么几句话,何况每家店对五官的细节判断也存在差异,打分的权威何在?也有人对审美竟可以量化到有统一的分值标准而感到无奈。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把“颜值打分”当作是一种“听夸找乐”的消遣,愿意一试,甚至多次购买不同商家的颜值打分以求证。
颜值打分,看似是个乐子,背后隐藏了不少问题:谁定义了美的标准?谁又在接受这个标准?
双眼皮、大眼睛、巴掌脸、高鼻梁、皮肤白、身材高瘦……一些商家通过广告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元素定义为“美”,进而“制造”出购买需求;一些网络平台过度运用滤镜,让“美”呈现出不真实的状态,使得一些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被裹挟其中,不由自主地接受这种“标准”,甚至来塑造自己的身体,“颜值即正义”。
颜值是审美因素,但不是人的全部价值所在。要知道,依赖外界对相貌的评价并不能真正化解人们内心存在的问题。对颜值、对美的追求不能全部停留在容貌上,每个人理应全方位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在摆正自身心态、增加自我肯定意识的同时,年轻人更要培养积极的审美价值取向,保持开朗乐观的心境。与其纠结自身颜值高低,不如将重点放在修炼自身人格魅力上,如此方能彻底摆脱颜值焦虑。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客户端、三联生活周刊、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央视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