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元花:非遗传承不能后继无人

2023-04-12 00:00:00张建
风流一代·青春 2023年4期

作为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全国两会,扬州宝应县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莫元花再次提请重视培养非遗传承“接班人”的问题,并提出《推动非遗艺术品融入日常生活》的建议。

莫元花称得上是扬州宝应乱针绣名人。

2001年,莫元花从连云港外事学校毕业,她放弃一份令人羡慕的外企工作,回到家乡承继父亲的刺绣事业。

作为一名“绣娘”,莫元花更多思考的是传统刺绣的产业化发展。心灵手巧的她,博采众长、仔细研究,创新推出更适合人物肖像的绣法“16系环节操作法”,免费将技术传授给家乡的留守妇女。在她的引领下,全镇3000多名留守妇女加入绣娘队伍,乱针绣也迅速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

时代在发展,消费群体也在发生改变。乱针绣的生产和销售不能固守成规,得跟上时代的脚步。之前,乱针绣的产品定位相对小众,高端产品和艺术品对客户的欣赏能力和经济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后来,莫元花思考如何把乱针绣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乱针绣走入寻常百姓家。

她抓住90后年轻群体,以国潮产品吸引他们的目光,将乱针绣和有底蕴、有文化气息的服饰如汉服、唐装、旗袍等“缝合”起来,推出具有现代气息、性价比较高的服(装)饰。从2021年起,她带领员工在抖音平台直播带货。她说:“我们不仅宣传产品,更想宣传老祖宗留下的手艺。非遗只有在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走进当代生活,才能植根百姓,形成市场,得到更好的活态传承,由此才能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如今,直播销售额已占到公司全年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乱针绣事业蓬勃发展,但莫元花时刻担心一个问题——乱针绣技艺传承后继无人,年轻人学艺动力不足,刺绣厂里最年轻的绣娘都40多岁了。

任何传统手工技艺,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需要长期磨练才行。莫元花说,年轻人只要愿意学,公司负责传授技艺没问题,但是学习是有过程的。以乱针绣为例,学徒即便有悟性,也聪明,一两年的时间只能学个皮毛。这一两年里,学徒的作品不能在市场上销售,培养他们是一个“烧钱”的过程,如果让企业出钱、出人培养学徒,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有一定难度。

今年全国两会,她再次提到要重视非遗传承“接班人”的培养。培养“接班人”要和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以产业振兴推动非遗传承良性发展,既要保证后端(设计、研发、生产),也要拓展前端(市场、销售)。后端做得再好,前端薄弱无力,长此以往,自身生存都成问题,何谈传承技艺?

如何培养“接班人”?莫元花建议,政府要参与进来,要以抓工业、抓科技的力度来抓非遗传承工作。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事业要投入大量资金且短期内见不到成效。国家虽然已出台相关扶持非遗传承的政策,但政策落地见效需要时间,而培养“接班人”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工作之外,每个星期,莫元花都会去当地的学校推广非遗技艺。她打算从小培养学生们对非遗的认知,慢慢让他们对非遗产生兴趣,她说:“没人能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从事这一行,但种子种下了,万一哪一颗生根发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