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伟:加速国产化替代,建设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

2023-04-12 00:00:00林间风
风流一代·青春 2023年4期

20年前,一个手持半导体收音机大概需要手掌大小的集成电路板。现如今,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集成电路材料上,可以容纳上亿个具备这样功能的集成电路。如何在极微小的材料上做出更密集、更完备的集成电路?这些都要经过光刻技术的锻造。而光刻技术的原材料,光刻胶单体系列产品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成为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

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志伟带领着他的团队突破国外的封锁和垄断,专业从事集成电路领域材料和设备研发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余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他的企业专注于中高端光刻胶、光刻胶单体、光刻胶树脂的研发、生产和经营,是我国目前唯一规模化生产中高端光刻胶单体材料的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的新身份,对傅志伟来说,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

傅志伟1977年出生于江苏徐州。1998年,他从南京大学生物制药专业毕业。与很多怀揣梦想的青年一样,他选择到大都市上海打拼。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并得到赏识,在这家公司当了几年总裁助理。在此期间,傅志伟考察了无数项目,研究了许多行业,写了数不清的研究报告,让他学会了如何跨行业思考问题。傅志伟说:“这就像站在高处,会看到河流的走向;站得更高,就能看到河流的源头和入海口。”

朝九晚五的白领工作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工作这么多年,他不想荒废自己大学学习的专业,于是决定辞职出来闯一闯,利用多年的人脉资源和积累,创办了一家制药企业。靠着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他及时把握住了市场的变化,赚到了第一桶金。

正是那时,他和团队发现了一种叫作光刻胶的高附加值电子化学品。通过深入研究,傅志伟了解到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的关键环节,而集成电路被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普遍应用于计算机、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几大领域,几乎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但由于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了长期的技术封锁,90%以上的产品都要依赖进口,直接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2007年,傅志伟和团队决定投入全部资源和力量到光刻领域,创办了上海博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当时光刻的核心技术、产品和市场全都在外国人手中,国内没有一家企业涉足这个领域,傅志伟去参加一些相关的国际会议也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光刻是我国整个集成电路领域中最落后的一个领域,至少落后国际先进水平20年。光刻主要分为材料和设备两大板块,傅志伟先从材料板块进行突破,专注于光刻胶单体材料的研发与规模化生产。

搞创新做研发是一件考验毅力极限的事,失败是正常的,失败了想放弃也是正常的,一败再败仍然选择坚持才是最难的。傅志伟难以忘记那些蹲守车间和实验室的日子,他和团队经常为了一个技术问题,可能连续好几天进行攻关试验,有时候就睡在车间里。

研发初期,由于没有现成的技术和材料可以借鉴,他们遇到了严重困难,很多人建议公司可以生产普通集成电路,以减轻压力和成本,可是傅志伟不甘心:“我是一个特别拗的人,做一件事很少有后悔或后退的时候。”

在光刻胶研发的关键阶段,傅志伟和团队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瓶颈,就是如何有效降低光刻胶中的金属离子含量。由于国内外环境、设备、原材料的差异,国外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完全无法解决国内实际生产问题,一些团队成员开始打退堂鼓,有人甚至提出不如拿钱去搞房地产。

傅志伟一直鼓励大家,只要认准方向、坚持不懈,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渡不过去的难关。70多人的研发团队用了十多年,做了超过1000批次反应实验,通过单体提纯的先进工艺,最终金属离子的杂质含量由原来的100ppb成功下降到1ppb以下,公司产品也从248nm光刻胶单体进入到193nm光刻胶单体的研发和生产阶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0年3月,傅志伟受到家乡的感召,在邳州经济开发区成立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并很快成为国内集成电路领域材料和设备研发制造行业的标杆。在国产光刻胶这条赛道上,徐州博康已实现“单体—树脂、光酸—光刻胶”产业链全覆盖。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徐州博康完成中高端半导体光刻胶材料产品的国际化销售,逐步建立起了全面自主可控的光刻胶供应链。

加速国产化替代

半导体是国家战略产业,美国出台了芯片法案后,对我国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和全球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傅志伟提交了关于在半导体领域加速国产替代步伐、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的建议,一是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应的政策,针对半导体领域各个技术节点及其工艺设备、材料进行精准产业扶持;二是加大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力度,推动不同环节企业间积极合作,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建立本土供应链,做到有用即用、能用尽用,帮助减少企业切换到本土供应链面临的潜在风险;三是加大对头部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其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参与全球产业发展、引进高端人才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维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后,傅志伟每天都闲不住,到上下游企业走访调研,和企业家座谈交流,听取半导体产业链上企业家的诉求和愿景。大家都非常希望半导体产业能够大力整合产业链,让整个产业联动起来、协同发展,形成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的良性发展态势。

邳州的半导体产业从2010年起步,经过十多年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发展成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链条。有3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企业创造了“9项国内唯一”。邳州的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产业已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预计在“十四五”末产值达到100亿元,税收突破6亿元。

今年2月23日,邳州市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整合当地半导体行业资源,搭建行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半导体材料与设备特色产业基地。傅志伟当选为协会会长。

随着半导体行业国产化替代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如何加大国产化力度,使中国半导体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奋力打造半导体产业“芯”高地,是当下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半导体企业代表,这次参加全国两会,傅志伟主要是针对半导体行业国产化替代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解决“卡脖子”技术,真正实现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同时带动邳州半导体产业发展,推动邳州半导体企业更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这次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他再次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傅志伟深有感触,他说:“青年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一方面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投身到基础学科的研究中去;另一方面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在我国经济的主战场,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应该扎根科技研发一线,在实践中创新创造,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从而推动人类的科学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