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瑶: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2023-04-12 00:00:00张建
风流一代·青春 2023年4期

徐瑶出生于1992年,现任连云港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在全国两会召开前的一段时间,她走访了村里的种植大户、农业经营带头人等群体,并来到田间地头,面对面和种植户们商讨农业发展的好点子、新办法,大家出了不少主意。她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两件事关农业、农村的建议逐渐清晰——《调整优化支农惠农产业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来自各行各业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带着人民的期盼齐聚北京,贡献出事关国计民生的“金点子”,徐瑶也郑重地把带着“露珠”和“泥土”气息的建议提交上去。

徐瑶生在农村,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重新和土地打起交道。于她而言,返乡不仅仅是回到熟悉的田园,更是一段丰富多彩的人生旅途的开始。

从创业新手到“卖菜书记”

徐瑶老家在连云港海州区新坝镇,婆家在新坝镇小荡村。新坝镇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农业经营者在当地承包10亩土地盖大棚种新坝特产西瓜。婆婆有时到种西瓜的大棚里做工,收工回家会跟她聊到种西瓜的事情,据说效益不错。

徐瑶悄悄在心里算了一笔账,种西瓜的收益比传统作物小麦和水稻要高很多。她跟老公和婆婆合计也承包土地种西瓜。

2011年,徐瑶两口子把镇上的房子卖了作为创业启动资金。尽管徐瑶的父母全力支持她创业,但徐瑶的创业热情还是遇上了周围质疑的目光:一个小丫头能种什么地?能干出什么成绩?

别人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徐瑶没理会这些。一开始,两口子在小荡村承包10亩地种西瓜,不到一年规模就扩大到30亩。不久,新坝镇为了吸引投资,建了42个温室大棚,给出的优惠条件是免除三年的地租。这些大棚的土墙和钢架都是现成的,其他需要投入的物料成本并不多。

徐瑶在村里呼吁村民承包大棚,跟村民分析大棚种植跟传统种植收益的优劣,分析承包大棚的投入产出比,有几位村民被她说得很兴奋,但是最后却不愿意干。当时,在新坝镇搞设施农业的很少,村民们不知道前景如何。

村民不愿意干,怕有风险,徐瑶理解他们。她决定给村民“打个样”,就自己承包四个大棚种菜。

创业从来都不是浪漫的事,与其他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年轻人相比,徐瑶跟老公经常灰头土脸,身上不是水就是泥。创业初期,最大的困难是销售,两口子没白没黑地连轴转,凌晨三点多就得去批发市场卖菜。

有付出自然就有回报,眼见搞大棚收入水涨船高,村民动心了。徐瑶趁势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搞起现代化的种植、养殖。

2013年底,镇政府牵头从村民手里流转了120亩地,离温室大棚不远。徐瑶跟镇里签了合同,把这120亩地拿到手,搞钢架大棚,带着村里的几个人种西瓜,之前的温室大棚仍然种蔬菜。到2015年,合作社成员发展到20多户,辐射带动13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妇女。

徐瑶说,在农村创业,得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不能光凭嘴上说,那没有用。做出成绩了,带动效应就出来了,老百姓自然会有信心。

2018年,徐瑶有了新的身份——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她在农村创业,提交的建议自然聚焦农村。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融资难、用地难、营销难等发展瓶颈,提出了针对性建议。2019年初,她通过海州区委组织部招聘村干部的考试,来到小荡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疫情三年,徐瑶的工作千头万绪。被提拔为小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后,她既要做好村里的日常工作,还要配合镇里做好疫情防控,又得想方设法帮村民卖菜,联系客户、拓展市场、调度蔬菜和车辆、安抚种植户焦躁的情绪,村民一度称她是“卖菜书记”。

打造产业平台,推进共同致富

今年1月,徐瑶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的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全国两会前,中央“一号文件”、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先后发布,两份文件都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搭建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培育乡村龙头企业、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是摆在每个乡村面前的首要任务。

徐瑶在调研中发现,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产业链条偏短、经营主体作用不强、品牌效应不高、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因此,她在《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建议中提出了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厚植特色产业发展资源、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具体措施。

今年,小荡村招引了一个两亿元的项目,投资经营主体是一家高效农业企业。徐瑶的思路是将其打造成村里的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种植大户、散户们共同发展。

徐瑶一直记得当初劝说村民搞大棚的事情,当时村民不敢干,最重要的原因是前景不明朗。现在,村“两委”把大企业请过来,种植户们可以去看、去学人家是怎么干的。

单靠农村零散的种植,形不成规模,每年的效益大致也是固定的,发展空间有限。徐瑶说,乡村振兴涉及土地的政策很多,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是可以搞现代高效农业的,即使是一稻一麦,也能搞差异化种植和经营。在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一定要最大化利用土地,把农业的质量、效益提上去,小而精、小而优,大家可以抱团,形成连片效应、集约种植。

等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搞起来,就可以做文章了。依托特色产业平台,推动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做电商、搞直播,打造“特色产业+旅游”“特色产业+文化”等新业态,孵化衍生“传统耕作+观光体验”“现代农业+民俗文化”等新模式,现场耕种、现场采摘、现场食用、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农民增收渠道自然而然就多了。

徐瑶2013年底承包的120亩地已经扩大到300多亩,招引的项目落地,这300多亩地就是企业的生产用地。后续,村集体也要融入项目中,壮大村集体经济。

接下来的几年里,徐瑶将带领村“两委”在乡村治理方面发力,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污水管网改造等,以及机场快速路拓宽的拆迁工作,打造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

乡村振兴是包括人才振兴在内的“五大振兴”,眼下,徐瑶已经将农村、农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农村养老作为调研课题,提前为明年全国两会提交建议做准备。

链接:乡村振兴数据盘点

3268.7万人

这是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脱贫劳动力的务工规模。

超1.6万个

这是2022年中央支持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的数量。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持续加强。

3745.1亿元

这是2022年前9个月的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8.8%。乡村富民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发展。

1650亿元

这是2022年中央财政下达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数额,其中55%以上都用来发展产业,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动能。

832个县

这些脱贫县已经培育起2—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

79亿元

2022年,中央财政安排79亿元建设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