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我慢慢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近段时间,“孔乙己文学”走红,年轻网友纷纷以“孔乙己”自嘲,表达求职立业的艰难和惆怅。有网友表示:“如果我没上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工厂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读过书。”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却连秀才都没考上。不仅如此,他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迂腐不堪,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中虚度时日。在小说里,孔乙己是咸亨酒店里唯一穿着长衫却又站着喝酒的人。站着喝酒,是因穷困潦倒;其穷困潦倒,则是因他始终端着读书人的架子,放不下读书人的清高、体面,不愿从事劳动赚取钱财。那件始终不愿脱下的破烂长衫成了他的牢笼。
年轻人自比“孔乙己”,究其原因,不过是想表达求职时“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的想法,高学历成了束缚自己的“长衫”。“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一朝成飞鸿。”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匹配专业、待遇又说得过去的工作,是人之常情。指责年轻人“脱不下长衫”、放不下身段,好高骛远、挑三拣四,太过看重工资待遇等眼前利益,并不客观公允,年轻人想体面地穿着“长衫”无可厚非。
宏观的就业形势映射到个体身上,就是“理想工作难找”甚至“求职难”。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找出路,大学生们纷纷考公、考研以提升身价。然而,在千军万马的拼杀中败下阵来,就不得不在“高学历、低就业”的处境面前犹豫徘徊、焦灼难安。
读懂“孔乙己文学”里的困惑与焦虑后,如何帮助年轻人摆脱“长衫”焦虑?实事求是地说,部分高校毕业生实际能力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岗位需求,致使“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故大学应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汇聚各方资源保障提升育人质量,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用人单位方面,专家建议,适时调整招聘用人思维模式,比如不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年龄等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促进人岗适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关心青年群体的“痛点”,与高校毕业生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产生共鸣。
政府层面,可以拿出一些资源,与企业合作设立一定期限的实习工作岗位,减少年轻人进入职场的初始磨合成本;补贴设立不做就业承诺的公益性临时工作岗位,为年轻人提供进入职场的过渡机会;改善城乡与区域的工作条件差距、工资收入差距;支持大学生探索更加灵活多元的就业模式。
当然,脱不脱“长衫”最终还得年轻人自己说了算。“打铁还需自身硬”,年轻人要修炼好内功,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就业信心和行动力;合理调整预期,正视当前的就业现状。鲁迅先生曾写到:“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读书能改变命运,奋斗更是改变命运的助推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始终是正向循环,要相信,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有出彩的机会。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