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课题组对外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玩耍,其中,近七成留守儿童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用来玩手机游戏。课题组发现,与二三十年前不同,在如今的一些农村中小学,同辈中的“大牛”已不是“学习尖子”,而是“游戏大神”,即游戏技术高超或者拥有很多稀有游戏装备的同学。(2月28日《中国青年报》)
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不是新问题,有媒体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进入暑假,初中生杨某某便开启“游戏模式”——日上三竿,还赖在床上组队“推塔”,中午匆匆扒拉几口饭又去“吃鸡”,夜里两三点还在“鞍刀咆哮”……即便困得撑不住了,也要“血战到底”。另有媒体描述:“除了睡觉,哪怕吃饭、上厕所、走路,村里的青少年手里都拿着手机。聊起游戏,他们眉飞色舞;谈起别的,根本提不起兴趣,甚至压根就不答话。”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沉迷手机会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让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受到双重冲击。武汉大学的课题组调查发现,一些孩子体质出现下滑,不少学生视力呈重度不良;学生无心学习与完成作业,影响乡村教育效率;一些短视频中含有软色情等内容,是留守儿童“变坏”的不利因素;短视频所宣传的娱乐化、游戏化价值观念,比如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物质至上、拜金、攀比等不良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留守儿童的“三观”……
报告中出现的一个新情况值得警惕——“游戏大神”比“学习尖子”更受追捧。曾有媒体报道,在一些乡村孩子中间,不懂某款游戏中的“吃鸡”,会被当作“新文盲”对待。如今,在一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羡慕的对象已不是“学习尖子”,而是“游戏大神”,这完全是一种错位的价值观。当留守儿童普遍有了这种畸形的价值观,不仅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还会对乡村教育、教学造成严重冲击,甚至限制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把“掉进”手机里的留守儿童“打捞”出来,还给他们一个清朗的网络世界,成了关心与服务留守儿童的重中之重。
“打捞”留守儿童,不仅要“堵”,更要“疏”,需要家长、学校、村(社区)及基层教育部门综合施策。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要把好留守儿童成长的“第一关”,要给孩子做好榜样,避免“用手机带娃”;着力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荒”与“玩伴荒”,想方设法让他们的课余生活更丰富精彩。学校、村(社区)及基层教育部门要通力合作,为乡村孩子提供一些好去处,让他们可常态、免费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户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娱乐身心。公共服务不缺位,或许留守儿童才不会追捧手机里的“多彩”世界。
而对崇拜“游戏大神”的倾向,必须进行纠偏。
要加强对监护人(尤其是老年人)的教育,让监护人充分认识到教育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的重要性。学校应给予学生正确的游戏教育,培养他们的游戏审美观、游戏时间观、游戏消费观,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增设短暂的第三学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让孩子们放下手机,走进广阔世界。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采采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