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俊
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数大、增速快、程度高等特点。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健康状况日益改善,预期寿命逐步延长,教育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而且老年教育已从个人选择演变为社会需要。与此同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推动着老年教育的变革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当社会结构的老龄化遇到科技变革的数字化,如何让数字适老,给老年教育插上“数字的翅膀”,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值得关注和思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专门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在这个大背景下,《山东省老年教育条例》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施行,支持老年大学通过开展在线教育等方式向乡镇、街道、社区、村居、企业、养老机构延伸,为做好老年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法理依据。
1983年,山东省诞生了全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老年大学,开启了中国老年教育发展序幕。经过近40年的发展,老年教育从首创起步到规范转型,积累了成熟的办学经验、优质的师资力量、多元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探索出一条富有山东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之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4727所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机构,59.77万在校老年学员,为数字赋能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山东省老年大学、开放大学(原电大)、老龄办等单位均依托电视、网络等平台组织开展远程老年教育。以山东老年大学为例,与山东广电(有线电视)、海看传媒(移动、电信、联通网络电视)合作,实现了电视终端的全覆盖,已基本建成了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络电视全渠道,手机、电脑、电视全终端的立体化远程老年教育平台,课程资源库达到了2300余节,打造起录播点播与直播教学相融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系统化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相补充的远程老年教育新模式,2022年累计学习人次已达到3000多万,较好满足了全省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学习需求。可以说,现有的远程老年教育平台是数字赋能老年教育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十三五”时期,在“数字山东”建设的引领下,齐鲁大地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成为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100%光纤覆盖,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全省累计建设5G基站数突破5.1万个,16市城区均已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数字赋能”的基础已经夯实,山东完全有条件、有能力通过数字化纽带将省、市、县、镇、村五级的老年教育资源和老年教育群体进行深度“捆绑”,搭建面向全省、辐射周边的远程老年教育平台。
老年教育的发展从全国范围来说,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从纵向来看,自2016年起,国家和省级层面相继印发了多个有关老年教育的政策文件,但大多数文件属于纲领性政策,基层在制定和执行相关实施细则与配套措施时缺少具体实施的依据和参照标准。比如山东省出台《山东省老年教育条例》后,没有配套实施细则,导致条例难以转化为推进工作的抓手。从横向来看,受制于职能部门意愿、资源配置供给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在数字化赋能方面没有系统性集成,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导致数字平台重复建设、数字课程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难以形成合力。
开展远程老年教育以各级老年大学为主体,普遍存在人员力量不强、专项经费不足的问题;发展“数字+老年教育”投入不够,也成为制约远程老年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老年大学单一供给模式难以满足总量需求,具体体现在招生规模、地理分布、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学制安排等方面,老年大学实体可招生人数远小于有学习需求的老年人数,发展远程老年教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资源分布不均衡。老年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规模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呈现“递减化”特点,省、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老年大学自上到下在学员数量、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人员配备、师资力量水平方面依次递减,加之现有设备、网站适老化改造不够,特别在电视机顶盒配置、网站改革、手机App等方面仍需要按照工信部最新要求进一步开展适老化改造。
对于数字时代的老年人来说,横在他们面前的“数字鸿沟”主要是三道:一是互联网接触难,“接触鸿沟”依然是很多老年人数字生活的第一道障碍。虽然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提供免费上网服务,但老年人并不是这类服务的主要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视觉功能退化,老年人的视力、色彩感知、反应力不断下降,导致他们难以适应读屏时代的交互式传播环境。二是互联网使用难,“使用鸿沟”成为目前老年人数字生活的最大障碍,严重限制了老年人的数字红利获得感。互联网企业的技术研发设计更偏好中青年群体,对老年人需求特征关照不足,无形中抬高了老年数字生活的技术门槛,加之不少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从未有在教育或工作时使用互联网的经验,因此在学习新媒体使用技能时困难重重。三是网络信息辨别难,“知识鸿沟”是老年人数字生活面临的新困境。很多老年人跨过了“使用鸿沟”,但因数字素养不足而无法深度融入数字生活,对网络信息有限的辨识度,也使他们很容易受到“信息茧房”效应的负面影响。另外,一些老年人注重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对于网络世界的隐私披露和信息安全往往心存恐惧,导致其进入新媒体空间存在一定的顾虑,从某种程度上也削减了他们学习新媒体技术的动力。
全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十大创新”,其中之二就是“数字变革创新”和“民生改善创新”。数字赋能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之高度契合,是对“十大创新”任务的细化落实。具体工作中,建议突出四个“合”,大力推进山东省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聚焦数字化时代老年群体智能学习的迫切需求,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群体更好地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有关单位联合,强化责任担当。在政策层面,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引,从老年群体的主体特征、核心需求和应用场景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规划指导。统筹规划、协同共进,加强跨部门合作和跨区域协调,加快形成全省各级老干部局、老年大学、工信、科技、教育、民政等部门齐抓共管,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和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路子和模式,加快推进远程老年教育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强化优质老年学习资源对基层和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提升老年教育普惠性。
二是平台资源整合,实现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支撑作用,建议加大资金投入,以山东老年大学远程教育平台的功能建设、场景应用、服务推广为抓手,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建共享,做大做强省级远程老年教育服务平台,全面实现全省老年学员身份数据、教育用户数据和其他应用场景的数据归集、共享与利用,掌握各类教学机构的运行负荷状况、全省资源分配状况以及各种学习活动发生情况,为教育资源的整体规划及调配提供依据,提升老年教育决策支持能力。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依托省级平台,做好平台使用、数据汇集和融合工作,满足对报名管理、教务管理、师资管理及配送、档案数据管理、学习团队管理、大数据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需求,建设分层、有序、实用的老年教育数字化治理系统,实现全省老年教育“一网通办”。
三是线上线下融合,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一方面,重构传统学习方式,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融合移动学习、社交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形态,构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互动体验式学习场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智慧学习元素,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智慧教学辅助工具等各种数字化手段,建设面向老年人的终身学习“云应用”系统和支持服务体系,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技术媒介,提供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多终端的学习渠道,创造无处不在的多维数字学习空间。另一方面,还应始终坚持“数字底线思维”,在鼓励推广新技术、新方式,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老年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同时,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学习活动方式,将老年远程教育与老年大学实体办学相结合,将课堂教育与各类文化活动相结合,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
四是创新应用结合,满足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引导各类企业和机构加大面向老龄时代的技术创新和硬软件研发设计力度,为老年人有效融入数字生活提供科技支撑。实施“智慧助老”行动,从老年群体的基本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遵循老年教育规律,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培训,突出“数字技术适老化”和“场景服务智能化”的应用创新导向,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应用适老化改造,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多元化技术支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数字技术为动力的老年教育新生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切实增强老年人数字生活的可及性和普惠性。
中共襄阳市委老干部局 肖成敏